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有人知道我在時尚雜志工作時,問的第一個問題都是:真的是像電影里演的那樣嗎?大家說的電影大多指的是那部大名鼎鼎的《穿Prada的惡魔》。它應該算是第一部進入大眾視野的描述時尚雜志的電影。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里面演的橋段、情感、人物個性幾乎都能在現實里的時尚雜志中找到。而這部電影中女魔頭的原型正是美國版Vogue雜志主編,被稱為“全球時尚界最有影響力的女人”——Anna Wintour。
她“芳齡”67,已經在全世界最權威的時尚雜志——美國版Vogue做了28年的主編,挖掘的無數年輕設計師今天都已經成了時尚圈的神級人物。
我在某一年的巴黎時裝周秀場上和她有過一次極為尷尬的正面“交涉”。當時我在秀場前排對看秀嘉賓進行采訪,采完一位主編后發現她身邊就坐著Anna Wintour,我想這都到跟前了何不碰碰運氣(圈內人都知道Anna Wintour是從不接受任何采訪的)。于是我一步跨上前去,為了避免冒昧,先是把腦袋湊到她的黑墨鏡前方(無論在秀場內外她總是戴著黑墨鏡,表情也是一慣的高冷),低身問:“您好Anna,能對您進行一個簡短的采訪嗎?”本以為她會立馬拒絕,沒想到Anna緩緩抬起頭來,用她那不帶任何情緒的低沉嗓音問了一句:“你告訴我你想問什么?”頓時把我問了個措手不及,趕忙臨時想了兩個問題告訴她,她聽完后眼神直勾勾地望向遠方,搖頭表示毫無興趣。
我當時為自己錯失如此罕見的機會而后悔不迭。幾年后回想起這件事,漸漸明白這些時尚圈的“大人物”們之所以能營造出“神”一般讓人敬畏和不可企及的形象,都是有策略而為之的。這在之后的文章中我會從心理角度細細跟大家分析。
在這里我先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為什么這部電影演的都是真的。
1,這是一個看臉的世界,不對,還有穿著和身材
Andrea剛進辦公室面試的第一天就受到同事的冷嘲熱諷以及冷眼相待,因為她的形象以及穿著打扮和時尚圈的標準頗為不符。這在現實的時尚圈中是司空見慣的。在雜志社里,編輯們打量陌生人的眼神都是一個路徑:從上身掃到鞋,再從鞋掃上來。如果你發現從始至終他/她的目光都沒有和你的眼神交匯過,那么基本可以斷定你今天穿錯了,或者可以直接解讀為——你在這里不受歡迎。所以很自然的,時尚圈里就形成了一種簡單易行的自我淘汰機制。你能不能在這里存活下來,基本上班第一天你就感受到了,不受歡迎的自然會迅速離開。
從第一天進入時尚雜志開始,我就深刻感受到了里面對于穿著以及形象的嚴苛要求。當時還是菜鳥的我常常因為不懂“穿衣規則”而被老板責難。記得有一次,一大早被老板叫到公司安排工作,卻因為頭發沒梳整齊而被老板先嚴厲訓斥了一頓。還有一次因為要采訪設計師我卻穿了超短的熱褲而被勒令回家換衣。
當然,時尚雜志中并非所有人都有很好的穿衣品味。你需要多年穿衣服不出錯才能積累出自己“好品味”的名聲,但只要有一次露怯了,就可能會成為你一整個職業生涯的硬傷,從此被歸入“壞品味”之列永世不得翻身。
但這并不代表穿著品味不好的人在時尚雜志就混不下去,如果你奮起直追,苦苦修煉,還是有可能被接納進好品味的陣容中。除此之外,你也可以擔任雜志內的其它工作,大多數基層或是支持性的工作也需要能夠忍受默默無聞的員工來做,當然他們大多會成為雜志里的“隱形人”。
2,丑小鴨變鳳凰是可能的
電影中讓人看得最過癮的地方應該就是Andrea的時髦變身了——從原來一個對穿著毫不講究的丑小鴨變成真正的時尚雜志編輯。我看了不下五遍這部電影,每當看到這兒時都會心跳加快,興奮不已(這也說明了為什么我會進入這個行業)。在現實的時尚雜志中,這樣的“變身童話”每天都在發生。我親眼見到無數助理、實習生穿著“媽媽款”毛衣走近雜志社,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們不一定有錢買奢侈品或是最時髦的時裝,但從打扮自己的心思上你便能看出她們有了強烈的想變美的欲望,并且對于“美”和“丑”開始有了意識。
3,打雜是你成為大編輯的第一步
時尚雜志和任何一個傳統行業一樣,它的等級是森嚴的,階級是很難跨越的。大多數剛進來的大學畢業生都是從跑腿開始的,而即便你已經是資深編輯了,還是免不了為資歷比你更高的編輯跑腿。而且“使喚”年輕人在這里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每個編輯都是這樣被使喚上來的,大家也不會覺得把實習生當作個人助理使用有什么不妥。
4,惡魔有著不容置疑的權威
電影的標題把Meryl Streep飾演的主編叫做“惡魔”,絕對有它的貼切之處?,F實中的時尚主編大多有著和Streep一樣的氣場(我一直覺得這個行業中聚集了世界上最厲害的女人)。她們懂得如何影響下屬,讓大家對其敬畏且順從。每一個伺候過主編的助理都有過心驚膽戰的時期。在屬于我的那個時期,我曾經做夢都夢到自己工作沒做好而挨罵,走近主編辦公室聲音已經開始顫抖,在辦公室之外偶遇主編就想往桌底下鉆(這是真實的心理)。雖然之后慢慢克服了這種恐懼,但女主編們的迷之氣場卻是一直都籠罩在整個辦公室中(在之后的文章中我會從心理角度分析)。我們辦公室中一直流傳著曾經有編輯被主編罵暈的故事。
但不可否認的是,嚴厲之下的服從帶來的結果,讓一本國際頂尖雜志保持它的高水準。有時候我覺得我們就像一支軍隊,只不過穿著華麗了些罷了。
5,你永遠不記得晚宴上客人的名字
電影中看到Andrea在晚宴上提醒主編周圍人的名字時,我就確定這一定是一個在時尚雜志中做過這份工作的人才能寫出的細節。因為現實中就是如此,在主編參加的數不盡的社交場合中,百分之八十的人她不是想不起名字就是完全不認識,所以助理在這時就起到大作用了。有一次晚宴上主編和一人交談甚歡了近一個小時后問我:“剛才那人是誰?”
6,你突然發現你愛的人都好土
這是一個聽起來有些“裝逼”的事實,但不得不否認,當你的工作就是每天看好看的衣服時,回到工作之外的生活中還是會感到強烈的不適,你很難不用自己在工作中養成的那種挑剔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人和物。但我倒是也很少聽說有人因為嫌棄男朋友或者閨蜜的穿著而鬧掰了的。因為慢慢地,我們都會回到真實有溫度的生活中,明白那只不過是一份工作,那只不過是一件衣服。
7,時尚編輯和直男無關
這幾乎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在時尚圈中工作的六年中,沒有見過身為直男的時裝編輯。因為這畢竟是一個需要有比女人還細致的眼光以及比處女座還龜毛的性格的工作,恐怕不是“直男癌”患者們所能勝任的。但是無數厲害的創意總監/藝術總監們,卻往往都是由一些非常有藝術底蘊的直男們擔任。
以上事實證明了,電影里不是騙人的,這部電影很好地還原了時尚圈的“風土人情”(也是因為它改編自由Anna Wintour前助理撰寫的同名小說)。有真實的經歷為基礎,才能寫出情感豐滿、設定扎實的作品,這也是之后無數想要模仿它的影片做不到的。
而至于我,命運有點像Andrea。雖然最終決定走出這個森嚴而陳舊的體制中,但不能否認我在里面經歷了人生中最豐富的六年,里面有狗血,也有熱情;有殘酷,也有溫暖;我感謝它給了我最嚴苛的職業培訓,也感謝它讓我認識了最赤裸的人性和欲望,最重要的是它給了我勇氣以及底氣,去追尋我的下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