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來,瞥了一眼手機,重度霧霾。
旋即下床,看了看窗外。不清晰的景致,與我初來北京時對北京的感覺一樣,目之所及,都是一副懶洋洋的感覺。
想起,昨天刷朋友圈,看到學妹的一條狀態“要是有人研究‘霧霾對于就業意向的影響’,該會是個很好的課題”。誰說又不是呢,北京糟糕的環境,逼著很多人逃離了北京。
1.
我大三的時候,選過我導師高啟杰教授的《福利經濟學》,當時的結課論文寫的就是“為什么要來北京生活”。
北京這個城市,房價高的嚇人,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是重度霧霾,每年的10月中下旬就開始要裹上棉大衣進入漫長的冬季,早晚高峰不管三環、四環還是五環都是一路飆紅,為了去趟醫院排隊掛號得凌晨4點就候著,為了讓孩子接受優質教育得變賣掉150平米的大房子只為在海淀中心區域擠占40平米400萬的天價學區房。
無論從氣候、環境,還是生活便捷程度來看,北京都并非是一個優質的盤踞地。但是,每年依然有無數人蜂擁而至來到北京。
我記得當時的論文,用的是補償理論進行的分析。個體的經濟理性,會讓他們在做選擇時,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作為首要目標。從福利經濟學的視野來看,個體追求的是幸福感的最大化。對于選擇在北京生活的人來說,北京這座城市所集聚的大小企業、優質人才、講座商演,以及由此帶來的發展機遇、人脈層次對于個人幸福感的提升,補償了氣候環境、生活品質對于幸福感的拉低。
而即使在北京生活環境如此惡劣的情況下,依然有數以萬計的人涌入北京,也能看出北京這座城市對于很多個體而言,在發展機遇等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我記得我真正深切感覺到在北京上學的優越感起始于找工作的那段時間。當時每天的行程都很滿,從各大公司的宣講會,到各個省份機關事業單位的高層次人才引進會。在穿梭途中,我不只一次遇見那些為了趕場次而坐連夜火車來北京的學生,在為他們的奔波心疼捏汗,也暗自慶幸北京生活的便捷。
2.
當時暗自慶幸的僅僅是北京上學的便捷,對于要在北京這個城市工作,我并沒有太多期待。
我始終記得11月的某天,我跟師姐在海淀新中關逛街。8點的時候,我們走出商場門。路上已然沒有行人,因為重度污染的原因,夜色是很濃稠的,路燈是很昏黃的。凌冽的風一吹,我們都不由裹緊了大衣。我們用滴滴叫了半個小時的車,都沒有接應,只好沿著馬路一直走到四環路。
一路上,我和師姐都在扛著風艱難地挪步,小臉和小手都凍得僵硬。我跟師姐說,我以后一定不會在北京工作的。以后一個人要是加班晚了,又冷又餓的,還要獨自在蒼茫的大街上等車,該是多么凄慘與心酸。
我還記得我有一次坐438回學校,路上忙著玩手機一不小心坐過了站。那會兒已經快6點了,天色漸暗,我茫然地下了車,然后茫然地在路上迷失了方向。沿著馬路一路延伸,能看到隱匿的野山,而馬路的兩側一面是空無人住的別墅群,一側是一塊牌坊猶如古代無人居住的衙門。對于未曾到過而且空曠無人的境地,我是恐懼的。我也忘了我是拖著怎樣的步子找到了正確的路,回到了學校。回去之后,我跟閨蜜描述我當時的心境,說我以后是不大可能在北京工作生活的。
3.
當時一心想回南方工作的我,就業地首選是深圳和上海,再次是廣州和杭州。對于我想從事的互聯網行業而言,深圳或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所幸,那會兒我真的有了一個去深圳工作的機會。
到深圳的第一天晚上,最吸引我注意的是車站廣告牌上的幾個大字,“來了深圳就是深圳人”。初入一個陌生的城市,在夜色微涼的街頭,看到這幾個字,有一種莫名的溫暖。
那會兒正好是12月,我裹著大棉衣提著拉桿箱剛出車站,就被此起彼伏的熱浪席卷著。12月的北京,到了晚上7點,路上便沒什么行人,而12月的深圳,到了晚上7點,仿佛精彩的生活才剛剛開始。華燈初上,夜色璀璨,送迎著加班到深夜晚歸的人兒。
每天早上,你站在路口等紅綠燈,綠燈剛亮,一群穿著白襯衣打著領結扎著黑西褲的精英男,一群穿著各式花裙活力四射的靚女,還有一群穿著隨意睡眼惺忪的黑框男,大步流星的同時在你身邊劃過。滿眼盡是年輕鮮活的人兒,一大早,就仿佛被一劑雞血擊中。而這種景象,在北京是很難見到的。
這都是我對深圳的初印象,年輕、活力、充滿希望、會讓你不由自主地激昂著斗志。我對深圳的印象那會兒是極好的,這是一個能滿足一顆年輕的跳動的心的地方。
對于我而言,深圳與北京最大的不同在于,深圳這種面積不大,建筑緊密的城市會讓我有親切感。大概南方的城市,大多有很強的相似性。道路雖然并非橫平豎直,但是行道樹成蔭,街邊小商鋪熱鬧非凡,隱藏在高樓大廈背后的市井巷弄,不會讓你感覺到只有鋼筋混泥土的陌生與疏離。
總之,深圳的一切對我來講都是極好的,我甚至沒有挑剔的理由。
4.
可是漸漸地,在深圳生活的不適開始涌現了。這其中最大的不適在于,那種深入骨髓的孤獨感。
那些跟我朝夕相處的同事是我在深圳唯一的親人和朋友,可我依然有很多情緒和煩惱無處訴說。我不能像以前在北京那樣,周末就去蹭講座和展覽,認識新鮮的朋友,也不能不開心了就隨時招呼人出來喝酒聊天,也不能沒帶房門鑰匙而找好友借宿。
而這些安全感和新鮮感,是深圳無法給予我的。
以前我不理解,為什么那么多人畢業之后,會回家,留在上學所在的城市,活著選擇留在一個熟悉的地方工作,我也一直覺得一個人得學著守得住孤獨。而我也沒想到一直以能耐得住孤獨自居的我,依然會被孤獨擊敗。
這段時間,我跟人爭論的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一個人究竟能不能不依靠感情而活著。這種感情不光是愛情,還包括親情和友情。沒有感情的牽絆,一個人會有更多時間和理智去思考該走的路,但是也會有更多的無助。
一個人不是會走的更快么?
但是,有人陪著會走的更遠呀。
5、
自打我從學校搬出,在海淀的西北邊界找了一個小間,我的北漂生活就正式拉開序幕了。
我住的地方往深處走,是一片廣袤的雜草堆,再往深處走,就到了山腳下。
沒想到,我那次坐438過站的地方,隱藏在別墅群后面的那塊區域,就是我工作的地方,而我現在住的地方正是438的終點站附近。
我現在住在我當時所恐懼的陌生環境中,自在而愜意。當你嘗試接近讓你恐懼的東西,你會發現一切也不過如此。
昨天跟家里人聊天,聊到之后的計劃和打算。北京居高不就的房價與糟糕惡劣的環境,讓這個城市沒法成為一個久居之地,我在北京這樣一年一年的晃過去,也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只是北京這個城市,待得越久,越舍不得離去。北京那種深入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隱藏在種種細節中的好,很難名狀,卻很難割舍。大概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愛這里的人兒,我舍不得這片土地帶給我的熟悉感與安全感。
你會喜歡一個地方,重要的不是這個地方本身,而是這個地方的靈魂和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