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早手帳上印有這么一句話,“活成一個真正有型的人,而不是一攤肉、一團混亂不堪的情緒?!?br>
朋友中午發微信和我討論,用“胡攪蠻纏”來形容自己的情緒,我覺得特別妙。“混亂不堪”、“胡攪蠻纏”這種類似的形容讓我們即使不身處其中,亦能感受到那種不堪其擾。
情緒變成了過街喊打的老鼠,恨不得殺之而后快,要把各種情緒的萌芽及時掐斷才行。是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要變成不動聲色、一念不起的人才是正道呢?先不說這種境界我們能不能做到,這種把七情六欲消滅的人生是我們向往的嗎?
對我來說可行性幾乎沒有,我還是比較喜歡有情緒起伏的日常,體驗著開心和低落,體驗著喜悅和悲傷,因這些起伏的情緒而讓逝去的時光留下尚能模糊憶起的痕跡。
情緒之于我們是種本性,很多情緒的起因究其根本是為了滿足久遠以前的生存需要,被刻進DNA里繼承下來了。情緒本身是中性詞,無所謂好壞,只是因為給我們帶來了不同的感受,而被賦予了價值判斷。我們都喜歡積極一類的情緒,不喜歡消極一類的情緒,把這一類情緒當作問題,希望趕緊這些問題清理掉。
我和朋友一致覺得,情緒本身并不是關注的重點,關注的重點應該是情緒與信念,信念與外境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引起了我們的情緒,是某個讓我們不悅的人或事組成的情境,這個情境是個導火索,悄悄快速地引爆了內心潛藏的某個信念,我稱之為內在模式的大BOSS,這個大BOSS可能是恐懼,可能是焦慮,可能是自卑等等。就像巴浦洛夫做的狗的試驗,當給狗投喂食物時就搖鈴,狗看到食物就會流口水,幾次下來,當狗聽到搖鈴時它就會條件反射地流口水。感覺我們就像這條件反射的狗,外境就是這鈴聲,鈴聲一響我們的某個情緒就會被激活。
那我們該怎么做呢,怎么對待這些混亂不堪、胡攪蠻纏的情緒呢?
想象一下當你面對一個堆滿衣服的衣柜,每天出門前打開衣柜要刨半天才能找到想穿的那件衣服,這時衣服再漂亮,怕是你的心情也不漂亮了吧,被這混亂不堪的衣柜給擾了心情。這時需要怎么做?把柜門一關,眼不見為凈?那下次再打開時依然很不爽對嗎?我想最有效的應該就是,把衣柜里的衣服全都抱出來,然后一件一件甄別整理,哪件要的繼續留著,哪件不要的丟一邊,再把要留下的根據季節分類,根據上、下、內衣分類,最后再把整理好、分類好的衣服重新放進衣柜里。這時,你再看整理妥當的衣柜,是不是舒服很多,如果能每天如此保持,那每天打開衣柜的情緒就不是煩惱了,而是被成就感取代。
對待情緒同樣如此,看見滿柜子的情緒,都快要擠出來了,煩的不能再煩了。這時,想想我們是如何整理柜子的。
第一步,認真感受當下的情緒,是懊惱?是傷心?是氣憤?是委屈?還是什么?辨別并寫下你的情緒;
第二步,仔細回想是某件事還是某個人的某句話引起了這個情緒,有時這個起因會很明顯,有時這個起因會不明顯,需要你循跡深入到記憶里去找;
第三步,思考為什么這件事或這個人的這句話會引起你的情緒,這件事如果發生在別人身上你會產生情緒嗎,如果沒有,那想想為何你會如此在意,問問自己到底你在意的是什么,這時需要回到自身,不要一味地去從他人那里找答案;
第四步,當你發現自己的某個情緒,其實是被自己某個潛在意識所牽動的,是某事或某人觸動了這個潛意識,然后才引發了你的情緒。當看到自己深藏的潛意識后,用理性告訴自己,這個潛意識的觸發機制需不需要解除,還是繼續保持。就好像衣柜里一直不穿的那件衣服,到底是繼續留著還是扔了。如果理性告訴你,這個潛意識的情緒觸發機制其實很幼稚,當下已經不需要了,那就告訴自己可以解除了;
第五步,告訴自己解除并不表示當下立刻就能失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察,有意識地去看見,看見的次數多了,該情緒觸發機制自然就解除了。
所以說,梳理自己的情緒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難是難在看見情緒背后的內在模式,看見情緒背后的故事,看見那個亂成一團的毛線球的線頭。容易是在一旦你看見了,內心的禁錮突破了,那堵由你的信念構建的,看似堅不可摧的墻也會應聲消失,正所謂“一念起萬水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