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遇到的挑戰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大腦中的變化也越大。
一方面,最近的研究表明,人在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時,如果能夠觸發大腦結構的變化,那么,這種學習比起只是繼續練習已學會的某項技能時的學習要高效得多。另一方面,在過長的時間內過分地逼迫自己,可能導致倦怠和學習低效。大腦和身體一樣,對于處在舒適區之外卻離得并不太遠的“甜蜜點”上的挑戰,改變最為迅速。
這章主要講的是大腦的適應能力→訓練
大腦?電腦:學習就像載入數據或安裝新的軟件,使你可以做一些以前做不到的事情。但你的最終結果總是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比如隨機存取存儲器(RAM)中的數據數量,以及中央處理器(CPU)的能力……
大腦/身體都擁有無限的適應能力:單一的細胞和組織在盡最大的努力使一切保持相同。
訓練的三個重要細節
①訓練對大腦的影響(年齡越小,訓練產生的影響越大) “折彎幼枝效應”
②通過超長時間的訓練來發展大腦中的部位,可能得付出一些代價(e.g 那些已經超常發揮了某項技能或能力的人,在另一些行業或領域出現了退化。)
③由訓練引起的認知和生理變化需要繼續保持(如果停止訓練,它們便開始消失)
潛能可以被構筑→走出舒適區
傳統學習方法VS刻意練習
傳統學習方法:并不是用來挑戰體內平衡的。(它假設,不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這種學習全都涉及發揮你的內在潛力,并意味著你可以發揮某一特定的技能或能力,而不用走出你的舒適區太遠了。)只要你進行訓練,便可以發揮自己的潛能。
刻意練習:要求挑戰體內平衡。(不僅僅是發掘自己的潛能,而是要構筑它,以便以前不能做到的事情能做到。走出你的舒適區,并迫使你的身體或者大腦來適應。)→這樣,學習便不再只是執行某些遺傳命運的方式,它變成了一種控制你自己命運的方式,也是一種按照你選擇的方法構筑潛能的方式。
章末的問題(皆是我的一些答案)
1.挑戰自己體內平衡和發展那種潛能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刻意練習
2.我們到底在試圖提升大腦的什么?——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