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觸《活著》,權當故事來看,但看到深處,不由得感到20世紀中國人民的苦難。
開始以“我”為視角,通過與富貴的對話,從而引出故事的核心——福貴的一生。
福貴的一聲是個悲劇,從富少爺到佃農,最后變成最困難的一家人,與此同時,他的親人接二連三地去世,這讓他逐漸看開,最后大徹大悟,與一頭老牛為伴,對于接下來的生活,他坦然面對,畢竟這樣的困難都度過了,何必害怕將來呢?
《活著》這本書讓我想起一部電影《1942》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中國百姓夾在日本侵略者與腐敗的國民政府間掙扎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范殿元一家也從地主變成難民,期間家人一個個離世,讓他也放棄逃難,只想死得離家近點。《1942》中的范殿元很像福貴,不過福貴是自己敗光家產,而范殿元是為生活所逼。二者都描寫了中國人民在特殊時期所受的苦難。
讀完《活著》,我心中是又怒又悲,怒福貴年輕時的敗家,悲他悲慘的一生。但他看開了,而我卻看不透,一個人的生命難道就是這樣“茍且”的活著嗎?人應該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一題,是指福貴悲慘的一生僅僅是“活著”嗎?活著的福貴看著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掀起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波浪,表現了一種面對死亡過程的態度變化,這也許也是活著的含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