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解語花
有些人看愛情只看男人的甜言蜜語,而不看男人的實際行動。新修版里袁承志對阿九只有內心yy想和她快活而沒有任何實際行動,從來不考慮她的內心感受她的處境,包括她國破家亡孤苦無依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要保護她,從來沒有想過她的心情好壞,就是想著阿九好美好美,和她待10天半個月一定很快活,從新修版袁承志對阿九那一系列的內心描寫,其實阿九對于袁承志就是一個青春期時期男人對美貌女子的性幻想。
愛情里面包括感情,責任義務,現代自由戀愛然后結婚,進入婚姻以后就有責任義務了,袁承志和青青沒有結婚,兩人也沒有婚約,袁青之間只有鴛盟,鴛盟就是情侶之間定的山盟海誓,但是這個山盟海誓是私定終身,袁承志如果真的不愛青青了他可以不遵守這個鴛盟,因為這個鴛盟不具備法律效應。是袁承志自己非要遵守他和青青之間的鴛盟,鴛盟顧名思義鴛鴦定的盟約,鴛鴦自古以來就是用來形容情侶的,袁青相愛互定鴛盟,雖然袁承志曾經對阿九的美貌動過心,但是在他不斷對比以后,還是覺得青青對他更重要,他和青青之間的感情更深,所以他最后和青青一塊去海外逍遙,拋棄阿九他就是內心惆悵傷感了一下,但是并不會影響他以后和青青之間幸福的生活.
有些人只看金庸寫袁承志對青青是義,對阿九是情,就說袁承志只愛阿九不愛青青,問題是袁青之間的義是建立在鴛盟的基礎上,為啥金庸要寫袁青之間是鴛盟,因為兩人相愛互動盟約所以就是鴛盟,因為兩人相愛互定盟約就有責任和義務了,有了責任和義務當然就是義了,但是袁青沒有結婚,兩人的鴛盟也沒有對師門和朋友說,所以他們兩人的鴛盟不具備法律效應,只靠個人意愿遵守,這個個人意愿就是靠愛情維系,沒有愛情了,那么可以不用遵守。袁承志最后能拋棄民族大義,能拋棄繼承父志對父親的孝義,他為啥不能拋棄沒有愛情基礎的鴛盟,他之所以選擇青青,是因為他對青青的感情比阿九深,青青對他比阿九更重要。
新修版里袁承志對阿九的心里描寫是不斷變化的,當袁九之間發生一夜情以后,袁承志把青青定義為義,這個義是建立在鴛盟的基礎上,兩人之間愛情已經升華成要負責盡義務了。而袁九之間一夜情以后,把阿九定義為情,這個情是建立在情欲的基礎上,不具備負責盡義務,這也為了以后阿九被拋棄埋下伏筆。
三聯版是在床上啥都沒干,新修版是阿九沒穿衣服半裸著鉆進袁承志的懷里,袁承志一時把持不住和阿九擁抱熱吻,就差臨門一腳的時候想到青青忍住了,這行為在封建禮教最嚴格的明朝基本屬于一夜情。
古代授受不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在封建禮教最嚴格的明朝,新修袁把半裸的阿九抱了親了,阿九要么嫁給袁承志,要么死要么出家沒第三條路走,所以最后袁承志不娶阿九,阿九就出家了。
阿九作為公主,對一個見過三次面的男人太奔放熱情了,在床上新修袁開始拿劍隔著兩人,她讓袁把劍拿開,也是她主動鉆進袁承志的懷里,是她先勾引袁承志,后來被袁承志拋棄,新修袁九都不無辜,金庸非要把袁承志改的這么渣,最后非要把渣男硬塞給青青。
金庸筆下新修阿九是一個出身高貴非常美貌的公主,但是金庸只給她了一個美貌的空殼,把她描寫成一個沒有思想,沒有自尊,沒有親情,不自愛的一個人物,這就是典型的小三形象。國破家亡,父母死了弟弟失蹤,她竟然不傷心不難過而是追到華山去搶男人,哪個正常人在父母雙亡不是給父母守孝,只有沒思想沒親情不自尊自愛的沒人性的女人才會去搶男人。在華山袁承志因為焦慮青青中毒根本沒看見她,還是她自己刷存在感袁承志才發現她,后來袁承志和玉真子惡斗,她看見袁青有情的互動,繼續刷存在感勾引袁承志讓他心煩意亂差點害死他,為啥說袁承志心煩意亂,因為袁承志被她的美貌勾引想要和她在一塊,但是又不想真正的和她在一起,竟然要抱著她一塊死。后來金庸那段意假情真的描寫,說感情真真假假連當事人自己都搞不清楚,從這以后,金庸就把袁青之間從義描寫成有情有義了,再也沒有寫袁九之間有情或者深愛了。
自從金庸那段感情的事情真真假假連當事人都搞不清楚的描寫以后,袁青之間就被金庸從義寫成有情有義了,袁九之間再沒有出現袁承志認為阿九是情是深愛的描寫了,反倒是袁承志通過李巖的話把阿九比做陳圓圓,陳圓圓的身份是妓女,在碧血劍里的出場就是一個美色誘惑。當袁九之間發生一夜情沖擊力非常強的時候,袁承志定義青青是義,阿九是情,后來感情真真假假當事人都分不清以后,袁青成了有情有義,阿九成了美色誘惑。金庸為啥要這樣寫,這樣寫就是告訴讀者,袁青之間才是真正的愛情,真正的愛情包括感情,責任義務以及要有良心。袁九之間是美色的勾引和幻想,所以袁九之間沒有責任義務。感情不能只看片面描寫,要綜合全文,不能只看袁承志某一段時間心里的想法還要看他的實際行動,看他平時所作所為考慮的是誰的感受把誰放在第一位。
至于說袁九之間有仇恨,袁承志才拋棄阿九的,那同一本書里,金蛇郎君和溫儀之間也有仇恨,但是金蛇郎君愿意為了真愛放棄仇恨。袁承志不愿意為了阿九放棄仇恨,說明他不愛阿九。有人說袁承志和青青在一塊是因為良心,現在罵負心渣男不外乎就是你沒有良心,你的良心被狗吃了。當男女之間沒有法律道德約束,沒有利益約束的時候,一個男人愛一個女人的時候,他才對這個女人有良心,當他不愛一個女人的時候,他才對這個女人沒良心。袁承志只要一想到離開青青他就受不了,第一次痛哭流涕,第二次說是**不如,第三次終身良心不安。但是這三次都有阿九做對比,第一次拋棄阿九不會痛哭流涕,第二次就算**不如也要拋棄阿九,第三次拋棄阿九不會良心不安,心安理得。袁青之間沒有法律道德約束就是沒結婚,也沒有利益約束就是青青是孤女不影響袁承志的事業發展,那他為啥要死要活的非要和青青在一起,還不是他自己不想失去青青。
還有人說青青以死相逼,袁承志害怕青青死他才留在青青身邊的。青青離開上華山去安葬父母合葬的時候,那時候青青并沒有以死相逼,是袁承志聽說青青有危險急著去救的,救了青青以后他繼續對青青山盟海誓,后來青青跳崖是因為袁承志一二再的欺騙她,她才一氣之下跳崖的,跳華山應該沒人能活下來吧,但是偏偏金庸不讓青青死,金庸還不如把青青寫死成全袁九呢,青青跳崖袁承志跟著跳下去救,連阿九看了都心里承認自己在袁承志心里不如青青,所以她才順水推舟的拜木桑為師遠離,因為她知道華山和袁承志身邊沒有她的立錐之地,袁承志聽說阿九拜師之后第一反應竟然是高興,袁承志從小就認識木桑,知道他行蹤不定,那阿九拜師之后也會跟著木桑離開,知道阿九要走袁承志的第一反應就是高興。后來阿九說幾年以后袁承志不去找她就會出家,袁承志脫口而出的甜言蜜語就是放心一年之內會去找她,見不到她會死的。這種前面知道離開高興后面受到威脅脫口而出的甜言蜜語,其實就是哄著阿九趕快離開,不然對青青沒法交代。
后來袁承志下華山救李巖那些有關阿九的心里描寫,基礎就是建立在他不去找阿九,阿九就會出家上面,但是他最后心里不斷糾結自我修復以后,把阿九比做陳圓圓,覺得拋棄阿九心安理得,然后他就高高興興帶著青青以及一幫親朋好友出海逍遙去了,除了心里惆悵傷感了一下,沒有給阿九任何交代,二三十年以后,江湖上就出現了一個九難師太,鹿鼎記里面的九難二三十年也不知道袁承志的去向,袁承志的徒弟何鐵手還偶爾回中原,但是袁承志卻不讓她和九難有任何聯系,那說明袁承志去海外以后根本沒有想過阿九的死活,也絕不會和她有任何聯系。
金庸那句意假情真然后寫感情的事真真假假連當事人都分不清楚,就是給出了袁青和袁九感情真假的疑問,當他給出這個疑問以后,最后當然就要給答案,后面的答案就是袁青之間是有情有義可以生死相隨,袁青之間的感情是真的,袁九之間就是美色誘惑可以隨意拋棄,袁九之間的感情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