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敦煌是真冷啊,9點多,大太陽照著,穿著羽絨服,也依然打寒顫。
(西北早晚溫差大,要帶厚衣服噢。)
門票預約說明:莫高窟門票,采取網上預約制 (按場次預約)。
票價:淡季100元/人,旺季200元/人。
每日限量6000人,需在預約時限前完成取票。(超過取票時限,預約自動作廢,滾入當日現場售賣。)如果當天已約滿,很難有現場售票。
取票預約時限:按照預約場次的時間點,售票中心,提前15分鐘以上取票;其他售票點,提前1小時以上取票。
(舉例說明:預約場次為上午9:00,那么你應該已經在8:45前,在售票中心處,完成了取票;或者當日8:00前,在其他售票點,已經完成了取票。可以提前幾天取。)其他說明,請參看官方說明。
莫高窟景區,由數字影廳、洞窟區、陳列館三部分組成。
數字影廳,在取票處旁邊,先觀看兩個mini電影,約40分鐘。
影片一,莫高窟整體發掘與保護情況,敦煌研究院簡介。
影片二,5D球幕電影,模擬進窟內觀摩實感。由于窟內光線、實物損毀等原因,這一步是建議不要省的。它能幫助你更好的理解莫高窟所承載的厚重文化及歷史史實。
感嘆于科技的發展,讓曾經的諸多不可能變為可能。隨著VR等一系列科技技術的發展,相信很快,我們不用去到現場,就能完全的感同身受。
看完電影,門外會有大巴車,往返于數字影廳和洞窟之間,10分鐘一班,人滿發車。
進洞窟前,工作人員會對散客進行分組,30人一組,每人配發一個頻道耳機,每組一位講解員。講解員,會介紹參觀注意事項,帶領大家隨機參觀6-8個實體窟。
這里,有的是專職講解,有的是敦煌研究院的科研人員,輪流來支持講解。我們遇到的都很年輕,20出頭。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始建于前秦,歷經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一千余年的開鑿修建。現存洞窟735個,泥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同時,洞窟開鑿工藝、壁畫等文物內容中傳遞出政治宗教、經濟貿易等多方面的史料信息……
說明:寫到這里,我發現自己文字能力有限,并不能表達對其“厚重”與“敬畏”的分毫。
所以,我想邀請你,能去到敦煌研究院的移動端。
點擊進入:
據記載,1943年,時為法國留學生的“常書鴻”老先生,看到了一本載有敦煌壁畫的圖錄。驚嘆之余,義無反顧的歸國到敦煌,促成了當時的“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他也成為了第一任研究所所長,為敦煌傾其一生。逝世之后,后人在他的墓碑上鐫刻了五個字“敦煌守護神”。
1984年,經政府批準,文物研究所正式擴建為敦煌研究院。由時任第二任所長的“段文杰”先生出任院長。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998年,“樊錦詩”出任第三任院長,今天我們看到的數字展示中心,由樊院長在2003年全國政協會上提出,07年獲批,10年開建。
現在敦煌研究院已經走到了第四任……有更多的青年人正在投身其中。
所謂代繼傳承,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
莫高窟的參觀規定,洞窟內不可以拍照(自己也拍不出來)。
所以,下張圖片中所包含的基礎復原圖或實景拍攝圖,均來自于網絡:
在這里,會聽到一些故事:
比如:尸毗王割肉救鴿(254窟,北魏,上圖左四)
內容講述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尸毗王,慈悲仁厚,一心普渡眾生。為不殺生,親自割下自己的肉,代替鴿子飼喂老鷹,幾經曲折感化天地,修道成佛的故事。是佛家經典的“本生故事”之一。
畫作不僅透露了當時人們的宗教習俗,還從敘事結構、表現手法等角度展現了當時工匠的智慧與技藝。
再比如:曹氏家族女供養人像(61窟,上圖右四)
學者推測其五代晚期河西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及夫人開鑿的功德窟。后多由曹氏家族不同女眷出資供養修建。
窟中壁畫所繪人物的服裝、頭飾、大小、排序等,都從各方面展示著曹氏家族當時的那段歷史。
除了壁畫,在莫高窟內還可看到佛像、泥塑、彩塑等文物。
在這里,會聽到一些人物:
比如:道士王圓箓。
一次偶然,王道士發現了位于17窟內的藏經洞,洞內藏有從公元4世紀到公元14世紀的各種歷史文本、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
王道士將部分經卷文物上交至當時的政府,但沒得到重視。
消息外泄,震驚海外,各國探險家聞聲而至,前前后后有6撥人,以不同的方式從王道士手里低價換取了珍寶,王用換來的錢,請人在窟外修建了木質保護,又請人對窟內的佛像進行整修,遺憾的是由于工藝的粗糙,諸多歷史信息也在這次翻修中遺失了……
王道士的晚年生活清苦。他的功與過,在學術界,各據其理,爭論不休。
他簡繁交錯的一生,也只能留給后人評說了。
比如:邵逸夫老先生。
據說,上世紀八十年代,邵老先生從朋友那里聽聞了莫高窟當時的情況,主動捐資1千萬港幣,為當時形勢嚴峻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極大幫助。
2007年,已經百歲高齡的老先生還專程到敦煌,來看了看莫高窟。
早前只知道,好多大學里都有個逸夫圖書館;在敦煌再次聽到這個名字,印象深刻。回來之后,特意了解了下這位傳說中的人物,不禁肅然起敬,都是一生,有些人死了,但他還活著。
參觀后,景區內解散。
如果還想參觀,可以跟新進入的隊伍再走一圈,洞窟隨機,會聽到不同的故事,但是會沒有耳機。對比后覺得,不同隊伍,收聽領悟到的內容差異不大。
這是少數我覺得應該漲價的景區,尤其在觀摩一趟后,更認可如此。
沿著路走至敦煌研究陳列館,淡季人非常少。
館內主要介紹了莫高窟發掘與保護相關情況,歷代科研人員的主要工作,模擬壁畫保護工作的拓板小游戲等。
同敦煌博物館一樣,這里陳放了幾個大型的模擬石窟,想細致觀摩的也可以到這里。
參觀過程中,還遇到了一些可愛的人:
比如:上圖中右下角那個測著什么的人,他拿了個小本子,一路走一路記。同時,每經過一個洞窟,門開著或鎖著,都會向里看一看。我不知那是不是他另一個工作職責,但我看出了他很認真。
比如:我所在隊伍的講解員,一個漂亮的MM,講解話術非常專業,語氣中夾雜著情緒,夾雜著個人理解;
有個不長眼的,雖然看不清是誰,但那是閃光燈第二次閃現了。她很激動,停下來再次說明為什么不能拍照,言辭激烈,隨著聲音望去,她衣服上有一個亮圈圈,很顯眼。行進交流中,有個人問她,是不是常有這樣的人,我沒見她回答,我看到她加快腳步走到了最前面……
回來后,有一天家里停電,一個人,也就只好摸出電棒去拉電閘,偶然間我又發現了個亮圈圈。哦,原來之前的那個亮圈圈,是講解員手中握著的冷光手電,用力壓在自己身上時,所形成的光圈。
一邊是激烈的言詞,一邊是指向自己的手電,不由得讓人對這個舉動,心生敬意。
比如:陳列館里的保安小哥,看起來也就20歲,我和M同學一進館,他就走上前來和我們打招呼,之后是一路講解,雖然他有點害羞,聽起來也不夠專業,但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誠與用心。
保安小哥說,他之所以來這里工作,除了基本待遇,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現在,唯一的遺憾是家很近但是不能回,他要看護好這些陳列物,堅守好自己的崗位。他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講解員。好有追求,祝福他。
每一個熱愛自己崗位的人都值得被尊重。莫高窟現在有著這樣認真的年輕人們,我們是不是有理由,去相信些什么……
這里,想多說一件小事,就是“不要拍照!”。
所有環節的工作人員,都在一遍又一遍的提醒,以及解釋為什么不能拍照?
可是……還是有……愚蠢……鄙視……無力吐嘈……
無論什么原因,這是游戲規則……
如果你會看到我的文字,答應我,一定不去做這樣的事哈。
————? ^^ 未完待續 ^^
2016的一段單人旅行,116天的遇見,我想在這里,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