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
1.信任=誠信+共贏,在跟人相處共事時,想要獲得他人的信任,就要本著誠信的原則,并且得到共贏的結果。
而誠信=意愿+能力,意愿是指要不要幫,是自己的主觀想法,雖然我們內心要慷慨,有助人之心,但我們也不是濫好人,隨便什么要求都一口答應下來。
而是還要看綜合自己的時間和能力,就是能不能幫,你有沒有把握把這件事辦成辦好?一個典型的濫好人就是很多人找他幫忙,都答應了下來,然后每件事都隨便應付的做一下,甚至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一些事情。這樣別人非但不會領你的情,還會覺得你是在敷衍,為人不誠實或者缺乏能力,那么別人對你的信任就消失了。
所以說除了思考要不要幫和能不能幫之外,我們還要追求共贏的效果,這件事能夠辦好,對我們雙方都有好處,這樣子一件事一件事的做下來,我們就會得到他人的信任了。
2.在個人能力和努力之上,有一個更重要的維度,就是時代。預測科技發展和時代的變化趨勢,選好一個朝陽行業,有可能比你辛苦打拼10年都要更容易獲得成功。在美國,年輕律師已經找不到工作了。(美國NALP調查發現,2014屆法學院畢業生中,只有24%在2月前找到相關領域的工作,因為電腦能比你記住更多法典,更多的條例,分析速度也比你快得多,律師和廚師在未來都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有一個關于運氣的說法,賺大錢的機會很多,但是不是所有具備卓越能力的人都能夠得到,其實造就一個人真的,很大程度都是靠運氣,這個無法選擇。但是運氣卻不是賭博,如何去增加自己的運氣,去更大概率的讓運氣能夠落到你頭上,這個是可以研究可以做到的,比如上面說的選擇符合未來趨勢的工作,到大城市,到大公司等等,都是能讓你有更大概率,更大可能能夠撞見機會,撞見貴人。所以說也不要總是懷才不遇,有可能你所有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審時度勢還需要多修煉一番。
3.直覺只有在我們擁有很多經驗的領域才有作用,并且這個領域所在環境比較穩定。因為直覺說白了就是習慣,你對一個事物的判斷想法做法已經經歷了從思考-行為-習慣-習慣進一步深入到腦部肌肉變成了本能這一個過程,所以你會在遇到一個突發事件或者一個新問題上不假思索的作出回答,因為那是你的大腦根據你以往的所見所為出于本能地發出了解決的信號。
不過在很多大問題上我們反而不應該依賴直覺,而要壓抑直覺。因為沒有一個問題是完全一模一樣的,每個問題都有它獨特的場景,一點的差別都可能帶來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們應該小事流程化,大事實踐化,小事形成固定的模式套路去解決,節省自己時間和注意力;大事要因地因時,衡量具體情況去解決。
除了積累行業知識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要注意這個領域是否穩定。一個穩定,變化不大的環境,你過往的經驗才是可復制可用的,如果在一個發展很快變化很大的行業過往的經驗反而有可能會成為阻礙你的存量。因此,經驗可以幫助數理學家、會計。因為在他們的行業中原因到結果的關系是基本一致的,而在證券師、招聘人員卻并不能在經驗中獲得太大的收益。
市場
1.“721”格局
商場中有一個很著名的理論就是721格局,最大的龍頭企業最終會占據50%的份額,然后第二大的企業占據20%的市場份額,最后其他一眾小廠家瓜分最后20%的份額。雖說每個行業劃分比例有所不同,但都呈現出這樣的一個規律,就是發展到最后,只剩下一家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另一家作為第一家的替代品而存在,可以給消費者換換新鮮感。最慘的就是爭搶那最后10%的小企業么,沒有人會記得他們,利潤也低。
這是每一個行業最成熟最理想的格局分布,在2015年開始,有大量行業第一和第二競爭對手合并,比如滴滴快的,58和趕集,百合和世紀佳緣,攜程去哪兒合并,就是因為遲遲形成不了721格局, 反而是出現了份額相近,誰都壓不下誰的格局,雙寡頭之間惡性競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投資人不堪持續燒錢之苦,撮合兩家公司合并。
所以如果某一行業出現了雙寡頭的局面,最后的結局可能就是喜結連理。
2.現在的app創新公司很多指標都可以作假,特別是日留存,所以我們更應該關注次月留存,3個月留存,半年留存,如果一個app半年留存低于20%,那就很難做成10億美金以上的互聯網平臺。
3.在項目零啟動時,怎么篩選出你的天使客戶
當你開發了一套系統,解決了A問題,然后你去找一個人推銷,他會反問你這是解決了什么問題,那說明他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沒有解決的需求;
如果你去找到另外一個人,他說這個問題他們有遇到過,不過就湊合著過下去,解決它太麻煩了。那說明這個客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覺得不是很重要,所以現在不太可能會成為你的首批客戶。當你的產品占據主流市場,他很可能就會成為你的客戶。
那天使客戶是什么樣子的呢?如果客戶說:這個問題我也在想啊,每年都會因為這個問題花費一筆錢。我們自己也有在找市面上有沒有可以解決的方法,預算是不超過100萬,也有計劃自己嘗試著去開發一套系統來解決。這就是你的天使客戶,他對自己的需求和預算都很清楚。
4.銷售渠道不僅僅是渠道,而是產品跟客戶的觸點,客戶的直接反饋可以推動產品的改進和迭代。一個大公司所有業務都可以外包,但是不能外包所有跟用戶接觸的途徑和機會。
公司管理
1.不斷把公司拆小--是互聯網思維下的新一代公司管理理念。目的是為了保持公司的靈活性,和解決公司資源配置的不合理。
2011年阿里就把淘寶拆成三家;2012年,宣布把公司拆成7個事業部;2013年一月,又宣布把公司 拆成25個事業部。騰訊和百度也都有類似的拆分之舉。
周鴻祎說:有時候你會發現,雖然大公司的某個部門代表未來,是創新業務,但是因為現在不賺錢,跟賺錢的部門PK,拿不到什么資源。大公司必然有一些規則和繁文縟節,但是一個創業公司只要能賺錢,其他事都不足為慮。
所以有時候大公司內業務做不成,你不知道是本身業務有問題做不成還是因為沒有得到好的支持所以做不成。
不過拆分之后要做到以下兩點才算是有意義、成功的拆分:1.拆分出去的公司一定要有獨立決策權,權利的邊界要劃分清楚,否則就相當于還是一個部門;2.要做到利益綁定,拆分出去的公司必須有不同的股權激勵策略,不然拆出去的公司相當于還是在給總公司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