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參加一次長跑,或者打一天網球,你的腿會疼,胳膊會酸。如果你做幾個小時數學題,你的腦袋會變大嗎?額頭上會練出肌肉來嗎?不會!那是不是只有挑戰身體的運動才能帶來變化。挑戰心理的腦力活動不會帶來變化呢?
科學家通過研究證明:大腦就像肌肉一樣,越練越大。
案例是2000年----2011年,十一年間。倫敦大學神經系統科學家馬圭爾對倫敦出租車司機的大腦研究。(倫敦出租車司機的考試被稱為世界上最難的考試)。結論是成熟的倫敦出租車司機的大腦中,負責記憶發展的海馬體比普通人要大。這是長期從事出租工作的結果。也就是長期記憶鍛煉促使大腦發生了改變。
但是,在21世紀頭10年之前,大多數科學家并不認同馬圭爾的研究成果。他們認為,一個成年人,大腦布線已經固定,再多的后期訓練也只是強化了某些神經連接。也就是說,個人能力的差別,是由大腦“布線”的不同導致,由遺傳基因決定,而后期學習知識發揮了某些遺傳潛能罷了。
到底哪個觀點正確呢?
作者先列舉了大量的身體達到極限的數據。(各項吉尼斯世界紀錄)通過正確的訓練,我們的身體可以達到無法想象的極限水平。同樣,通過訓練大腦也有無限的適應能力。比如盲人大腦的“重新布線”。科學家通過對盲人大腦的研究發現,
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并不是固定不變的。他們會根據你對它們的運用而改變。因此,通過清醒的、刻意的練習,以我們期望的方式來塑造大腦,包括你的大腦、我的大腦以及任何人的大腦,都是可能的。
為什么通過訓練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呢?因為身體本身偏愛穩定。當訓練把這種穩定性打破,身體和大腦的各個細胞會重新組合,再度達到穩定性。我們再訓練,再打破,再穩定……這樣螺旋循環式的進步逼迫大腦走出舒適區,
雖然不會分裂出新的大腦細胞,但是會以各種不同方式來“重新布線”這些網絡,使得人們完成越來越多以前做不到的。
既然訓練可以改變大腦結構,那么都有哪些訓練可以對大腦產生變化呢?
音樂訓練。1995年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的心理學家愛德華.陶布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成果,證實長期科學的音樂訓練對大腦的影響。其后20年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音樂訓練會使小腦發達,也會是大腦皮層的各種不同部位擁有更多的腦灰質。
數學訓練。和普通人相比,數學家的頂下小葉中的腦灰質明顯多得多。這個區域負責數學計算和看見空間中的物體。愛因斯坦的頂下小葉就比常人大很多,而且形狀也格外異常。像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是不是生下來就擁有比常人更發達的頂下小葉?因此他有這樣的天賦?
科學家比對數學家與非數學家的大腦部位的尺寸研究,結果是從事數學研究時間越長的科學家,其頂下小葉總腦灰質越多,這就是說是后期訓練讓他們的頂下小葉變大,而不是天生的。
純“體格技能”比如游泳或體操,研究也發現,訓練也造就了大腦的改變。
訓練可以改變大腦結構,是不是不管年紀大小,只要訓練就可以?非也!訓練改變大腦需要注意三點。
一、年紀越小,訓練對大腦的重新布線產生的影響越大。這就是“折彎幼枝效應”
二、大腦中的某些部位通過超長訓練發達了,可能會在其他部分出現退化。
三、通過訓練引起的認知和生理變化需要持續保持,如果停止訓練,他們就會消失。
傳統方法的學習和訓練只是發揮人的內在潛力,并不會挑戰你的體內平衡,不需要你走出舒適區太遠。但是刻意練習的目標不僅僅發掘自己的潛能,還要挑戰體內平衡,迫使你走出舒適區,迫使你的大腦或身體來適應。一旦你做到這一點,訓練就變成一種控制你自己命運的方式,也是一種按照你選擇的方法構筑潛力的方式。
總結本章的重點內容是:雖然人的大腦細胞不能再生長,但是長期的科學訓練卻可以促使大腦“重新布線”。人的大腦就像肌肉一樣,越訓練越發達。
最佳訓練方式是什么呢?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