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參加了孩子學校的期中家長會。和大多數家長一樣,我從不敢缺席孩子的家長會。
老師將孩子們分成了三大類進行總結,成績好的分成一擋,稱為好學生;學習一般的,稱為中等生;學習不好的稱為差生。老師們指出:同樣的教室,同樣的教法,孩子有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家長的態度。
當然,以成績好壞將學生劃分三檔,不太妥當,但孩子們之間的差別的確和家庭教育有關。
學習成績并不能完全體現孩子全部的智能優勢。那些好學生、成績優秀的孩子,大部分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學習成績上,才會獲得到較高的分數。他們往往是以忽視其他智能發展為代價的。事實上孩子未來是否成功,并不完全取決于學習成績。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只是暫時在學習上領先而已。
美國有人曾對200多名學生,做過30多年的跟蹤調查,發現成功人士中,有多達80%的人,是在校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
對父母來說,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承擔對孩子的責任,如撫養孩子長大、對品格的教育、關注學習狀況、操心成家立業等。對于孩子的成長,父母的態度至關重要。父母的一舉一動,對孩子的成長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孩子的思想態度、行為舉止習慣的養成都受到父母的影響、感染。
◇2.
對父母來說,教育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家長一念之差,孩子便天壤之別。
所以有人把父母也粗略地分成三種境界:保姆式,教練式,榜樣式。
保姆式的父母。
凡事都以孩子為中心,不求回報地圍繞孩子轉,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自己節衣縮食,省吃儉用,對孩子非常溺愛、大手大腳。孩子在一味享受照顧的過程中,只知索求,變得自私自利,不懂得回報,不尊重父母的付出。有的孩子還追求奢侈,全然不顧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
教煉式的父母。
對孩子要求過分嚴恪,容不下孩子的任何小錯誤。雖然比較注重對孩子的品格習慣及才藝方面的培養,卻常常為孩子們布置好人生, 甚至操控孩子的一切,?生怕孩子走彎路。這類父母沒完沒了的高要求,總是操不完的心,讓孩子變得膽怯,處處小心。孩子沒機會自主,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思維見解。
榜樣式的父母。
用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做榜樣。在家庭的每一瞬間,父母的言談舉止時刻被模仿。在一個充滿仁愛和責任感的家庭,培養的孩子也會是正直樂觀、有愛心、有作為的人。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一個打罵、自私自利的家庭,日后他可能就是個粗魯的甚至危害社會的人。言傳身教是一種無聲的、有效的教養方式。榜樣式父母,就是再好的學區房也比不上的優秀父母,總是默默地陪著孩子一起成長。
◇3.
學習有方法,教育也是有技巧的。教育失敗的理由千千萬萬,教育成功的例案卻有相同點,那些成功的孩子,都有著優秀的思想品格,良好的家庭教育。這種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保持理智的態度,注重孩子各項能力均衡發展。關注孩子成績,卻不以成績作為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標準。
他們對于孩子的愛,是一種高質量的愛。
1.以身作則,誠實守信,遵守公共規則。
不斷審視自身言行,懂得言傳身教是一種最好的教育。珍惜孩子的信任,尊重孩子,承諾給孩子的事情,能做到。公共場所,遵守公共規則,盡量試著給孩子積極的好印象。
2.主動與別人打招呼,教會孩子文明禮貌地與別人交流,讓孩子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
主動與別人打招呼,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周圍的生活,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也給孩子樹立榜樣。 教孩子文明有禮貌地與別人交流。當孩子在外面與同學發生矛盾或受挫時,盡量讓孩子獨自解決,讓孩子在獨自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過程中,培養自己的情商。
3.舍得用孩子,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情盡量自己做,培養孩子關心他人。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只會以自我為中心。過分愛護孩子什么都不讓他做,只會剝奪孩子的動手能力,使其失去學習、鍛煉的機會,從而出現依賴思想,很難照顧自己,將來也很難適應集體生活。動手是最有效的學習途徑,讓孩子適當的做家務,培養孩子關心父母,服務別人的意識。在照顧父母的同時也學會如何照顧好自己,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果實。在勞動中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4.教會孩子管理時間。
總是每天提醒孩子該干什么,孩子就會習慣被動聽從父母的提醒,做事拖拉,沒有時間觀念,不會安排自己的時間。來日并不方長,好父母懂得適時放手。讓孩子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讓孩子了解時間的重要性,做事情能按計劃有序進行。
5.教孩子學會管理金錢、理財意識。
培養孩子正確管理金錢觀,用錢有數,要量入為出。懂得用勞動賺錢,懂得讓錢生錢。
6.教會孩子控制自己的欲望,管住自己的懶惰,提高抗壓能力。
孩子的欲望很強,只追求一時快樂的欲望,不可以縱容。對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堅決拒絕。?安逸的日子過慣了,只會依賴別人,沒有上進心,不懂得感恩,從而助長懶惰的生長。害怕困難 ,承受不了外界壓力。而生活中壓力無處不在,提高抗壓能力,也是一個人的重要能力。
7.不當眾批評孩子,不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
當眾批評不光讓孩子產生自卑,傷害孩子自尊心,還會讓孩子慢慢學會挑別人的毛病,不能正確審視自己的錯誤。孩子會犯錯,就同人會生病一樣自然,不要因為錯誤一味打擊孩子,要及時地指出他錯在哪里。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只會讓自己出現心理落差,讓孩子變得沒有信心。
8.不在孩子面前宣泄自己的各種不滿情緒。
面對孩子宣泄自己的各種不滿,會增加孩子的恐懼,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長,助長了孩子的暴躁。平時注意培養孩子管控自己的情緒。
◇4.
有的家長提問,為什么給孩子報了那么多的補習班,成績還沒有上去呢?
填鴨式教學沒有提高學習能力。
好多補習班,為了能幫孩子提高分數,只教孩子死記硬背套用公式,不求甚解。扼殺了孩子的思考和創造力,忽略學習的本質。只求快速提分,急功近利,造成惡性循環。孩子該提高的是學習能力,解題能力,是靈活運用所學,對知識不斷的進行總結。上了那么多補習班,孩子的學習能力并沒有得到開發。
有的孩子平時也努力了,可是學習沒有進步?
語言的暗示往往會造成很壞的結果,有的孩子被老師和家長的“標簽效應”詛咒了。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有一個自我概念發展階段,學會認識自己,而孩子絕大多數的認識來源于父母、老師對他的評價。往往家長或老師隨口說出的話,不經意間會給孩子貼上標簽,很可能成為孩子一生都擺脫不了的魔咒。有的孩子被老師貼上差生的標簽,做任何事都失去信心。?有的孩子被父母罵是笨蛋,孩子的意識里就認為自己是個不聰明的人。這些活在標簽陰影里的孩子,都不敢去想目標。
羅森塔爾實驗就是例子。?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到一所普通中學做能力測驗。在測試過后,他將一部分學生的名單圈下來交給老師,并告訴老師:“這幾個孩子很聰明,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約半年過后,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進行測驗。發現名字被圈下來的那些有潛力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的提高。羅森塔爾告訴老師,當時只是隨機圈出了一部分學生,老師很意外。當初是因為相信專家的結論,相信那些學生很聰明,對那些學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并不斷地給予鼓勵,學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強,也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標準,所以進步很快。
羅森塔爾實驗告訴我們,智商和能力是可以通過外界激活、開發的,信任和期望是激活的鑰匙。
◇5.?
每個孩子都有潛力,充滿信心更容易取得成功。父母應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孩子被肯定,便會朝著積極的方向改進。鼓勵的語言,能促使孩子積極行動,戰勝困難。無論何時,父母都不要向孩子傳遞負能量。
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父母填涂了什么,孩子就成了什么樣子,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大人和孩子拼了命地耗費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