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人》——讀后感
沈從文的《邊城》里有一個叫“茶峒”的小山城,旁邊有一條小溪。
想要過溪,必須坐渡船,擺渡人便是翠翠的爺爺。
老人已年過古稀,從二十起便做起擺渡的工作,幾十年里不知渡過了多少人。
在人們眼里,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擺渡人”。
在《希臘神話》里有個把靈魂載往冥界的擺渡人——卡戎,卡戎是一個不折不扣鐵石心腸的家伙。
俄爾普斯想盡辦法要去冥界帶回亡妻,卻遭到了擺渡人卡戎的嚴厲拒絕,俄爾普斯苦苦哀求,他也不為所動。
直到在俄爾普斯死后,卡戎才把他的靈魂送往冥界。
克萊兒?麥克福爾的《擺渡人》靈感來源于此,卻用更溫暖治愈的方式來講故事。
15歲,生活在單親家庭中的女孩迪倫,做事、思想總受母親束縛,在學校也無法與同齡人友好相處,和唯一的好朋友聯系也要偷偷摸摸。
壓抑了許久的她對久未謀面的父親充滿了好奇,或許父親此時也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偷偷聯系父親后打算乘車去看望父親,卻在隧道口發生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車殘骸之后,竟發現眼前是一片荒原。
靈魂與身體分離后,以為自己是唯一幸存者的她,卻遇到了自己的擺渡人崔斯坦。
崔斯坦是荒原上的擺渡人之一,此時他的任務是帶著迪倫的靈魂安全穿過荒原,到達安全的地方。靈魂們在這里過著和人世間一樣的生活,安靜平淡的等著他們的親人一個個來到這里團聚。
若沒有擺渡人的保護,靈魂是不可能穿越荒原的,荒原上到處都是惡魔,隨時都能把亡者的靈魂拉入地下,吃掉他們的人性,最后也變成荒原上游走的惡魔。
迪倫在崔斯坦的帶領和保護下,穿過隧道、山谷和湖泊,經過一個個安全屋,最終到達目的地。
克萊爾筆下的擺渡人沒有自己的樣子,他們只是一個個有自我意識和個性的光球。他們周而復始地重復著同樣的工作——引領靈魂,受某種規則的制約,像是無法逃離的宿命。
“我用最合適的相貌出現在每個靈魂面前。在遇到下一個靈魂之前,一直保持這樣的相貌。我不知道自己遇到第一個靈魂之前是什么模樣。如果我真的存在,我的存在也是因為你們的需要。”
迪倫是個勇敢膽大的姑娘,總是會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在得知自己已經離開人世時非但沒有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還為崔斯坦的命運感到難過。
崔斯坦在迪倫身上看到了許多不一樣的東西,慢慢的被她的善良和勇敢打動。迪倫也早已不顧一切的愛上崔斯坦,一心想要和他廝守。
在得知崔斯坦無法和自己一樣穿過荒原的時候,她冒著靈魂被吞噬的危險,打破規則,憑借信念回到荒原。在沒有擺渡人保護的情況下走過大半個荒原找到崔斯坦,一次次的嘗試打破規則,想要和崔斯坦穿回那輛貨車上。崔斯坦半信半疑的很著她回到荒原最開始的地方,憑借一股信念成功的穿越回人世間。
結局的寫作方式很大膽也很直接,打破規則的同時便是渡了自己。
對迪倫和無數靈魂而言,荒原的風景如一面鏡子,如實反映他們內心的鏡像。
你哭泣,便陰雨密布;你歡笑,便燦爛暖陽,景色怡人。
你有什么樣的心情,荒原便會展現給你加倍的體驗。真像生活,你內心是什么樣,你的眼睛里看到的就會是什么樣,而你的世界就會是什么樣。
前一半的旅途,崔斯坦就是迪倫的依靠,后一半的旅途,迪倫用她堅定的信念和決心打破規則的勇氣支撐著崔斯坦。
到最后誰是誰的擺渡人已經不再重要。
就如派克所說,愛,是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一個人的真正救贖,從來都是自己的事情。
“嗨原來你在這里”
“我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