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不珍惜生命,但是很少有人珍惜時間。”初讀梁秋實的這句話,我便被他深深的震撼了,日子匆匆過去,留下的只是空寂的回響,記錄下成長路上的星星點點,也許當你回過頭時不顯得那么孤單。
我愿意做這個記錄者,每一次寫作就像是與自己一次對話,正是在不斷的與內心深處的另一個我對話過程中,積蓄力量不停地激勵自己,在深夜十二點坐在電腦前用26個字母不斷拼湊出一句句貧瘠的語言。
當演員卸下青春的淡妝,當禮堂敲響散場的鐘聲,當掌聲化作暗淡的足跡,當歲月刻上生命的年輪。于是我們便重新收拾好行囊,走上站臺駛向遠方。
一趟趟遠行列車仿佛是一種隱喻,上上下下,停停靠靠,就這樣把人們載向了一段充滿“角色變換,人生轉換”的旅程。
還記得那個“后悔兩年,與后悔一輩子”的故事,一直在耳邊傳唱。很多人選擇了“兩年”,但是更多的人選擇了“一輩子”,而我就是屬于那一撥“很多人”。但是從來沒有人為這個故事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因為在這條路上人們總是走走停停,聚聚散散,時間綿延不斷,有過愁苦,思索,焦躁,不安,也曾喜悅,驚訝,歡呼,吶喊……萬千情緒雜陳期間,說不清的明,道不完的暗,然而回過頭來更多的是默默與平淡。
一天在操場上跑了N圈以后,哥們兒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喘著氣說,兄弟啊!做人太累了,下輩子不做人了,做頭豬吧。聽罷,我擦了一下額頭的汗水說,做豬干啥,自己吃了幾個月又被人給吃了,繞來繞去結果總是很慘,要不做一棵樹吧。
就像三毛那首詩中寫的一樣:“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態,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風里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儼然我已經沉默在了這種幻想中去了。
關于路的名言有很多,魯迅先生曾寫過:“這個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不過我記得最深的是在一檔綜藝節目中,一位身殘志堅的成功人士人曾激勵自己的座右銘:“自己選擇的路即使是跪下也要走完。”第一次聽,感覺似乎有些殘忍,但是像這樣如此殘忍的劇情每天都在我們這幫兄弟身上上演。所以我想說:“這條路,我并不孤單。”
“智者縱歷苦,不亂心澄明。”你們是否察覺,在生活中似乎總有一種讓人喘不過氣或是疲于奔命的焦灼狀態,其實那時所有的道理,邏輯,法則……在我們煎熬的內心都澄如明鏡一般,但是就像是拾階攀爬的人,難免忍不住的追問——這條路還有多遠?此時誰又能像古人一樣吟唱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慷慨離歌呢?
就像人必須生活著愛才能有所附麗,如果生活只是時間上的延宕,并無多大的意義。好在我們尚還年輕,何不學一學農民,俯下身子去感受時間的輪轉循環,年輕人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灼時光。那就先埋頭耕耘出一片厚實的土地,再擦掉汗水,坐在地頭田間,泡上一杯濃茶,慢慢談收成。
時光匆匆,光陰流轉,到頭來才發現。你有你的朗讀者,而我只是個擺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