臨近高考,網絡上又出現了眾多用熱血,奮斗等關鍵字標榜的高考視頻,手賤點開,還硬生生的看完。之后,莫名的苦笑,說實話,作為一個過來人,看著一幕一幕以高考倒計時命名的青春,滿是苦澀悲哀。
苦澀悲哀所在,高考真的那么重要嗎?生病都打著點滴在上課的日子,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的日子,埋頭在一摞又一摞的白花花卷子里的日子,到底是為了什么?真的有意義嗎?
高三時的我是一個不懂思考的人(其實想寫沒腦子的人,但覺得這樣形容自己實在看不下去),看著同齡人都在努力學習,我就跟著學習,老師說要考一個好的大學,所以我就想拼命考一個好大學,爸媽說上了好大學就解放了,我就信了。總是憤填膺的激勵自己,‘高考就是黎明前的黑暗,忍忍也就過去了。’我們習慣于把大多數人所說的話,所做的事當作是堅定不移的真理,害怕與大多人不同,鶴立雞群仿佛是謬誤的代表。
21歲的我長了點腦子,想胡言幾句我對我所經歷的教育的看法。資深憤青韓寒說:‘中國的教育是失敗的,中國人首先沒有徹底弄明白,上學和學習教育和教材完全是兩個概念,學習未必要在學校里學,而學校里往往不是學習?!?/p>
我們教育實則在一層又一層的為我們劃分著社會等級。從簡單的幼兒園說起,倚仗父母貧富差距社會地位,有了高級幼兒園和普通幼兒園的區別,開始了最為基礎的劃分;之后小學,盡管教育部盡力實行按片劃分學校,均衡教學資源,但還是架不住知名小學附近天價一平米的學區房。小升初,依舊是學區房大戰的一次戰爭,錢――依舊暗箱操作的最直接的砝碼。讓我去痛罵指責塞錢的人,我實在是不忍,畢竟我老爸老媽含辛茹苦,也是為了我有一個‘光明的未來’(當然我至今還是衡量不清一個光明的未來和一個知名學校之間關系到底有多大?)讓我去痛罵收錢的人,又覺得他們存在,也是先因有一群以愛為名的家長存在。無奈只好吐槽中國教育制度了。之后一系列的中考,高考更是以赤裸裸的方式呈現出,一個以學習成績為標準的教育等級,極端優秀生是一個群體,他們被注定游走于食物鏈的頂尖,這是一群善于學習中國式套路的‘人才’;當然大多數人,還是普通人,然而這人總是覺得這樣不夠,偏偏要在這普通人中,再劃出一個三六九等之后才算得意,就有了所謂的中上等,中等,中下等。最被社會堂而皇之同情可憐便下等階層,被同情其實是一種莫大悲哀啊!畢竟人人都想做那個去同情別人的人。
教育就是在不斷劃分三六九等的社會等級,我們在潛意識里默默的接受,因為你在你所處的那個等級已經麻木,其實麻木也好,有些事想太明白,也不過是徒增傷悲。而我這個胡言亂語的人,在胡言之后,真的覺得悲哀,我就一俗人,赤裸裸對我所處的社會階層不滿,像所有人一樣,我想做一個講道理的人,同情別人的人,想抽離于這個因分數而劃分等級社會環境。
我不是少數派,但少數派未必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