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說的很對,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學歷,不是智商,甚至不是能力,而是思維方式的差距。尤其是職場上,擁有不同思維的人,即使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在同一個職位上干活,擁有同樣的情況,幾年之后,一定會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你留心觀察,你會發現職場上有這樣兩種人,一種人喜歡說算了,差不多就行了,我再試也是這種情況,別白費精力了;而另一種人則喜歡說,我再試試,我再努力努力,看看情況;這兩種人就是擁有不同思維的人,《終身成長》把這兩不同的思維稱為:固定思維和成長思維。
《終身成長》作者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她通過研究,發現了獲得成功的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并不是能力和天賦,而是思維模式。她在本書中就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就是我們前面說到的固定思維和成長思維。
01什么是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兩種思維模式的不同表現在應對成功和失敗,成績與挑戰的時候的兩種基本心態。
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而且是需要證明的。比如在面對一個新的任務的時候,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會選擇逃避,因為他覺得此刻的能力勝任不了這份工作。但是他又為了不表現出自己的能力很差,因為他覺得能力是需要證明的嘛,所以他不會以自己能力不行直接拒絕這份工作,而是以別的理由推遲,比如手頭上還有別的工作,自己不舒服等等,總之只要不接手新的任務,就沒有辦法證明自己不行,這就是典型的固定思維。
而成長型思維則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情。同樣的,在面對一份新的任務的時候,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告訴自己,雖然我現在可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但是我可以學習,可以向別人請教,我只是對這個領域不熟悉,但是不代表我能力不行。在成長型思維人眼里,能力是可以學習的,是可以提高的。
02為什么固定思維的人不利于我們的發展,而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讓我們突破自我?
固定思維的人認為智力是不變的,為了證明我們不笨,我們傾向于不接受挑戰,因為不嘗試就不會又失敗。所以,當領導說你準備一下在員工會上發言,好好的表現一下自己,為了不讓自己出丑,你會拒絕;當領導說,有一個大客戶需要你跟一下,你會選擇不接受,因為你怕自己搞砸,所以會讓你不接受新的挑戰,在職場上總是原地踏步,這對于你來說,是一種很好的自我保護,放棄要比顯示自己難堪,要容易的多。
固定思維的人還認為努力是不會有結果的,笨的人才會努力,聰明的人總是很容易就得到想要的一切,自己努力不會有結果還有可能讓自己變得看起來比較“蠢”。此外,固定型思維的人對待別人批評的時候,往往看重的是別人的態度和否定。所以當別人批評的時候,總是很消極,甚至抵觸。
所以,固定思維的人很早就選擇了放棄,停滯不前,老早就放棄了他們可以取得成功的潛力,繳械投降,而這種思維會成為惡性循環,讓他們無法行動,更無法取得成功。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正好相反,他們認為智力和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所以他們總是喜歡挑戰,在這他們看來這是學習和提高自己的機會。即使是面對挫折,他們也會堅持不懈,不輕言放棄,而是分析原因,認為方法總比困難多。他們對待批評的態度也不同,他們也會產生消極的情緒,但是他們會從批評中聽取有效的信息,來修正自己的行為,所以他們總是更容易取得成功。
03為什么固定思維如此根深蒂固?
思維模式的產生受很多因素影響,但是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他人的影響,二是自我心理的需求,怎么理解,我們講兩個故事。
先說他人的影響,其實這里面包含社會的刻板影響和他人評價的影響。
大家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聰明懶惰的兔子和笨拙努力的烏龜賽跑,結果因為兔子的疏忽,被笨拙努力的烏龜贏了比賽。這個故事的本意是教育我們努力很重要,但是這并不是一個正能量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的潛臺詞是聰明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要不是聰明的人疏忽,烏龜再努力也白搭,這其實就把努力降低了一個層次,只有不聰明的人才努力。
想一想你周圍的大人在夸小孩子的時候,總是在說你好聰明啊,而很少有人說你好努力啊,這就在我們的心理造成了這樣的一個印象:努力是笨的人才干的事,我這么聰明不需要努力。所以,你在老板、同事夸你努力的時候,心里才不舒服,夸我努力,是不是再說我不聰明?
固定思維模式的產生,一方面就是因為社會一些價值觀的潛移默化,他人的評價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第二個是緣于我們自己心里安全感的需要。改變對于固定思維的人之所以很困難,是因為固定思維符合人們的心理需求。這么說有些繞口,比如說你在工作上取得了一點成就,領導和同事很器重你,把你尊稱為專家。也就是把你架上了一個神壇上,你很享受,為了不讓自己從神壇上下來,不失去這個稱呼,繼續贏得同事的尊敬和內心的滿足,你選擇了不接受新的挑戰,因為不接受就意味著不會犯錯,那么這個專家也就一直存在。
04那如何養成成長思維?
固定思維會讓我們暫時的生活在安全氛圍,但是這種安全是假象,是我們把自己限制在了一個圈,自我封閉了。只有養成成長型思維,用正確的思維模式看待問題,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終身成長的人,也才能完成人生目標。
那如何養成成長型思維?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的是,每一個人身上都存在著兩種思維,也就是說某一方面你可能是固定型思維,但是另一方面你可能就是成長型思維。
比如,你很討厭在員工大會上發言,你覺得你勝任不了這個發言的工作,你會出丑,但是你很樂意接受不同類型的工作,你覺得你可以。這就是不同的思維模式表現的不同方面。
其次,當你意識到你在某一方面有固定思維模式的時候,可以嘗試用你的成長型思維模式思考這個問題。
比如,你不喜歡發言,你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導致你覺得這方面能力不行?是小時候在班上發言沒準備好,被同學恥笑了?還是說爸爸媽媽一直再說你是個很乖巧努力的孩子,只不過有點害羞不喜歡說話影響到了你?找出原因后,用成長型思維去想,與人溝通是一個不能改變的能力嗎?那為了提高溝通能力,你可以做哪些改變呢?
第三,為自己的改變制定一個可實行的計劃。
確定好目標以后,要為自己的改變制定一個目標,制定一個具體可實行的計劃。什么叫做具體可實行的計劃。因為我們總是害怕失敗,害怕被打上努力也無用的標簽,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將大目標分解,分解成一個個可實現的小計劃,以這種小計劃的完成來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來提高自己的成就感。
小到什么程度呢?
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準備做什么?就是要考慮具體的細節,這樣才能有利于你去行動,這樣也會提高你的成功的概率。
比如,你討厭在職場會上發言,你可以把這個目標分解,從大會上面對一群人發言,分解到在小班會上給幾個人發言,再分解到自己給自己發言,這樣讓自己先適應這種環境,適應自己說出話的感覺。
你就可以這樣說,明天下午下班的時候,我需要在會議上里給自己發言十分鐘,主題是,如何更好地寫一份文案?那為了這個發言,你需要準備什么,等等,這就是小的具體的計劃細節,因為具體,你會在腦海中預演,因為不是那么難,那么行動的幾率就會增大,當你邁出了第一步,你會發現,發言其實也并不難。
再次:需要我們不斷嘗試新的策略,找到具體可行的適合自己的方法。
成長型思維需要我們從非強即弱,非黑即白的思維中走出來,結果并不能說明什么,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取得目標的方法上。在這期間,需要我們不斷嘗試不同的有效的策略,不斷地反饋分析,總結計劃和實際的差距,在做調整。這是一個很復雜甚至是有一些漫長的過程,在我們尋找到正確的方法之前我們可能需要不斷地嘗試,就好像愛迪生在發明出電燈之前嘗試了1000多種材料一樣,再找到正確的方法之前,需要我們不斷地嘗試,而反饋和分析,總結是必須的。
柳比歇夫,熟悉時間管理的人都知道他,他記錄時間長達56年,沒有一天間斷過,而且完成了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生完成70部著作,在生物學、昆蟲學、農業、科學等領域都有很大成就,而且他并不是一個科學怪物,他給別人回信1250張打字稿,而且生活很豐富,所以他的一生被稱為奇特的一生。
說柳比歇夫這個人,是說為什么他的時間管理總是有效,而我們總是列了一段時間的計劃就會打會原型,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分析,沒有反饋,沒有嘗試不同的方法,去尋找我們的計劃和實際產生差異的原因。所以我們總是堅持一段時間就放棄了。
尋找積極有效的策略去不斷進行嘗試,是我們必須堅持的一步,這一步找到了,才能進行刻意練習。否則方法是錯誤的,練習再多也無用。當然,我們總是可以從自己的反饋上,從別人的經驗中,甚至從別人的批評中很快找到有效的策略,所以這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所以,當別人批評你的時候,不用太在意別人的態度和語氣,聽他為什么批評你,這也是一種反饋的方式。
養成成長型思維,不斷努力學習和工作,你會發現其實很多困難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頑固;擁有成長型思維,在職場上不斷升級打怪,你會發現,你正在成為夢想中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