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指具有鈣化醇生物活性的一類物質的總稱,是脂溶性維生素,為固醇類衍生物。
已知的跟健康密切相關的是維生素D2(麥角鈣化醇)和D3(膽鈣化醇)。活性形式為1,25-(OH)?-D?(活性最高),25-(OH)-D?。
體內維生素D來源
1.外源性:食物來源
無論維生素D?還是維生素D?,在天然食物中存在并不廣泛。一般情況,單靠食物難以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
植物性食物如蘑菇、蕈類含有維生素D?。
動物性食物含有維生素D?,以魚肝和魚油含量最為豐富,其次是雞蛋、牛肉、黃油和咸水魚如鯡魚、鮭魚和沙丁魚中含量相對較高,牛乳和人乳含量較低,蔬菜、谷物和水果中幾乎不含有。
2.內源性:曬太陽獲得
在紫外線照射作用下,由皮膚中7-脫氫膽固醇轉化生成維生素D?。
吸收與代謝
維生素D吸收最快的部位在小腸的近端,也就是在十二指腸和空腸,但由于食物通過小腸遠端的時間較長,維生素D最大的吸收量可能在回腸。維生素D像其他的疏水物質一樣,通過膠體依賴被動吸收。
大部分的維生素D與乳糜微粒結合進入淋巴系統,其余與α-球蛋白結合,維生素D的這種吸收過程有效性約為50%。乳糜微粒可直接或在乳糜微粒降解的過程中與血漿中的蛋白質結合,沒有結合的血漿維生素D隨著乳糜微粒進入肝臟,在肝臟中再與蛋白質結合進入血漿。
維生素D以幾種不同的方式被降解,許多其他的代謝物包括葡萄糖苷和亞硫酸鹽已被確定,大多數通過膽汁從糞便排出。
生理作用
維生素D?無生物活性,需經過兩次羥化才具有生物活性。首先,維生素D?在肝內25-羥化酶催化下生成25-羥維生素D?,然后在腎臟1α-羥化酶作用下進一步生成具有更高活性的1,25-(OH)?-D?,即鈣三醇。
1.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
1,25-二羥維生素D?進入小腸黏膜細胞內,通過其特異性受體經基因組效應,促進鈣吸收相關蛋白的生成,如鈣結合蛋白、鈣通道、鈣泵等蛋白,直接參與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對鈣的吸收。
另外,1,25-二羥維生素D?也能通過Na?-磷轉運體,促進小腸黏膜細胞對磷的吸收。因此,1,25-二羥維生素D?既能升高血鈣,也能升高血磷。
2.對骨的作用
1,25-二羥維生素D?對骨吸收(直接作用)和骨形成(間接作用)均有影響,但直接作用大于間接作用,所以總的效應是升高血鈣和血磷。
3.對腎臟的作用
1,25-二羥維生素D?能與PTH(甲狀旁腺激素)協同促進腎小管對鈣和磷的重吸收,使鈣磷從尿中排泄減少,血鈣、血磷升高。
4.調節免疫,預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
維生素D介導的免疫調節機制包括:
①調節細胞的生長,包括誘導細胞的正常分化;
②抑制抗原呈遞細胞的成熟和功能;
③抑制致病性T細胞的成熟和功能;
④刺激監管T細胞保持活躍,抑制細胞的過度增殖。
5.抗炎作用
維生素D介導的炎癥反應調解機制:
①刺激炎癥細胞凋亡;
②抑制炎癥細胞的補充;
③維生素D能夠下調核轉錄因子(NFkB)活性,增加IL-10合成并減少IL-6、IL-12、IFN-c及IFN-α的合成,調整后的細胞因子構成有助于減少炎癥進展。
6.對于心血管系統具有重要作用
①調節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
②抑制心肌肥厚和心肌細胞增殖;
③抗炎、抗動脈粥樣硬化和血管保護作用,維生素D直接作用于血管床,與調節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和血管平滑肌鈣鹽沉積有關。
7.對于胰島素敏感性和胰島β-細胞功能的作用
研究發現,25-(OH)-D?濃度與胰島素敏感性呈正相關,25-(OH)-D?從10 ng/mL增加到30 ng/ml可以使胰島素敏感性提高60%;維生素D缺乏會對胰島β-細胞功能產生負面影響。
缺乏與過量
兒童缺乏:
常見佝僂病,表現為骨質變軟變形,導致O型腿、雞胸、出牙延遲、牙齒不齊、易齲齒、腹部肌肉差易膨出等。
成人缺乏風險:
①軟骨病,表現為骨痛、肌無力、骨質疏松、自發性或多發性骨折;
②免疫調節,缺乏可能提高多發性硬化,維生素D也可用于治療紅斑狼瘡等疾病;
③神經系統,帕金森、抑郁癥等與維生素D缺乏有關;
④內分泌系統,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綜合征、多囊卵巢綜合癥等與維生素D缺乏有關。
⑤心血管系統,缺乏可增加患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發生風險。
過量
表現為異常口渴、皮膚瘙癢、厭食、嗜睡、嘔吐、腹瀉、尿頻、高鈣尿癥等。
常年以5000 IU/d及以上的劑量服用,可能造成維生素D過量中毒的情況,尤其是對維生素D敏感的人群。當然了,對于缺乏人群的治療劑量可達10000 IU/d,以期短期恢復到最佳水平。所以,日常以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增加日照為最佳方法。
缺乏原因
①吸收不良
②老齡化,老年人由于肝腎功能減退,會出現維生素D代謝障礙,維生素D?需經肝腎分別羥化生成1,25-二羥維生素D?。
③肥胖人群,脂溶性的維生素D儲存在脂肪中,會大大降低其生物利用率。
④缺乏陽光照射
⑤城市生活的人:防曬霜、玻璃、高層建筑、霧霾等。
維生素D的正常范圍
①正常范圍:30~80 ng/ml;
②嚴重缺乏:<10 ng/ml;
③缺乏:<20 ng/ml;
④不足:20~30 ng/ml;
⑤次優:30~40 ng/ml;
⑥最佳:40~80 ng/ml;
⑦過量:>80 n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