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看專欄和留言,總會激起內心的各種贊同,但也僅僅是贊同而已,到了最后一步行動時,總會懶散起來,各種不去行動的理由,或者挑選最簡單的那部分行動而已。比如,做一些不痛不癢的留言,勾起一些過去的經驗,但是并沒有任何建設性的意義。記得上周的專欄中提到過“人都是過度自信的,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低估別人的能力和成就”,對照自己完全符合。總以為自己寫了一些留言,工作中寫東西速度也有所加快,就認為已經進步巨大,典型的高估自己。
周末看到另外一位專欄訂閱者寫的成長記錄,經與自己的對比,差距一下就拉開了。
差距一:寫文章的結構和邏輯能力,遠遠超過我。所學、所思和所行,分別用實例闡述,機構完整、邏輯嚴密。
差距二:最關鍵的:踐行。作為一位互聯網產品經理,筆者向別人分享了如何利用互聯網上的工具更好的學習、寫作和分享。就是這么簡單的一種分享行動,鍛煉他的寫作、演講能力,熟悉了分享的工具,更加深刻理解了所學的概念。
差距三:把握細節。文章中我注意到了幾個亮點,都在細節上面。第一點,將元認知能力與《正念的奇跡》一書的觀念很好的融合起來解釋,簡單來說就是用上帝視角來看自己的思考過程。與已有知識做了連接,更有說服力。第二點,李老師最核心的工具,也是理論基礎——概念,切實的應用起來了。發現“同事在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輸”字體現了一種被動防守的意味,暗含著被迫、被對手牽著鼻子走的意思,所以用“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更加積極,更能鼓勵自己。語言真是一種勉強能用的工具,具有很強的反塑性,存在著很多的缺陷,并非能夠準確的傳達出完全符合客觀的意思,所以,深刻理解概念并且掌握它就是我們這套操作系統的基礎,確保系統順利運轉的基礎,如果我們沒有概念或者概念不清晰,理解的事物也是主觀的、不清晰的,行動的時候往往困難重重,結果不如人意。
笑來老師的總結:
學習:只字不差地閱讀每一篇文章。并確保沒有按照過去已有的認知去理解它。只有這樣,你才能站在新的起點上成長。比如:過去認知“寫作”:就是寫書、寫文章,記錄東西,如果讓我寫,覺得很痛苦。如今認知的“寫作”:寫作意義重大,是可以將時間賣出多次的能力之一,而且普通人也能夠實現;幫助我們理清楚概念,鍛煉思考能力,尤其是元認知能力。一旦開始寫作、記錄,就不覺得寫東西會有多大的痛苦了,每一次的寫作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提升,就拿現在寫對比記錄來看,從中就發現了自己的不足,記錄之后就很容易彌補自身不足、掌握別人好的地方。
思考:如果說這個概念和以往你理解的不同,那么到底差在哪里?哪些是你過去沒有想過的?
踐行:所有的學習和思考如果缺少了最后一步,那么作用就等于零。因為這個世界從來不看你怎么想,而是看你最后采取了什么樣的行動。
以上的這三個不走需要不停地循環進行下去。我們成長過程也就這樣循環上升了。
今文字的記錄也算是思考的過程,一半的踐行。為什么說一半呢?因為我距離真正的分享,然后得到別人的反饋,還有差距。目前只能算是自嗨的記錄而已,與“對別人有用”這個標準距離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