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著的命運,
不是我們以為的外在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
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做的選擇。
既然都是自己的選擇,那也就是說——
我們這一生,就像是活生生地在給自己寫自傳。
在這個自傳還沒有徹底展開前,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提前認識它,從而改變這份自傳呢?
當然可以,這也是學習心理學的意義所在。
認識你的自傳
今天我就來給你介紹幾個方法,幫助你認識到自己的自傳。
第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設想一下你的墓志銘。
想象你去世后,要在你的墓碑上刻下最簡練的話,來概括你的人生。那么,你希望自己的墓碑上出現什么字呢?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歐文·亞隆發展出來的一個治療技術。
我自己做過很多次這個練習,每次從腦海里跳出來的,都是這一句話:
這是一個高明的旁觀者。
這句話非常刺激我。
如果到頭來,我的墓志銘真是這樣,那我覺得我這一生實在是太失敗了。
哪怕寫再多的書,再深刻地洞察人性,影響力再大無數倍,這份墓志銘所揭示的人生,不還是蒼白無力的嗎?
我希望自己的墓志銘,是《紅與黑》的作者、法國小說家司湯達的那句:
米蘭人亨利·貝爾安眠于此。他活過,寫過,愛過。
亨利·貝爾是司湯達的原名,他十分熱愛米蘭,所以管自己叫米蘭人。
小說家司湯達的墓碑
喜歡他的這句話,是因為我一直在鍥而不舍地認識自己,希望能活出真實的自己。
我們之前一直在強調“一切皆自傳”,其實,我的微博文字也是我的另一種自傳。
大家如果看我的微博,就會發現,我不斷地強調活力,在無情地剖析中國式好人,但其實我的活力一直是匱乏的,我自己就是一個經典的中國式好人。
關于中國式好人的墓志銘,我覺得這樣一句話特別適合:
這是一個好人,一輩子沒傷害過任何人,他干枯至死。
我并不喜歡這樣的墓志銘,也不想要一直以來浮現在我腦海中的那句話——這是一個高明的旁觀者。
所以,在意識到這不是我內心希望的“自傳”以后,從2015年年底開始,我腦海中的墓志銘終于有了改變,暫時變成:
他跳入過深淵,他安全返回,他品嘗到了生命。
設想自己的墓志銘,這是第一個幫助你了解自己 “自傳”的方法。
如果你還想更細致地了解自己或者別人,我可以再跟你說一個我在咨詢中常用的技術:
首先,我會詢問來訪者,
他記憶中最早的那件事,或者細節。
其次,我會再問來訪者,
他童年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或者細節。
問這兩個問題,是因為,一個人記憶最早的事,或者記憶最深的事,都是他的生命隱喻。
其實,這個生命隱喻也包括你印象最深刻的夢,或者一直在做的夢。
不過要解自己的夢,需要有精神分析的功底,在這里我們就不多談了。
觀察你的人生腳本
我有一個最佩服的女性來訪者,她生命的第一個記憶,是她兩歲半的時候,在弟弟出生的第二天,她跟著父母和姑姑,走了幾公里的山路回家。
在那個過程中,她感覺自己被徹底地忽視了,所以發誓,她再也不依靠任何人。
這是一個關鍵的細節,一下子就能看透她的整個人生。
她來找我做咨詢的時候,是三十五六歲的年紀,而這個故事,就是她的一個人生腳本。
所以,我有一個感慨:
你記憶中最深刻的事,就是你的生命隱喻。
如果看不破這個隱喻,你的生命就會一直在打轉。
在這個認識自傳的方法中,關鍵的不是事情,而是在這個事里,你的情緒情感,還有你因為整件事發出的心念。
這個心念,就是一個強大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把你的生命朝這個方向去推動,于是演化成了你的人生。
不過,那件記憶中最早、最深刻的事,除非是我們完整地記得,而且飽含濃烈的情緒情感,才能清晰地回想起當時的心念。
問題是,關于記憶,我們可能會遺忘掉理性的事實性信息,也可能會遺忘掉其中的感受,所以難以清晰地去了解自己的生命隱喻。
但是,作為成年人,我們還可以使用一個方法,來觀察你自己的人生腳本。
這個方法是,
完整地觀察一個對你來說重要的生命事件,觀察它的開始、發展、高潮、結束和尾聲,留意這中間所有的重要時刻,以及你的重要感受和心念。
最佳的觀察對象,是一段重要的關系,特別是戀愛關系,或者是一段重要的事業。
就拿戀愛關系來說,你可以觀察它是怎么開始,怎么發展,怎么達到高潮,又是怎么結束的,結束后的尾聲是什么。
你和對方的關系又會怎么發展,留意整個過程中的所有重要時刻,以及你的感受和心念。
特別是,在關系結束之后,你會生出什么樣的心念來。
在佛教里,有一個說法:
人在臨死前,會像過電影一樣把整個一生回憶一遍,最后會生出一個重要的心念,而這就是人下一世的使命。
這個說法,可以用到剛剛說的這份觀察上,我們會發現,一份關系結束的時候,你的心念,會影響下一次的戀愛。
你還可以想象,如果自己是一個小說家,你會根據自己這段戀愛,寫一部什么樣的戀愛小說呢?
人都會不斷地在同一個地方跌倒,這像一個輪回;
所以通過截取一個完整的關系發展過程,觀察它從出生到死亡,就相當于完整地觀察一次我們的人生腳本。
如果你細致完整地觀察了一段關系的發展歷程,然后再簡單地去看看你其他關系的發展歷程,你也許會被震驚到——它們竟是如此相似。
在事業方面也是,通過這樣完整地觀察,你會看到你的人生腳本。
在我跟工作室同事談論人生腳本話題的時候,我對自己有一個觀察:
我每開展一份新的事業,都是因為認識了一個有欲望的商業伙伴,是他們的欲望加上我的影響力,才推動了事情的發展。
如果沒有他們,我就只會做一個宅男,寫更多的書,做更多咨詢。
在和大家進一步討論之后,我明白了:
我的腦海里有各種各樣關于事業的想法,但它們都不是圖畫式的,也就是說,它們是干癟的文字目標,而不是生動的圖景。
網球教練提摩西·加爾韋提到人的兩個自我:
自我1,就是頭腦和意識層面的我;
自我2,是身體和潛意識層面的我。
自我1的語言是文字,自我2的語言是圖像。
這是關于人生腳本的另一個重點:只有那些圖像式的痛和愛、憎恨和憧憬,才能生出真正的外在圖景來。
所以,你也可以就此問問自己:
你憧憬著什么樣的生活?如果不是寫文字性的小說,而是為自己拍一部電影,你要身處其中,是絕對的主角。那你會呈現什么樣的畫面?
重點是,你得想想,你在這個畫面中感覺對嗎?
如果你真的身心一致地,勾勒了新的人生圖景,那么,它很可能會成為你新的自傳。
這個時候,你就不是在重復你童年的人生腳本,而成了你自己命運的主人。
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認識和改變你的自傳的幾個方法:
第一,設想一下你的墓志銘;
第二,認識你記憶中最早、最深的事件或細節;
第三,完整地觀察一段關系或者事業,回想它的開始、發展、高潮、結束和尾聲,以及你在其中的感受與心念;
第四,意識和頭腦層面的語言,構不成心念,心念都是潛意識和身體層面發起的,并且是圖像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