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大家小書”系列之陳從周《梓翁說園》,又看到了沈園和春波橋,陸游和唐琬的事跡,兩首《釵頭鳳》流傳至今,自不必言。
之后唐婉的去世,對陸游的刺激和隱痛一直延續到他晚年: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放翁六十八歲,做了一首詩,序云:“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園,四十年前嘗題小詞壁間,偶復一到,園已三易主,讀之悵然。”
四十年前,因為陸母不喜歡這位媳婦,怕耽誤了兒子前程,于是逼放翁休了唐琬,而唐婉也不得已改嫁趙士程。后來某年放翁和唐趙二人相遇于禹跡寺沈氏園,便有了這首詞: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晚年的放翁住在城外鑒湖畔的山上,每次入城,必登寺眺望沈園一番,因此又有了《沈園兩首》: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那座令人傷心的橋下,春水依然碧綠,當年在這里我曾見到她美麗的側影驚鴻一現......
其實有所感觸,不單是因為其中的物是人非,世事變遷,也是因為周五又看到杭州保姆縱火案受害者家屬,林生斌,林爸爸的一則要給四川災民捐贈物資的微博。
原本是打算用gephi軟件畫畫微博轉發,擴散的網絡圖譜,于是上微博找找有什么熱門的話題可以蹭蹭熱度,之后就看到有人轉發這則微博,一直無法幫上什么,于是打算以這則微博為素材,爬取下數據,要是能像之前首發于簡書的:
一文一樣獲取幾千的瀏覽并登上網站首頁并被加入今日看點,那姑且能在擴散上幫上一點小忙。
這則微博底下的評論,也曾出現“怎么辦,我快要愛上他”等字眼,其實看到火災發生后,林爸爸日漸憔悴的面容,看到他不斷回顧妻兒子女之前的照片和視頻,真的非常令旁人動容和感慨。我無法知曉那種摯愛的人突然從自己的生活中消失是什么感受,也不知曉林爸爸的訴求什么時候能得到滿足,更不知曉他能否在日后重組家庭,重新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也許像電視劇里那樣,夢見妻子對他說希望他找個比她更好的女人,忘了她,重新開始新的生活,并得到善果;
也許像陸游晚年重游故地,難忘于幾十載生死茫茫,會有類似“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感慨;
也許像《平如美棠》序文里柴靜采訪時問:“您已經九十歲了。難道這么長時間,沒有把這個東西磨平了,磨淡了?”饒平如老爺子的回答一般:“磨平?怎么講能磨得平呢?愛這個世界可以是很久的,這個是永遠的事情?!薄?.....反正人生如夢,人生如夢,我今天戴來了(注:戒指),讓她也看看......人人都要經過這一番風雨,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白居易寫,‘相思始覺海非深’......到了這個時候我才知道,海并不深,懷念一個人比海還要深。”
這里,推一發:【紀錄片】穿越七十年的愛情【720P】。饒平如老爺子重回江西,欲找當年美棠院子里“今已亭亭如蓋矣”的柚子樹,不劇透了,那一段也非常感人,備好紙巾。
所有這些,我都不知曉會有怎樣的結局。但在我腦海中時常出現魯迅《我之節烈觀》末尾的幾句蘊含普世價值的話:“我們追悼了過去的人,還要發愿:要除去于人生毫無意義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賞玩別人苦痛的昏迷和強暴。我們還要發愿:要人類都受正當的幸福。”
不論是過去受禮教所害,受節烈束縛的女子,還是如今林爸爸其一家妻兒子女的生命,這些用生命,用鮮血浸染的事跡,都值得我們去追悼,并努力避免同類事件的再度發生。
我也知道單就此則微博的7.6w+轉發情況而言,不乏千萬粉絲的大V或官微: 新京報、環球搞笑趣聞、Vista看世界;百萬粉絲的,我所了解的:王志安、柯藍、飛飛是大王等不少人都依舊在關注著。
只希望一切能有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