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古代的帝王,無論是昏君還是明君,都希望自己的臣子是忠臣。往往忠心是第一條件,才能是次要的。
? ? ? 但不管是古代還是近現代,忠臣不一定是良臣,良臣也不一定是忠臣。所謂良臣擇主而事,忠臣不事二主。關于忠臣和良臣之爭,從古至今從未停歇。
? ? ? ? 先有管仲,后有魏征,都是代表性例子。
? ? ? 管仲先從公子糾,為了力幫公子糾爭奪王位還向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小白爭奪王位獲勝后,聽從鮑叔牙推薦,任用管仲擔任國相。如果管仲當時直接以死明志,還會有齊桓霸業嗎?
? ? ? ? 管仲留著有用之身,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被尊稱為“仲父”。
? ? ? ? 魏征也是如此,早年跟隨李密,后面不得已歸降竇建德,再后被太子李建成收歸東宮,亦曾建議對李世民采取極端手段,太子未聽反被秦王著了先。
? ? ? 唐太宗不計前怨重用魏征,共創君臣佳話。當魏征去世后,太宗痛哭流涕,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 ? ? ? 唐太宗和魏征曾經良臣和忠臣有過一番討論。
? ? ? 貞觀六年,徵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許國,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負。但愿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異乎?”徵曰:“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并喪,獨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太宗曰:“君但莫違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計。”乃賜絹二百匹。
? ? ? 在這里,魏征辨明良臣與忠臣的區別。良臣當然有忠臣的稟賦和特性,但是兩者下場完全不同。忠臣雖然獲得美名,但是身死國滅,君主擔當大惡之名。(如比干、如岳飛、如袁崇煥等)良臣是與君主、國家同榮,子孫傳世,福祿無疆。
? ? ? ? 這是魏徵的心聲,他不愿意得一己之名,而希望是與君主、國家共同榮光。一個善于進諫,一個從諫如流,君臣齊心同治,開創貞觀之治。
? ? ? ? 于我看來,忠臣易當,良臣更難得,有時活著比死了更難,趙氏孤兒的故事不就是此理嗎。忠臣可能心里裝的就是某位人某位帝王或一家一姓之江山。而良臣不單此,他們更是大愛無疆,裝的是國家社稷,想的是蕓蕓眾生,為民請愿,為民謀利。正如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 ? ? 讀書人不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作為青少年學生,也要學好本事,立志報國,為國家為民族竭盡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