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在今日落下帷幕,終于可以收拾行李整裝回家,可又不由得慨嘆一聲,時間過得真快,這一學期就這樣結束了。
朋友自嘲說,“我們用了幾天把這一學期的課背完了,下學期逃課去吧。”
是啊,考試對中文系學子來說,記背的內容自然是少不了的。每逢考前,我們總是忐忑不安,唯恐遺漏下什么。在旁人眼中,我們文科生的考試似乎只是拼一下記憶力,只需要考前突擊就好了。其實不然,我們的考試是考前是考前突擊最有效的,也是最無效的。說它有效,是因為也許你只是考前記了幾個名詞解釋或者默寫,恰好就考到了。說它無效,不得不說一句老生常談的話,真的是學習要在平時,積累要靠平時。這種平時下足功夫遠比考前突擊來得更有效果,更有意義。
舉個例子吧!此次的元明清文學考試,其中有一題:試分析魯智深與李逵性格中的同中見異。同中見異是《水滸傳》中描寫人物性格的特殊方法,即所謂的欲異先同,欲避故犯。大家都知道魯智深和李逵的性格中都有粗魯的一面,而魯智深是粗魯中機智精細,李逵是粗魯中真率蠻橫......我們自小都聽過四大名著,最初接觸或是從大人們講的故事里,或是從影視、書籍里,可又有誰是真的一字不落完整讀過的呢?又有誰是真的讀懂了呢?四大名著當真是又簡單又高深的書。說它簡單,因為家喻戶曉,老少皆可以看,皆愛看。說它高深,因為不是人人都可以看懂,也不是人人都可以講的明白,更何況還有那么多專家學者一輩子就研究一本書的。記得我初中的同桌在小學時已讀完了文言版的《水滸傳》、《三國演義》,對書中的人物描繪的頭頭是道,對諸葛孔明更是愛的不得了。我們就一起期待著上《出師表》那一節,期待著講《智取生辰綱》那一回。我至今對古典名著的喜愛,發端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但必然是與我這一時期的學習密切相關,必然是與我這位同桌密切相關。
回到考試上,像這種長篇名著的閱讀豈是考前突擊所能完成的?我自認為,這元明清文學中任何一部戲曲,一本小說,任何一位作家、詩人都是可以拿來出題的。所以,以考試為目的進行閱讀怕是永遠也領悟不到這古典文學的魅力了。
我素來不是一個“安分”的孩子,在復習備考上并沒有花太多時間。我很感謝這段空出來的時間,讓我可以讀讀各類書籍,或關、馬、白、鄭的戲曲,或馮、凌的“三言二拍”,或張岱的小品文,劉基的寓言......這種充實和滿足是言語所無法表達的,亦不是一張試卷可以考查的。
一場考試過后,我們可能會遺憾,“那些我準備了的都沒有考。”但冷靜過后,這又有什么呢?一張試卷的容量本就有限,哪能面面俱到。但我們學知識又豈能如此,我們該慶幸,盡管它沒有考,但我們卻在復習中掌握了那些知識,那些知識會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終有一日與我們的血液相融,成為我們自己的東西。如果恰好碰到了自己平時沒有注意的問題,于考試而言,或許會拉低分數,但對于我們自己而言,卻多了個查缺補漏的機會。
我們要知道我們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都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當我們回過頭去看的時候,它們構成的不僅有我們的記憶,還有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對這個世界和對自我的認識與反思。
知識原本是前后勾連的。你無法預知你今日讀下的書在未來某個時刻會給你帶來什么,那就不要去想,只需要靜靜地享受此時此刻書籍給你帶來的。書原本緩慢而沉靜,我們又何必去急功近利。前些日子,在圖書館看到《拜月亭》,翻開后讀到“瑞蘭”“瑞蓮”覺得甚是熟悉,驀地想起原來我曾經看過這出戲曲,大概是初中的時候吧,只是當時并不知道這出戲的名字,也不知道它出自關漢卿這位大家之手。此時,視覺與聽覺便很容易被調動起來,再翻看這處戲時,竟覺得生動有趣起來。我開始明白老師在課上放《牡丹亭》的良苦用心了。戲曲是典雅而優美的,卻不是人人都可以欣賞的。
也許戲曲是終究沒有擺脫掉它那“為時既近,托體稍卑”的命運。現在娛樂的方式太多了,年青人自是會熱衷于現代藝術,殊不知這現代藝術原本脫胎于這古典藝術。文學與戲曲同而有異,文學適合一個人靜靜地讀,戲曲卻適合一群人熱鬧的看。如此解釋,古時戲曲出現在勾欄瓦肆、壽宴婚慶場合倒是不足為奇了。如今,電影的沖擊讓戲曲在大眾視野中漸漸模糊。殊不知,中國電影自1905年誕生日起,便與戲曲結下了緣,人們稱之為“影戲”。是時代、環境使然,又何嘗不是情結使然,正是那一代人對戲曲的獨有情結才讓這《定軍山》成了中國電影史的開山之作。盡管現在的電影里,很少能看到戲曲的影子,但這并不影響戲曲繼續保持著它本身所獨有的魅力與驕傲,比如京劇作為我們的國粹之一走向世界,昆曲已被列為人類口述與非遺的代表。可是有時候又是這些稱號成為我們去欣賞學習它的攔路虎,戲曲就像一個遺世的靜女,讓人想要靠近又不自覺的后退。或許,我們覺得她遙遠而難以親近,不是因為她不美,只是因為我們現有的文學底蘊還不足以支撐起我們對她的欣賞。“偉大也要有人懂”(《且介亭雜文二集·葉紫作《豐收》序》),哪里僅僅只是《儒林外史》呢?
這浩瀚之文學,終究不是我一時、一地、一人可以讀完的了。這書啊,得一輩子慢慢讀。愿你我可與書常相伴,閑時有書可讀,倦時亦可枕書而憩。
恍惚間才發現已經說了許久,我也不知道究竟說了些什么。就這樣作結吧!謹以此文告別這一學期的學習,在此也一并謝過為我們傳到授業解惑的老師們。
新學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