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看那些
在窗戶光線里移動的塵屑
它們的舞蹈就是我們的舞蹈
我們鮮少用心傾聽我們內在的音樂
但我們莫不隨著他起舞。
---魯米
引言
2017年7月4日,得到上線了《武志紅心理學》專欄,我在第一時間訂閱。之前看過他的兩本書《巨嬰國》《身體知道答案》,感覺武志紅是一個理論扎實,但不限于理論,有很多他自己針對中國人的性格特點的經驗總結,加上他有豐富的心理咨詢案例,并且文字樸素易于理解,所以對專欄很期待。
而通過一年的學習,的確提高了自己對于人性對于自身的認識和覺知,幫助我解決了很多心理問題,甚至毫不夸張的說,這個專欄讓我實現了一次重生。
專欄更新的過程中,自己忙于探索內在的問題,沒能跟上節奏留言,也沒能寫下多少文字;也許是覺知不到位,處于防御中吧。
在學專欄的過程中,通過我學到的一丁點專欄知識,幫助了好幾位朋友覺知到了自己的問題,也讓自己的自戀得到點滿足。但有時發現自己很難把專欄知識系統的講清楚,給別人的幫助就打了折扣。
所以從一個月前,開始重學專欄,每天至少寫一篇見感思行卡片。正好同時期參加了歡喜的見感思行特訓營,得到了歡喜和很多戰友的指點。
現在我這21張卡片匯總融合成一篇文章,對自己是個總結,也希望對你能有所啟發。如果你看完后有什么問題,歡迎留言告訴我。讓我們共同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個奇妙的現象:一個人常說的那些話,可能會成為他自己的生命語言,這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因為人是非常自戀的動物,一旦你說了一句話,你就會愛上自己的這個說法,而為了證明“我說的”這句話是對的,你會把事情朝著這個方向去推動。
我們的外在人生,也就是命運,常常是我們的內在意識,花了很多年去推動的結果。
命運是什么呢?
我的理解命應該是天生的,國家、民族、家庭、基因,這些出生之前已經定下來的因素;
運應該是后天的,生長環境、教育水平、歷史機遇,及至認知水平、膽魄、適應能力等。
命不可改,運則是可以調整的。但哪些可以呢?什么時候可以呢?如何改呢?
一個人常說的話,就是一個人命運的預言。
你的頭腦里常會有這樣的聲音嗎?
.我怎么能辦到?
.我不行!
.應該可以吧!湊合吧!
.方法總比辦法多!試試看!
而我通過覺知后知道我常說的話竟然是:我怕......
怕別人笑話,怕事情辦不成羞愧,怕別人說自己自私自利,甚至怕起床遲了耽誤了生命......
心里有了“怕”字,做起事來總是束手束腳,想起事來總是否定大于肯定,遇到機會總是擔心是陷阱,想到好主意也不敢嘗試,甚至遇到心儀的女生也不敢表白。
因為這個“怕”字,每次的重要選擇都沒選最優項,次優項都很少,后果就都不如意;但到了下一次機會,又是重復,一次又一次!
現在科學界的共識是,思維是有了語言以后才出現的,也就是說,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思維。經常說負面的話,就會得到負面的結果,說正面的話就會得到正面的結果。
那這個問題怎么解呢?
第一步是覺知,找出自己最常說的一句話,分析它背后的心理;
第二步是在每次要說這話的時候提醒自己,換成正面的話;
第三步是找到一些生命能量旺盛的人,和他們做朋友,從他們身上獲取能量;
同時有兩個習慣可以試著去養成,一個是冥想,長期堅持有助于提高覺知水平;第二個是反思,最好是記錄,可以不斷的提醒自己。
命運不是天注定,而是由你自己導演的,你相信嗎?**
你的潛意識指引著你的人生,而你稱其為命運。換句話說:當潛意識被呈現,命運就被改寫了。 --榮格
我們的外在命運和我們的內在想象,也就是內在意識,是鏡像的關系。
意思是,你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外在命運,看到他的內在想象,也可以通過他的內在想象,看清楚這個人的外在命運。
而且,我們越是能懂得我們的內在想象,就越能看到,一個人的內心,是怎么決定了一個人的外在命運的。同樣的,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外在命運,就需要去認識、去改變你的內在意識。
我的記憶很早,我可以清晰的記得3歲左右的一些事情。在我成長過程中,自認為大多數的事情都是自己在做決定。直到2015年左右,發現自己的工作婚姻養育孩子及內在自我處于一團亂麻極度不滿意的時候,我開始慢慢覺知。
但當時的認識是自己在重大選擇時頭腦糊涂沒有細加思考,所以開始重點回顧重大選擇時自己的意識,也找到了一些問題,比如沒有做優劣對比,沒有確定清晰的目標,聽從情緒而不是理性等。
進而發覺是自己的軟弱和不果斷造成,特別是在做決定時不敢承受可能帶來的不利后果,所以會把決定讓渡給周圍人。
在之前我發覺自己常說的話是“我怕”。
在寫這些文字時我突然想到,我還有一個潛意識是“聽話”。
小時候,聽話,就不會挨罵挨打,不會被報復,慢慢的就形成了被動的意識,有父母有老師有社會,他們做好決定我照做就好,好的結果我有份,壞的結果可以怪他們由他們承擔。
到走向社會,需要自己做決定時,自然的會在頭腦中想象由他們決定會是什么情形,并按照以為的“他們的決定”來決定,當把握不準時,“我怕”就出現了。
現在想來,我最耿耿于懷的一件事就是沒上的成高中,那時以及后來都認為是父親與老師合謀讓我按他們的意思來。
但今天突然意識到,在14歲的時候,一般人包括我自己都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決定意識,而之所以最后按他們的意思來,表面是聽話,實質就是“我怕”,自己不敢承擔不好的后果,怕毀滅怕報復。
也因此更加形成并強化了自己不敢做決定的意識,雖然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主,但大事情還是這種意識。
內在想象形成外在命運這個概念實在是太震撼,也道出了命運的真諦。想要成為自己,就要不斷的覺知內在意識,當潛意識被覺知,命運也就被改寫!
為什么很多人知道很多道理卻過不好一生?
覺知自己的自我實現的預言,還需要有體驗幫你去發現。想改變自我實現的預言,也一樣需要體驗。體驗就是有被觸動的感覺。
被觸動,就意味著一個理性的知識,和你自身的體驗結合在了一起,成為你自己的東西了。
小時候聽過天文學家張衡數星星的故事,就特別向往,每到夜晚,也抬頭看星星,期望看出點什么。四年級時,學校發了《自然》教科書,里面有許多星空圖,看著很高興,可學校根本就沒安排這門課。但不妨礙我繼續看星星??墒菐资晗聛?,只識別北斗七星。
如果當時老師能講解這門課,并帶領我們識別星座,也許對星空的理解就會更深。這就是有了想法,愿望,但沒有體驗就沒有收獲。
另外一件事就相反。10歲的時候,村子里一個親戚家擺了一臺乒乓球桌,但我挨不上邊。于是用過年的壓歲錢買了一副球拍,平時在家里練,有機會就去他家在球桌上和別人打。后來對乒乓球的興趣越來越濃,成為我第一個愛好的體育項目。這就是因為通過擁有球拍有了打球的體驗而帶來的。
曾經有一句名言叫:失敗是成功之母!
運用今天的知識,就知道這個說法有問題的。應該是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只有切身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調動身體的感受,才會更加有信心爭取更大的成功。
要做好一件事,光在意識層面想是不行的,要用身體去體會,自己曾經有過”巔峰時刻“最好,和做到的人在一起也是快速獲得體驗的一種好方法。
而且不僅是具體的行動,就是學習也要有”被觸動“的體驗。在寫見感思行卡片的時候就多次體會到”被觸動“的感覺,知識點開始長到大腦中了。
以上是自我期待,那么你父母從小對你的期待是什么?
假設我們把來自外界的反饋都比喻成鏡子,那么在所有的鏡子里,有一面會對人有巨大的影響力,這面鏡子叫做權威。
不可避免的是,最初養育我們的人,像父母,是最最重要的權威,他們對我們有什么樣的期待,就成了我們最初的命運。
這里有兩個真實的故事可以很好的說明這個情況:
我最小的親叔叔三個孩子,最小的是兒子,小時候比較寵。我經常聽叔叔講:”管他學怎么樣呢,家里蓋了兩套房子,不用愁“。結果,這孩子長大后就是不成才,還坐過幾天牢房,今年喝醉酒出了車禍,現在的智力只有幾歲的樣子。
另一個是我自己:在很小的時候,周圍人就說這個孩子應該上大學。父親在我3周歲多請他一個朋友教我認字,不寫好布置的作業任何人勾引我去玩都沒用!上學后成績一直很好,心里也想著要上大學。雖然后來上中專,但還是通過自己努力上了大學。并且一直認為自己是要吃文化飯的。
以上這兩種情況可以用下面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來說明:
羅森塔爾效應又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1968年在一所小學做的實驗說明了權威期待的巨大力量:他從1-6年級中隨機抽選出一些學生,數量占20%左右,作為“最有前途的學生”交到校方手里,并囑咐要保密,不然實驗會失效。8個月后,這些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普遍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職欲都變的更強。
看了這段文字,我想起小時候母親常說的話:
你知道什么?
過去(很不屑的口氣),這個都做不好。我還不比你知道!
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嘴。
我們家小勇身體不好。
還有就是母親很少照鏡子,很少梳妝,很少買新衣服,對她自己的身體幾乎忽略。
也就是她對自己身體的忽視或者深層次的不自信通過行為與語言傳達給了我,我認同了“我的身體不好(健康和整體長相)”這個說法,并且認同了“我做什么都做不好”的說法,也就不敢主動做事。而學習好只是證明“我還可以”的一個通道。但整體上,我沒有得到“母親相信我”這個肯定的事實。
現在我自己開始慢慢覺知,內在的父母也和善很多。我開始建立起”我是好的“的底層認識,身體也是,學習能力也是,慢慢的,自信心開始變強了。
羅森塔爾效應還可以用到什么方面呢?
1,現在我自己也是別人的父母,在孩子表現好時會鼓勵,表現不好時會打擊,現在知道,自己作為“權威”,有著甚至決定性的作用。文章中有一個說法:孩子如果能從父母那里獲得5000次夸獎,那么他就能獲得自信。所以,請盡量多夸孩子,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2,如果是老板,也請不要吝嗇你的夸獎,這是最廉價又最有效的激勵。
3,007創始人覃杰一直說:鼓勵需要智慧,潑冷水簡單有沒有風險。這句話本身就很有智慧。在007寫作群也要多鼓勵別人。
4,生命中遇見的人,有可能就要鼓勵,因為你的一句話有時能影響甚至會改變一個人。成人達己!
5,自己也需要多鼓勵!
對孩子有了積極的期待,TA就會變的卓越嗎?
父母作為一個能給孩子帶來重大影響的權威,發出一些有意識的積極期待,還不算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比積極的期待好上太多個層次的是滿滿的喜歡。
什么是滿滿的喜歡呢?
就像熱戀中的男女,看對方什么都是好的,想著TA的時候就會露出笑容。也就是,不僅喜歡TA的好,及時給與贊揚和鼓勵;也能接得住TA的壞,給與包容與理解,與他一起成長。
我自己從母親那里幾乎沒有得到過”滿滿的愛“,尤其小時候,嚴厲批評責打居多;雖然在父親那感受到一些,但他常年不在家,即使在家,也鮮有陪伴,這也難以算上滿滿的喜歡,也因此我的自信心一直不足,少了被愛滋養的感覺。
當我做了父親后,對于第一個孩子,我自然的做到了滿滿的喜歡,雖然在她小時候我也經常在外,但只要有時間,我就會陪她,對她的反應給與積極的回應;她的成長很天然,生命力伸展的完善;這里可能有一個邏輯,我把她當成了我的妹妹,因為妹妹和我同樣,沒有得到過”滿滿的喜歡“。
而對于第二個孩子,在他出生時,我就沒有十分喜歡,在意識層面是有積極的期待,但在他成長過程中忽略的時間居多,而在他調皮不聽話時,責罵甚至體罰。也因而他的成長就不順利,經常出現消極情緒。
這里也可能有一個邏輯:我把他當成了自己,用母親對我的方法再對待他,覺得我是在這樣的環境里成長的,你理應也這樣。
在去年學習了這個專欄后,我覺知到了這些,開始慢慢的改變,試著從心里喜歡他,能接納他的不好。這個過程很不容易,很多時候還會轉到以前的邏輯中,父子關系時好時壞。但潛意識被呈現,改變一直在,在今年這半年,情況逐漸好轉。
為什么表面有積極的期待,行為上語言上還是跟不上呢?
在進一步的心理探索中,我發現這里確實有很重的”自戀“存在:我比你好,我是正確的!可能是同性競爭,可能是小時候自己的成長模式,導致自己想要有更優勢的存在。
這一點不僅在育兒上,在很多強勢--弱勢關系中都會存在,比如夫妻,很多人在熱戀中能接納對方,但處久了,一方總想占上風,有優勢感;比如上下級,即使是自己花錢雇來的員工,理應期望他們更出色,更優秀,可以為自己創造更多效益,但往往在員工做好時漠視甚至打壓,而一旦做不好,就極盡批評挖苦,為的是顯示自己的”相對優勢“,制造優越感。
如果你是處于強勢一方,看看自己有沒有給與弱勢一方真正的積極期待,也就是”滿滿的喜歡“;如果你是處于弱勢一方,觀察一下強勢一方有沒有給與你好的積極期待。
如果是前者,你要覺知,要改變;如果第后者,你需要分析抉擇。
你喜歡看什么類型的影視劇?
我們都喜歡看戲,每個人也都有一些特別喜歡的電影、電視和小說。在看戲的過程中,表面上你是在看別人的戲,但你有沒有想過,那些你最喜歡的“別人的戲”,很有可能也是你自己內心戲的劇本呢?
前年大專同學建了微信群,了解到一個同學已經醫學博士畢業,我是心生羨慕;每每聽到哪家孩子高考成績出眾考上某某名牌大學,內心就生出幾分敬佩;得到專欄現在幾個主講者年齡都和我相仿,他們的認知和成就斐然,非我所能比肩,心里就生出一些失落。
大專畢業后,認為自己對于本專業前途不大,也沒有興趣再繼續深造下去;同時又覺得轉學別的專業有沒有能力,于是就隨波追流碌碌無為。
到近四十才恍然醒悟,羨慕欽佩別人這些成就就是自己內心也很想要,只是自己信心不足,又對長期失去耐心,所以現在一直用這句話激勵自己:現在是種樹的最好時間!這兩年也一直這樣保持耐心,堅定的在踐行。
特別喜歡看電影《申肖克的救贖》,主人公安迪在絕境中心存希望,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獄霸牢頭斗智斗勇,花了19年的時間用一把牢友認為“600年才能挖出一個隧道”的榔頭最終挖出一條自由大道,帶著用智慧換來的典獄長的部分不義之財逃出森嚴的監獄,奔向了自由的新生活。
我沒有現實的牢獄桎梏,卻是有思維的高墻,電影精彩,也非常有啟發意義,想要過上自由精彩的人生,就得靠自己,不斷提升團認知、打破再重建自我,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自由大道!
《喜劇之王》中的周星馳,一心熱愛演戲,不管多小的角色也認真去演,哪怕只有幾個老弱病殘的觀眾,也當成大戲在演,最終獲得當紅明星的青睞,又抱得美人歸。
人生只有一次,不要總是做觀眾,在評頭論足中過意淫的生活,而是要覺知覺醒,做生活的主角,再爛的戲也比永不上演的戲好上千倍萬倍。
下面講講認識自己自傳的三個方法。
1,設想一下你的墓志銘。想象你去世后,要在你的墓碑上刻下最簡練的話,來概括你的人生。
2,你記憶中最早的那件事或者細節;其次,童年記憶中影響最深刻的三件事,或者細節。(也包括你印象最深刻的夢,或者一直在做的夢。)
你記憶中最深刻的事,就是你的生命隱喻。如果看不破這個隱喻,你的生命就會一直在打轉。
在這個認識自傳的方法中,關鍵的不是事情,而是在這個事里,你的情緒情感,還有你因為整件事發出的心念
3,完整地觀察一個對你來說重要的生命事件,觀察它的開始、發展、高潮、結束和尾聲,留意這中間所有的重要時刻,以及你的重要感受和心念。
最佳的觀察對象,是一段重要的關系,特別是戀愛關系,或者是一段重要的事業。
通過截取一個完整的關系發展過程,觀察它從出生到死亡,就相當于完整地觀察一次我們的人生腳本。
只有來自自我2層面的心念,也就是那些圖像式的痛和愛、憎恨和憧憬,才能生出真正的外在圖景來。
加爾韋:
自我1,就是頭腦和意識層面的自我,它的語言是文字;
自我2,就是身體和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它的語言是圖像。
這里的自我1就是頭腦我,也就是思維,受文化、教育、習俗的影響,是用文字來描述的,
自我2是潛意識層面的,是身體的本能,語言描述不全,是圖像化的。
如果你真的身心一致地,勾勒了新的人生圖景,那么,它很可能會成為你新的自傳。
這個時候,你就不是在重復你童年的人生腳本,而成了你自己命運的主人。
佛家說大徹大悟,這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每個人都想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而上面的三個方法就有可能讓我們看清楚自己在童年時期寫定的人生腳本,覺知后就有可能重新寫就,這真是好了不起。
看完三個方法,我寫下了自己的答案:
1,墓志銘:我現在想到的是:這是一個真實活過的人,這是一個真誠的人!以前的40年,我活成了一個虛假自我,以別人的價值別人的眼光來評判自己,壓抑隱藏自己的生命力;現在覺醒了,在接下來的生命中,做自己,伸展生命力,活出真實的真誠的自己。
2,小時候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父親請人教我認字,我非常認真,即使有人勾引,也要把作業完成再去。我很喜歡學習、喜歡成長的感覺;同時,對于分配的事務,傾向于把它完成,屬于聽話的那種。
成長、聽話,這個可能是我的生命隱喻,但這些年成長被忽略了,自己就感覺很焦躁;聽話也讓我被壓抑,大大忽略了選擇大于努力的重要性,且失去了獨立判斷的能力。覺知就是改變的開始,人生腳本現在要自己去修改。
3,觀察最重要的生命事件:在四十周歲的前夜,我寫了一篇初戀的回憶。在這段關系中,最初我認為沒有結果,但又在她喜歡我的氛圍下進入進去,自以為能控制住自己的情感,結果是沒有結果.
當時與她在一起,快樂是有,但總會陷入一種無力感,覺得自己毫無能力,在世界上就像一個浮萍毫無主宰自己人生的能力。這種感覺也演變成了一種恐懼感,讓自己沒有根。
渴望關系、不會處理關系、被動式關系、對自己對人生沒有長期的把控感、投機取巧、缺乏獨立思考、拖泥帶水等問題非常明顯。這方面的覺知還要繼續加強,生命只有在關系中才能顯現。
你想要什么樣的人生?
想要真實的真誠的活,就要有勇氣去覺知自己,發現童年的人生腳本,就如《楚門的世界》中的主人公,自己面對的全世界都是虛構的、自己的生活成了收視率最高的節目,直到他越過那道墻,發現自己的生活就是一個被搭好的舞臺。
同樣是演戲,我們要自己搭臺,寫、唱自己的戲,而不是一輩子被設計、被推動。
認識了自己的自傳,怎么讀懂它們呢?
武志紅老師教給我們一個借鑒佛教“四念住”的方法:即身體感受、情緒情感感受、思維感受。具體的方法有五點:
1,“具體化”回顧
先回顧這個事件中的細節,它發生的具體時間,是白天,還是晚上,具體是幾點鐘?回顧地點,周圍都有些什么東西,它們的形狀和色彩分別是什么?你還可以回顧一下這個事件里的人物,一樣也是越細致越好。
為什么要做這個回顧?這是為了讓自己回到當時的情景中,你越是能回憶起更多的細節,就越能全方位地回到當時的時空里,并喚起當時的種種心理變化。
2,探究感受
當具體化完成后,你會陷入到當時的狀態后,會發現,你的內在活動有太多東西,這時用四念住的方法,問自己三個方面的問題:
我的身體感受是怎樣的?這可以更具體化,譬如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分別是怎樣的,還有我的內臟感覺等等各種身體感受。
我的情緒情感是怎樣的?我有什么樣的喜、怒、哀、樂、悲、恐、驚,我有什么樣的愛恨情仇,等等。
我的思維是怎樣的?也就是,我在想些什么,特別要注意,我有一些關鍵性的想法出現嗎?
3,不帶評判的去覺知
觀察自己的時候,保持“法念住”,也就是中正、不帶評判地去覺知,這份觀察里出現怎樣的東西,就是怎樣的東西,不修改,如實如是。
并且始終保留覺知者的視角,無論當時的身體感受、情緒情感和想法多么強烈,都不要把它認為是“我”自己。
這個原則,緬甸一位高僧稱之為“流動,而不成為”。就是讓一切感受與想法流經自己,不壓抑不克制,任其自由流動,但不去認同。
4,慢慢來
當覺得碰觸到自己特別不愿意接受的身體感受、情緒情感和可怕想法時,可以讓自己停下來。
一般來講,我們防御的,主要是不愉快的體驗,我們把不愉快的體驗和自己的意識隔離,所以導致了潛意識的產生。體驗,在心理學的范疇中,就是分為身體感受和情緒情感。
深入潛意識,就會真切碰觸自己體驗的歷程,這個時候絕對不能著急,只能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來。
5,找專業的陪伴
專業人士,可以是心理咨詢師,可以是佛學人士——但必須是有實修的,如果只是把佛學說得天花亂墜,但沒有實修過,我建議不要跟隨。
還要注意,輕易不要找自學成材的,而是要找在一個體系內得到過系統學習的,無論是佛學,還是心理學,都一樣。
因為人性探索,的確是一個深淵。我們知道那句著名的話:你注視深淵時,深淵也注視著你。獨自進入過深淵的,有可能是大牛,也有可能走火入魔了。
人是情感動物,為了好的存在,經常選擇把悲傷、痛苦的記憶忘卻或壓抑,但它們一直都在,只是進入了不被輕易察覺的潛意識,并且在影響這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而且常常讓我們的生命陷入不斷的輪回中。
但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來覺知它,讀懂它,而但傷痛被看見,流動起來時,就可以被療愈。
傷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為了真實真誠的活著,不斷的運用四念住的方法,覺知覺悟自己。
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那些可以幫助的有緣人,但要牢記,只要引領,不能代勞!要相信,每個人自己都有能力讀懂自己,自己的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
全篇的總結:
外在命運的概念破掉,看到了內在力量決定命運;自我期待的概念破掉,看到了權威期待的力量;積極期待與消極期待的概念破掉,看到了放空頭腦、身心合一的巨大價值……
同時,我們還會看到,自我期待、權威期待、積極期待、消極期待等等概念,其實也都存在價值,也都非常有說服力,能說明人性的一些運作規律,所以你又不能簡單地去否定它們。
人性如此復雜,我們的確找不到一個簡單的原則,只憑借它就能活得無往而不利。
如果有,我認為這個原則是,尊重你的感覺??梢贿M入感覺你會知道,再沒有比它更復雜更難以琢磨的東西了。
一個月的專欄學完了,對于“命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沒覺知的生活是被“命運”推動著的,很多時候在“強迫性重復”;覺知后的人生就可以由自己主宰,寫就自己的英雄之旅。
有句話說的好:最重要的東西都是看不見的。
潛意識又是最隱蔽,如同在深淵之中。但是只要我們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可以安全的到達,找到隱藏著的那個我。
“不加評判的覺知”就是一個很好的心法,冥想或安靜的回憶是一個好的路徑,不斷重復的事件、常說的一句話、痛苦不堪的歷史記憶、記憶最深刻的事件、甚至你特別喜歡的影視作品等就是一扇門,慢慢去尋找、覺知,那里有最真實的你。
知人易,知己難!在尋找自己、成為自己的道路注定是少數人走的路,但非常值得。堅持走下去,你的人生將由你自己主宰,你的人生一定很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