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面分享(二)臣道要義、(三)君臣關系要義、(四)君、國、民關系要義、(五)君主修身之道。由于王炎平教授寫的比較精煉,所以多摘抄。
? (二) 臣道要義
? ? ? 王炎平教授認為孔子給國家立規矩,除了給君主立規矩,還要給群臣立規矩。給臣立規矩就是臣道論。
? ? ? 王炎平先生認為,臣輔助君行君道。臣道和君道一樣, 都要則天即效法天道。對君的要求,也是對臣的要求。君主作為國之君,要有公天下之心;臣子作為國之官,也要有公天下之心。孔子提出為君之道和為臣之道,根本上就是要去君和臣家天下之私心,立君和臣為天下之公心。
? ? 君臣治國,都是以愛民為心,以安天下為宗旨。君要具備承擔天下大任的大德大才,臣要學而優則(才)仕,仕而優則(仍)學。君不可爭天下,臣不可謀富貴。君不可以國驕人,臣不可以官驕人。君要選賢,臣要薦賢讓賢。君要知為君之難,臣要知為臣之難。君和臣都要正身以為社會表率。
? ? 《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即位后,用人多不是秦王府舊人,這引起了王府舊人的不滿。唐大宗解釋說:“王者至公無私,故能服天下之心。? 朕與卿第日所衣食,省取諸民者也。故設官分職,以為民也。當擇賢才而用之,豈以新舊為先后哉!”
? ? 王先生認為,這段話說明:? (1) 君和臣都是人民養活的,君和臣的職責只能是為民。(2)王者之道即君道就是至公無私。(3) 君以公心任人唯賢,臣以公心事君為民。王炎平教授認為,臣不是為君事君,而是為民事君!唐太宗的話是孔子臣道論之精義。臣道不正,君道不正,這是歷朝國家都存在的大問題,也是歷朝國家都終歸滅亡的重要原因。
? ? 同時,王先生認為孔子之道以道事君,難得的是直道事君,面對君主錯誤,敢于犯君進諫。如果歷朝歷代哪怕有少數臣子能夠做到以直道事君,君主錯了就批評,君主發怒了還敢批評,許多錯誤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即使是庸君、昏君,他也害怕亡國的。所以王先生認為歷史上君主犯錯誤,以至于亡國,君主當然要負主要責任,但是,眾多的臣子,也要負嚴重的責任,一切擔任國家職務的人都有一 份責任。
? ? 這才是為君為臣之正道。
? ? (三)君臣關系要義
? ? 《尚書?益稷》以君為元首,臣為股肱,明確提出君與臣是體的關系。這是把國家政權比喻為一個人,君主是頭,臣是胳膊和腿。王炎平先生認為君臣一體的含義: (1 )君臣同心,君道與臣道一致,君臣同以天下治平為目標。(2) 君臣共命,君臣與國家同休戚,共同對國運與民生負責。(3) 君臣協力,互相配合。君總朝政之大綱,臣各司其職,國家工作高效有序。
? ? 王先生舉例,《論語》記載:齊景公問政,孔子答: “君君,臣臣。”這四個字的合義: (1)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這是講君臣之別。(2) 君有為君之道,方為君;臣有為臣之道,方為臣。這是講君與臣各自有其條件,位與德必須相稱。(3)君須成其為君,盡其為君之道,臣乃成其為臣,盡其為臣之道。這是講君臣關系是有條件的相對關系。《禮記?禮運》說:“君仁,臣忠。意請君仁則臣忠。《論語》載孔子語:“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王炎平教授認為君臣關系是一種道 義關系,因道義而成立,以道義相維持。在君的方面,是為天下而不是為自己擇賢用人。在臣的方面,是為天下而不是為君主一人盡心效力。 君可擇臣,臣可擇君。君可貴臣,臣可諫君。君可罷免失職之臣,臣可不事失道之君。君盡君道,臣盡臣道,共成治道之美。
? ? 用人。在臣的方面,是為天下而不是為君主一人盡心效力。君可擇臣,臣可擇君。君可責臣,臣可諫君。君可罷免失職之臣,臣可不事失道之君。君盡君道,臣盡臣道,共成治道之美。
? ? 《尚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這是說明哲之君知人善任。但這也表明,在君臣關系中,君是主導者。唐太宗對此有自己的體會,他曾說:“君,源也,臣,流也。油其源而求流之清,不可得矣。”君是源,包含君主正身和正確用人兩層意思。《論語》中說:“舉直錯(措)諸枉,能使枉者直。”君主用什么人,對社會有一個導向的作用。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為了扭轉西漢末年及王莽時期官場貪鄙之風,特意選用以清正廉直著稱的卓茂為太傅,政風和世風立即向好的方向轉變。
? ? ? 《尚書?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這是說君主英明,股肱之臣賢良,國家各項工作安排處理正確,天下安寧,百姓康樂。自古以來,明君良臣關系就是君臣關系的追求。魏征曾對唐太宗說:“愿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他解釋說:“良臣, 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龍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自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并喪,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魏征所舉良臣,對應的君主是堯舜;所舉忠臣,對應的君主是桀紂。良臣輔佐明君,國家、君、臣皆獲大益。
? ? (四)君、國、民關系要義
? ? 治國平天下,根本就是處理好君主、國家政權、人民三者之間的關系。
? ? 為君之道,為臣之道,君臣關系之道,歸根到底都要落實到安民安天下上來。《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惟,是。民惟邦本,即民是邦本。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最可寶貴的民本思想就出自于此。其要旨在于國之本不是君,也不是國家政權,國之本是民。人民安則國之本固,國之本固則國家安定。安國之道在于安民。
? ? 《尚書?大禹謨》:“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所謂“養民”,不是君主、國家政權養民。《禮記。禮運》說得明白:“君者,(民)所養也,非養人(民)者也。”不是君養民,而是民養君。所謂“政在養民”,是說實施有利于人民生產和生活的政策。這是以有益于民生之政為養民之善政,善政是“本固邦寧”之道。
? ? ? 《尚書?湯誓》:“惟天生民有欲。”同書《泰誓》:“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這是天道。君道則天,自然也是君道。“生民有欲”,有自然生理需要之欲,有精神人文需要即求真求善求美之欲。孔子主張為政之道就是富民教民。故養民之善政不只是富民,而是富民教民。
? ? ? 《尚書?大禹謨》:“眾(民)非元后(君)何戴(領導)?后(君)非眾司(無)與守邦”這是講人民不能沒有君主,君主不能沒有人民,君主與人民互相依存。后來唐太宗依據“民惟邦本”之說,深一層闡釋君主與人民互相依存的道理。“君依于國,國依于民。”君主依托于國家政權,因為有這個國家政權。有這么套政治軍事機構。君主才有作為君士的地主與人民互相依存的道理:“君依于國, 困依于民。”? 君主依托于國家政權,因為有這個國家政權,有這么一套政治軍事機構, 君主才有作為君主的地位和權利。而君主和國家政權又都依存于人民。故不但為政之本在于為人民,而且君與國之本在于有人民。唐太宗因此認定:“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
? ? ? (五)君主修身之道
? ? ? 王炎平教授認為,孔子君道論對君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 ? 君主修身,始于為儲君時。《禮記?文王世子》一文,以西周文王為世子時事父之禮為儲君學習的典范。文章記孔子語:“君之于世子也,親則父也,尊則君也。有父之親,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養世子不可不慎也。”這是說君主和世子的關系,既是父子關系,又是君臣關系。君主在世子面前,既是父,又是君。世子在君主面前,既是子,又是臣。君主作為父親要傳家業給兒子,作為君主要傳天下給世子。世子要繼承的是天下大業,所以培養世子不可不十分慎重。
? ? ? 孔子又說:“是故知為人子,然后可以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后可以知為人君。”這是說要學為人之父,須先學為人子之禮;要學為人之君,須先學為人臣之禮。因為世子在君主面前是子,所以教世子從教孝開始。因為世子在君主面前是臣,所以教世子從教忠開始。能為孝子,將來才能為慈父。能為忠臣,將來才能為仁君。君主治國平天下,根本上說來,就是以孝道教化天下,以仁道治理天下。
? ? ? 孔子特別講到周公培養成王之事,他說:“ 昔者周公攝政,踐祚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使之與成王居,欲令成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義也。...成王有過,則撻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這是說武王死后,成王立,年幼,周公攝行天子事。他一面治理天下,一面負起培養幼君的責任。由于周公不是武王,成王已是幼君而非儲君,所以為使成王學為世子在君主面前是臣,所以教世子從教忠開始。能為孝子,將來才能為慈父。能為忠臣,將來才能為仁君。君主治國平天下,根本上說來,就是以孝道教化天下,以仁道治理天下。
? ? ? 孔子特別講到周公培養成王之事,他說:“ 昔者周公攝政,踐祚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使之與成王居,欲令成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義也。…成王有過,則撻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這是說武王死后,成王立,年幼,周公攝行天子事。他一面治理天下,面負起培 養幼君的責任。由于周公不是武王,成王已是幼君而非儲君,所以為使成王學習為子為臣之禮,采取了“抗世子法于伯禽”的特殊做法。“抗”, 舉也,行也。行世子法于伯離以教成王。他讓長子伯禽陪成王居住,以直接教訓伯禽為子為臣之禮,感喻成王。如果成王有過錯,周公以責罰伯禽的方式,
? ? ? 儲君教育,最重愛民與勤儉二事。這是因為愛民為君道之本,而勤儉為儲君最難能之事。儲君生長富貴之中,不知民生疾苦,最易驕奢淫逸,而君道之失,國家之亡,莫不由此。《貞觀政要》記載唐太宗教育太子事:太子吃飯,太宗教育他:農民種地勤苦,要愛惜民力,不奪農時,才總有飯吃。太子騎馬,太宗教育他:馬要有休息的時候,不用盡它的力氣,才總有馬騎。太子乘舟,太宗教育他:舟好比君主,水好比人民,水能載舟,水能覆舟。你將來做君主,一定要敬畏人民!
? ? ? 《禮記?學記》說:“師嚴(尊)然后道尊。”君主之師雖然是臣, 然而。“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君待師以師禮而非臣禮。師以君道為教,尊師就是尊道。《貞觀政要》記太子待師禮儀:老師來了,太子出門迎接。太子先拜老師,老師答拜。進]的時候,太子讓老師先行。人室以后,太子讓老師先坐。 太子致書老師。因為不尊師,無所取法。三皇五帝之所以成就圣王功業,因為他們都有師,皆終身學習為君之道。
ps:好朋友認為就算古人他們那句話說的是,確實是孔子他本人的意愿和意思,但是如果太偏激是不適合現在的人的學習的所以我們應該改、也可以改啊,我們是要讓那些文化是有利于現代人的,而不是給現代人傳授一種偏執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