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課后習題作為教材的助讀系統之一,對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蘇教版”相比,統編教材語文課后習題分成了兩個板塊:思考探究和積累拓展。字詞句的練習減少了,內容理解、寫作訓練方面的練習增多了,題型多樣化且更加注重拓展閱讀,體現了統編教材重視語文核心素養、構建“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閱讀體系的特征。
課后習題作為語文教科書中作業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掌握課文的重難點,積累語文知識,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協助教師掌握學情,是訓練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后習題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課后習題的特點
1.注重設置情境
①生活情境,比如《小石潭記》課后第三題:小石潭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邊,會有怎樣的感受?試用幾個詞或一兩句話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②語言情境,比如《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課后第三題:下列語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試結合上下文,說說它們各自的作用。
2.注重積累
①積累格言警句《禮記》二則課后第五題:《禮記·學記》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閱工具書,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理解。②掌握積累文言常識a古今異義《桃花源記》課后第五題:古代漢語中有些詞語在現代漢語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經發生了變化。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注意它們在句中的含義與現代漢語常用義的區別。b文言文翻譯《馬說》課后第三題: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語氣特點。c背誦教材中的第三單元、第六單元文言文單元,以及兩處課外古詩詞背誦8首詩詞都需要熟讀成誦。③積累故事《禮記》二則課后的補白是《禮記 檀弓》故事二則,《唐詩三首》課后的補白是《新樂府序》,這不僅是強調閱讀,更是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里都滲透著文化。④積累字詞字詞是構成語言的最小單位,是語言建構和運用的前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字詞雖小,影響深遠。讀讀寫寫是課后必有的課后習題形式之一,“讀”是讀準字音,“寫”,是要寫對字形,而且要寫規范美觀。八年級是行楷書體,是學生識字、書寫能力的體現,堅持有質量的臨摹,必能提升行楷字的書寫能力。
3.注重品味鑒賞
①品味語言a《社戲》課后第四題:結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體會“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b《回延安》課后第四題:品味下列詩句,說說修辭手法的使用所產生的表達效果。c《核舟記》課后第三題:本文語言簡潔、嚴密、生動,使結合下列句子做具體分析。
②語言鑒賞教材課后習題中的寫作訓練,能夠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提升他們的審美鑒賞能力。比如《壺口瀑布》課后第四題是:反復閱讀課文第3、4段,品味其語言的妙處,并試著寫一段賞析文字。這些寫作練筆前的思維活動,已經上升到審美鑒賞的層面,引導學生主動認識并掌握“美的規律”,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提升審美能力。閱讀是審美與鑒賞的一項重要活動,語文課程中的閱讀需要引發學生對作品的真實體驗,而把這種體驗寫出來則是學生對自己審美體驗和審美創造的一種檢驗。
4.強化探究意識
統編教材課后習題增強了開放性、靈活度,重在引導學生多角度發現、認識、探究、解決問題。比如:①《大自然的語言》課后第五題:課外查找資料,或根據自己的觀察、體驗,為課文補充一些例證,還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決定因素,與同學交流。②《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課后第五題:課文為我們提供了兩種假說,其實還有多種相關的假說。課外搜集整理資料,寫一篇小短文闡述你的認識,并相互交流。③《桃花源記》課后第六題:結合課文及下面節引的《桃花源詩》中的詩句,討論:“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④《詩經》二首課后第五題:下面是對《關雎》第一章的一種翻譯,你喜歡嗎?為什么?另選一章,試著翻譯成白話詩。
5.呼應雙線組元統編教材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元的單元結構,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創新設計。課后習題與預習相對應,共同呼應單元導語。單元導語一般分兩段,第一段是對本單元人文價值的闡釋,體現單元課文的組織思路;第二段則是聚焦語文要素,體現單元的工具性發展目標。比如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單元導語:憧憬美好的社會生活,反思現實的生存狀態,是經典作品中的永恒主題。本單元所選課文,都是傳統的名家名篇。其中有對精神自由渴望,有對學習生活、理想生活的期望,有“不平則鳴”的吶喊,有對民生疾苦的同情。這些詩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現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懷。學習本單元,要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培養文言語感;注意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句式,欣賞課文中精彩的語句;還要學習古人論事說理的技巧,體會他們的人生感悟,從中得到思想啟迪和情感陶冶。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古人生活的情趣和理趣,課后習題與預習緊扣主題設計,如《莊子》二則的預習一是搜集與“鵬”有關的文學形象、詩詞名句、成語典故等,與課后習題第一題背誦《北冥有魚》,說說作者筆下的“鵬”是什么形象相對照。單元導語中給出了內化的路徑是反復誦讀,這一單元的預習和課后習題中都涉及了反復朗讀背誦文章,感悟人物在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如《禮記》二則課后第三題是分析短文中的對偶句的效果,這正是呼應導語中的語文要素。教師如果不知道怎樣設計教學板塊,可以將教材的“預習”作為教學導入內容,然后以一個個課后習題作為教學活動或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把握文本的基礎上,積累有用的學習資源,并盡可能向外進行拓展,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6.習得語文方法①比較閱讀《社戲》課后第五題:原文開頭部分寫的是“我”成年后在劇場看中國戲的兩段經歷。課后閱讀這些文字,體會一下,作者通過寫不同的看戲經歷,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思?②資料助讀課后習題中有多處提示查找資料,領會文章內涵主旨和情感的,比如說明文單元的兩課最后一題,以及《桃花源記》課后《桃花源詩》的引入。
7.指向訓練高階思維課后習題注重考查學生的比較、分析、評價、歸納能力,這都是指向高階思維的訓練。比如:①《禮記》二則課后第三題:這兩則短文多運用對偶句,造成鋪排效果,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試從兩篇中各舉一例加以分析。②《唐詩三首》一課的課后三道題都旨在訓練學生的分析、評價能力。③《大道之行也》課后第二題:歸納一下儒家的大同社會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8.開展課堂活動的抓手①誦讀活動《詩經》課后第二、四題:誦讀這兩首詩,看看哪些詩句使用了比、興手法,并舉例分析;《詩經》中的詩多是四字一句,兩字一頓,各章還常常重復詠唱。朗讀并背誦這兩首詩,感受其節奏和韻律。②跨媒介閱讀活動《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課后第五題:觀看紀錄片《話說長江》《再說長江》,從多個角度了解長江壯麗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觀。9.教師參考用書中呈現的課后習題答案比較復雜如果作為應試去回答,我認為教參中的答案不夠凝練,需要我們重整、提煉、簡化作答。關于統編教材語文八年級下冊課后習題、設計意圖、答題策略,我本來按照單元整理了五個Word文檔(第四單元為活動單元未整理),看到趙老師是把整本書的習題整理在一起了,我也受啟發重新整理,做了目錄,雖然對于課后習題的思考分析沒有像趙老師那樣深刻,但是看到整理的36頁,32125萬字,還是有滿滿的成就感。(整理參考:統編教材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材及教師教學用書)
二、聚焦課后習題新、難題型
我認為課后習題中的新、難題型也是重點題型的是關于閱讀和寫作的習題。
1.貫通閱讀體系
從閱讀整體來說,教材設計了由教讀到自讀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閱讀教學體系。教材編者的理想是實現由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到學生獨立閱讀,由單篇文章閱讀擴展到整本書閱讀,由學生在課堂上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從而打通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擴大閱讀面和閱讀量。課后習題中滲透與單元閱讀課文相關聯的“1+X”拓展閱讀。所謂“1+X”閱讀,也就是從單元的某篇課文拓展閱讀與之相關的其他文章。比方說同主題的、同題材的、同體裁的、同作者的、寫作手法相近的,等等。例如①《回延安》課后第六題:延伸閱讀莫邪《延安頌》、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尋》、曹靖華《小米的回憶》、吳伯蕭《記一輛紡車》等,看看這些詩文體現了怎樣的“延安精神”。②《壺口瀑布》的課后練習:游記這一體裁,涉及內容廣泛,寫法自由,風格多樣,讀來既能增廣見聞,也能帶來美的享受,引發心靈的共鳴。課外閱讀郁達夫《西溪的晴雨》、徐遲《黃山記》、王充閭《讀三峽》等,體會它們在選材、構思、語言等方面的特點。③《小石潭記》課后第五題:課外閱讀“永州八記”中的其他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等,體會柳宗元山水游記的特色。也可以閱讀后世的游記作品,如袁宏道《滿井游記》、袁枚《峽江寺飛泉亭記》、姚鼐《登泰山記》等,體會其與柳宗元文章風格的不同之處。④《莊子》二則課后第四題:李白一生常以大鵬自比,下面這首《上李邕》,是他寫給當時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結合注釋,并查閱工具書,說說詩人借助大鵬的形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⑤《桃花源記》課后第六題:閱讀《桃花源詩》中的詩句,討論:“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⑥《馬說》課后第四題:鏈接《資治通鑒唐紀八》文章,談談對人才問題的看法。像以上這樣的拓展閱讀的文章,我們可以通過網絡查到原文,老師首先自己要走向深度閱讀,在課前給予學生豐厚的文本學習資源,課中做好導讀,課后做好跟蹤評價,在反饋中促使學生素養能力的提升。學生拓展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學用語言,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2.重視寫作訓練
課后習題中的寫作訓練及形式多樣,包括仿寫、改寫、續寫等多種形式。語文八年級下冊中,有五處寫作訓練。其中,仿寫是鍛煉學生分析結構、組織語言的重要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降低寫作難度,培養學生寫正確句子的能力。比如第六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課后第五題:恐龍滅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課文為我們提供了兩種假說,其實還有多種相關的假說。課外搜集整理資料,寫一篇小短文闡述你的認識,并相互交流。改寫是對原作進行改編,把一種文體轉化為另一種文體。有的要求將古詩文改寫為白話詩,比如①《關雎》的課后第五題:下面是對《關雎》第一章的一種翻譯,你喜歡嗎?為什么?另選一章,試著翻譯成白話詩;②《馬說》課后第四題:閱讀《資治通鑒唐紀八》短文,寫一段文字,談談你對人才問題的看法。不少于300字;(結合課文,發表自己的見解)③《唐詩三首》的第五題也屬于改寫:任選一首詩,發揮想象,增加一些細節,改寫成一則小故事。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課后習題中的寫作任務,巧妙地將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起來,把“寫”落實在每一篇課文中,有利于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加強寫作積累與訓練,從而逐步提升寫作能力;同時,這些寫作任務的設定也在引導教師正確把握閱讀教學的教學內容與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寫作訓練中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在使用統編語文教材時要努力讀寫互動,聽說融合。
三、收獲和感悟
特別感謝趙老師布置的研修任務,逼迫著自己與八年級語文下冊教材的課后習題進行了親密接觸。說來慚愧,這項研修作業,按理說半月前就該完成的,斷斷續續查找、梳理、整合、分析,回看還是有諸多疏漏和淺薄之處,尤其是看到趙培麗老師全面、深刻、體驗式、沉浸式的梳理報告,更是無比佩服,這是一種我要秉持堅持的死磕硬扛的犟龜精神!
1.以教材為本,挖掘文本資源翻看八下語文教材的課后題,與之對話、梳理后發現,語文教材真的是一座寶庫,書里藏著太多的密碼和寶藏,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去除浮躁,潛心素讀啃讀文本,發現、發掘文本的價值與魅力,再依托教材課后習題,設計并組織有效豐富的課堂學習探究活動,從而實現師生共長!王君老師有清晰的課型意識,她的新書《王君語文創新教學十一講》中介紹了七種類型的文本樣態。她將一些主題鮮明筆法突出語言優美的文本處理成寫作型文本。我們可以加以借鑒,從文本中挖掘寫作資源。如向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學寫游記,向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學寫場面描寫,向聞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講》中學寫演講稿。只要我們有一雙慧眼,善于指揮文本,一定能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我們要以教材為本,做統編語文教材的知音,讓文本的源頭活水滋潤語文素養。
2.以讀書為要,落實名著及課外閱讀
統編語文教材的一大變化就是強調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欄目中系統融入了名著閱讀的整體設計與思考。從教材中關于閱讀欄目的設計、閱讀書目的選擇,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都有系統的編排。語文界整本書閱讀也如火如荼,一些名師如王君、徐杰等積極引領示范,一線教師也在嘗試探索。但是,大部分還停留在理念階段,缺乏閱讀計劃,缺乏課程規劃,缺乏系統指導,學生處于假閱讀淺閱讀的層面。教師要將整本書閱讀放進學期甚至學段計劃之中,放進課堂之中。要處理好課內導讀和課外自讀的關系。營造讀書氛圍,充分調動各種力量,利用各種手段,為學生讀書賦能。老師要提前讀,素讀,批注讀、精讀,形成自己獨特的解讀。將名著資源和學情打通,設計各種課型,如閱讀整本書之前的陌生化導讀課,讀中的推進、賞讀課,讀后的交流、評價課,鼓勵學生進行小專題探究。學生未讀,教師需先讀。如此,才能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引領學生走進書中,徜徉于奇妙的文字世界。初中階段,其他學科時間的擠壓,電子產品的侵占,學生的閱讀時間薄如金箔。然而,只要我們采用系統思維整合思維,處理好教材和名著課內和課外之間的關系,整本書閱讀一定能夠發揮作用。
3.以寫作為法,讀寫相融共生
閱讀和寫作的關系,是輸入與輸出的關系,或者說是吸收和表達的關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拓展閱讀、寫作訓練,這種設計編排有利于在閱讀中學習寫作方法,在寫作中促進深度閱讀。通過梳理后發現,除了專門的寫作訓練安排,七、八、九年級語文教材的課后習題中分別有10課、10課、14課(合計34課)編排了寫作訓練。這些寫作訓練較為集中地編排在每篇課文課后習題的“積累拓展”中,整體來看,這些寫作訓練內容是全面的,訓練方式是靈活的,或討論話題,或比較閱讀,或延伸寫作,或引向實踐,力求讓學生將文本與文本以外的內容乃至實際生活建立起廣泛的聯系。這些寫作訓練均有助于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在寫作中深化對閱讀的理解。
閱讀今年的中考試卷,我們就會發現,語文考查的不僅是語文知識,更是學生的習慣、能力、方法、思維,即語文核心素養。傳統的只刷題不讀書的做法實在是舍本逐末。現在強調教學評一致,考試考查的方式就是我們日常教學需要著力的地方。我們不僅要在觀念上轉變,更要在行動上探索,躬耕于課堂,開闊語文的新天地。
以上是我基于統編教材語文八年級下冊課后習題的編排特點,聚焦課后習題中“積累拓展”板塊的拓展閱讀、寫作訓練,歸納梳理其中的閱讀聯讀、寫作任務,以期在語文教學中高效利用課后習題中的拓展閱讀、寫作訓練,在讀與寫的結合中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