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朋友提出這樣的問題——
每次的壞情緒,我都想要逃離,很想這個時候有個懂我的知心朋友,就在我身旁,給我安全感,給我依偎。每次的壞情緒我都會總結到我的原生家庭,現在好像越來越排斥和逃離原生家庭,情緒就會更糟糕,惡性循環。父母養了我近二十年,我卻看不到他們的好,真像是養了個白眼狼。
我覺得很有代表性,對此我的回答是:
通過你的描述,我感受到了你內心的沖突,一方面因為覺察了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影響而情緒低落;另一方面又為自己對父母的排斥而自責。
我想作為一個近20歲的年輕人,你大概已經明白了這件事:人無完人。其實,真正在原生家庭中,完全沒有受到過傷害和影響的人,不能說完全沒有,但也是少之又少。所以你不是一個人,你并不孤單。
你說:“父母養了我近二十年,我卻看不到他們的好,真像是養了個白眼狼?!边@樣的心理活動,表明你認為自己對父母排斥是不對的。在這里,我想問你一個小問題,如果你把手碰到煙囪上,感受到了燙,那你會怎樣?躲開熱源,對嗎?所以,如果你感覺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了不好的影響,想要逃離,這是非常正常的呀。
因此,先不要急著否定自己的情緒,那會讓你內耗很大。試著接受它,你的人就能放松下來不少。
接著,再來個小問題,如果你不小心摔了一跤,接下來會做什么?起來,對嗎?你不會坐在原地大罵這地面不夠平整,那是老人哄孩子的舊把戲。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的一些壞習慣 ,或者是壞情緒是來自家庭時,如果只是抱怨的話,那豈不是和坐在地上不起來一樣嗎?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發現問題是好事,但不停地抱怨,問題并不會自行消失。我們需要行動起來,解決它。
可喜的是,你知道自己壞情緒的來源,這表明你有很強的覺察能力。接下來,就是解決問題。這里有一點很重要:問題出在誰身上,誰就改正。這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結論。但它不是處處適用。原因在于,改變別人遠沒有改變自己容易。
所以,不要想著改變父母,而是試著改變自己。
每當你覺察到自己當下的反應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時,請停下來告訴自己:我又習慣使然了。我已經覺察到你了,我不會聽任你來操縱我,我知道要怎么做……
當然,這種行動模式想要建立起來需要時間。起先,你可能還沒有覺察到,就直接開始煩躁和抱怨,沒關系,什么時候意識到,什么時候與自己對話。多行動幾次,新的腦回路就會逐漸建立起來。
當你慢慢能夠化解自己的情緒以后,心情會漸漸好起來,你發現,父母雖然曾經影響過你,但隨著你的成長和強大,他們的影響在慢慢減弱。這時,對父母的抱怨也自然會少很多。
由于你沒有具體說到父母對你的影響和傷害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也就很難繼續深入地和你探討了。不過,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當你可以與自己平和的對話,能夠與自己的情緒好好相處時,你已經非常強大。那時,究竟應該如何對待父母,你心中自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