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人來敲門
最近有一個很有趣的討論,估計很多人都關注到了,那就是機器人對人的替代。很多人都在問:未來人的工作是不是都會被機器人代替?尤其讓美國人緊張的是,過去大家以為機器人只能替代體力勞動者的工作,這不會有多大危害,反正那類工作的工資也不高。美國引以為豪的是其紡綞形社會結構,中產階級的數量最大,社會才能夠穩定。機器人如果只是搶了底層人的工作,我估計很多美國人會想,干脆讓他吃勞保吧,可以不用干活了。
但是,為什么關于機器人的討論突然變得這么熱烈?尤其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教授的聯系了兩本書:一本是《與機器賽跑》,另一本是《第二次機器革命》都是討論機器對人的替代。主要原因是這一部機器對人的替代,替代的恰恰是這個紡錘形的結構的中間部分,也就是中產階級,現在,智力勞動已經可以被機器替代了,比如美國已經有新聞出版機構用機器人寫稿,也有很多律師事務所用機器人代替律師審閱卷宗。過去這些是典型的中產階級的工作,現在都被機器人替代了,所以美國人覺得很恐慌:未來機器會不會把人的所有工作都替代了?機器到底能干什么?人又能干什么?其實未來沒有那么恐怖,依然有很多事情是機器替代不了的。先拋開哲學命題不談,從科技的角度入手,來看看機器人有哪些類型,或者機器人產業里有沒有能夠成為下一個谷歌的公司。
越來越近的類人機器人
機器人可以簡單分成三大類。第一大類是類人機器人。他們的行動和人很相似,這種機器人一開始不能直接學人,因為人很復雜很難學,僅僅兩足行走這件事就讓機器人界困惑了很多年,機器人的兩足行走問題到現在都沒有被很好的解決。所以,很多機器人是從4足甚至8足開始的,但是目標都是能夠像人一樣完成復雜的動作,甚至讓有些通用型機器可以做人能做的所有事情。
在這個領域里領跑的公司是波士頓動力公司,目前已經被Google收購,谷歌安卓操作系統的創始人安迪魯賓曾經是一位著名的蘋果公司軟件工程師,隨后又任職于微軟、Google。他在谷歌把安卓系統做成了移動計算設備上最大操作系統。之后魯賓就想去追求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做機器人,“Android”這個詞本身也是“機器人”的意思。據說他所寫的安卓系統本就是為了控制機器人的操作系統,只不過被用在了手機上。
但是,類人機器人仍然面臨一些問題。第一,技術的突破剛剛到來。第二,突破仍然屬于小范圍、小批量,且價格相當昂貴。第三,這種類人機器人的主要市場在軍方。
工業機器人的學習能力
機器的學習能力
為什么學習和事業能力更重要呢?不管機器人會做什么樣的事情,如果沒有學習能力,也只是能做到那一件事情而已。一般來說,工業機器人多用于制作先進且復雜的設備,這些設備的更新換代速度很快,使用周期也越來越短,這意味著生產線也不斷升級,就需要工業機器人能夠與人一樣具備學習能力。
家用機器人與情感計算
第三類是家用機器人。這類機器人可以分為功能性和情感陪護型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