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4.33)
? ? ?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p>
【通譯】
? ? ? 孔子說:“千里馬不是稱贊其力氣的,而是稱贊它的品德?!?/p>
【學究】
? ? ? 都說千里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那不就是因為他能跑才稱之為千里馬嗎?怎么在這里孔子居然不稱贊他的能力而稱贊他的德行呢?孔子如果只是說千里馬,那簡直就是差強人意,牽強附會。
? ? ? 而實際上孔子說的不是那個馬,而是借千里馬來比喻有能力的人,對于一個人整正的評價是關于他的仁德而不是能力,當然最重要的是既有能力又有仁德的人。
? ? ? 世界很奇妙,有好必有壞,永遠對立存在,難以割裂,我們學習最重要的明白一些道理。而非拘泥于行為表現。
【原文】(14.34)
? ? ?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通譯】
? ? ? 有人問:“以恩德來報答怨恨,怎么樣呢?”孔子說:“怎樣做到報答恩德呢?那就是以直接來報答怨恨,以恩德來報答恩德。”
【學究】
? ? “以德報怨”似乎在說一個人總要用恩德來化解怨恨,其實一直以來我對此話的理解總覺得不到位。怎么能做到以品德來報答怨恨呢?
? ? ? 孔子在這里做了一個很通透的回答,哪有以德報怨的說法呀?就是直接的行為報答怨恨,以仁德才能報答仁德,沒有以仁德報答怨恨之說。
? ? ? 對于怨恨就要化解,以仁德的心直接的表述來使恩怨終結,這才不至于冤冤相報,難以調和。正如佛祖所說,每個人都有一顆慈悲的心,人的本質沒有區別,真正的區別在乎行為表達的差異,對待不同差異的行為用慈悲之心來化解才是正道?!耙灾北г梗缘聢蟮??!被饬瞬槐匾恼`解。
【原文】(14.35)
? ? ?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通譯】
? ? 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子貢說:“怎么能說沒有人知道你呢?”孔子說:“不埋怨天,不擔憂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知道我的只有老天?。 ?/p>
【學究】
? ? ? 英雄總是孤獨的,孔子也是孤獨的,自古以來與眾不同者都是孤獨的,孤獨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嘆息。
? ? ? 孔子傳承周禮之制,很多君王無法理解,盡管收了這么多學生來一起學習和傳播周禮,但依然收效甚微,導致孔子總是覺得沒人理解他的一片苦心。
? ? ? 有時候一種文化的傳播不是當即生效的,而是久遠的影響。儒學影響中華文化兩千多年,足以見證孔子的偉大。
? ? ? 人在探索中總是孤獨的,正因為你選擇不一樣的路,能有成就或者沒有成就,都是一種成就,那就是孤獨的美。
【原文】(14.36)
? ? ?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弊釉唬骸暗乐畬⑿幸才c,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通譯】
? ? ? 公伯寮向季孫告發子路。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季孫固然被公伯寮迷惑心志,我唯一有能力可以做的就是把公伯寮殺了?!笨鬃诱f:“仁德之道能在世間執行,那是天意;仁德之道將被廢除,那也是天意。公伯寮他把天命怎么呀?”
【學究】
? ? ? 春秋時期,諸侯之間各界士大夫總是有彼此看不慣的地方,一旦出現這樣的想象要么排擠、要么被殺害。于是這個年代是君主更迭,臣民惶惶不安的年代。
? ? ? 當子服景伯聽到公伯寮在季孫公面前詆毀子路時,就想把公伯寮殺了,把時候真的是社會不安,只要看不慣就可以殺人。而孔子對這樣的事情也無能為力,只是告訴他人,這樣殺來殺去能讓仁德傳播嗎?
? ? ? 社會的確很復雜,不能簡單地踐行仁德,也正因為仁德簡單反而踐行難,這是什么邏輯?因為人自以為聰明,總想創造無限偉大的事情,只不過這樣的行為最多是量的積累,毫無本質變化。還是老子徹底“道可道,非恒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