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古徽州是皖南的大家閨秀令人一見傾心:徽派發祥地,綽約露風情,妝扮顯沉穩,徽韻滿古城;那么,宏村更像是純情的小家碧玉讓人左顧右盼:山水盡婀娜,家家伴水生,本就一幅畫,小村賽丹青。
未到宏村沿途美景:山巒疊翠油菜花黃,翠竹搖曳黛瓦白墻,彎彎小河粼粼波光,朵朵梨花艷艷海棠。
宏村入口處一介小亭玲瓏,倒是四柱上的楹聯亮眼:外側兩聯“前后皆是畫,左右俱逢源”,內側兩聯“觀黃山天開勝境千古神韻,品徽州畫里鄉村萬種風情”。嚯,妙筆生花分外撩人。
一腳踏入畫廊,青山襯托小村,一汪秀水入眼,這就是宏村南湖。
生怕錯過了眼神,虔心把視覺鏡頭放慢,碧水映白墻,岸堤柳絲長,青青石板路,拱橋水中央。順著圩堤行走,喜歡青石板有些硌腳的感覺,喜歡沙粒在腳底滑動的意境。一條石徑入水猶如浮在水面,與湖心拱橋銜接,而后小徑復延伸向對岸,猶如兩下端拉長的拉丁字母Ω 漂浮在湖面。
臨岸了。一縷水草翠水中,一片殘荷風韻在,一棟小樓在眼前,水墨宏村迎面來。
上岸了。天蒙蒙,山青青,水粼粼,墻白白,瓦灰灰,燈籠紅,與其說是來參觀一個小村莊,倒不如說是誤入桃花源。
除了獨特的山水資源,宏村完美展示了徽派建筑形制。緊依湖邊的‘南湖書院’是進入宏村的第一景也是一座明代建筑。宏村人尊師重教,書院由原來的六座私塾合建而成,復原修建后的‘志道堂’、‘啟蒙閣’等保留了原汁原味,尤其是保存至今的本源木雕,其門、窗、棱、柁、梁、框、楔、榫、卯、頂,圖案精美飽蘊內涵,工藝絕倫無以復加。人們欣賞著、贊嘆著,時不時有人坐到‘啟蒙閣’學生的位置上拍照留影。
‘承志堂’是宏村最大的建筑群。他的主人是一位大鹽商,財大氣粗家境殷實,竭力把宅邸修建的迷宮般富麗堂皇。院落層疊百轉回廊,家塾廳、魚池塘、后花園,就連打麻將吸食鴉片煙都有專門的房屋。
‘椿和堂’彰顯了孝悌傳家古訓,那副對聯寫得好“欲光門第還是讀書積善來,要好兒孫須從尊祖敬宗起”。
‘寬和堂’同樣是‘和’為宗旨,“承先祖德當從寬處積,傳祖孫福須在和中求”,中堂短聯“敦孝悌此樂何極,嚼詩書其味無窮”更是明宗道義。
古鎮宏村把沿襲華夏傳統美德,寫在紙上,掛在堂上,同樣把美好的寓意融進雕花建筑。
‘樂敘堂’是汪氏宗祠,也是宏村的根。
宏村的歷史已有千余年。村民大都是汪姓,據傳是古越國公主汪華的后裔。建村伊始,汪氏宗親三次聘請著名風水先生前來審視,最后得出結論:村莊所處地形乃一臥牛形態,因此,需按照“牛形村落”規劃發展。
他們先利用村中的一口天然泉開鑿擴大形成“牛肚”,也就是現在的月塘;再在村西修建水圳;利用落差引‘浥溪河’進村環繞家家戶戶形成“牛腸”;牛是反芻動物,于是又在村南挖鑿蓄水建成南湖形成“牛胃”。水出南湖后澆灌農田林木,最后匯入‘濉溪’,這樣,整個村莊水系相通旱澇無虞。
南湖的美景入眼是人們對小村的第一印象,月塘嵌在村中就更加嫵媚含羞。只有走進才能看清它的婉約嬌嗔,房屋臨水而建,仿佛翡翠相依,怪不得《臥虎藏龍》劇組都來這里取景。
這是一套至今看來都非常科學的水利系統,水系建成的早年間,村里曾規定錯開飲食、生活用水的時辰,“牛腸”成了天然的自來水。至今,我們仍然看到這種家家門前長流水,戶戶出門看水流的奇景。僅此一點,說宏村是生活在水里的村莊恰如其分。
從歷史角度看,依據財力多寡,宏村的建筑主要體現在規模和精細上,徽派建筑的規制相同。至今村里仍保存著不少明清時期的房屋,那些依著水流的石基,那些長滿綠苔的青磚,那些磴在水渠上的石板,那些鋪在寬街小巷里的卵石,都在向游人展現歷史的印痕。
如果時間充裕的話,你可以揀一處老房子住下,近距離觸摸歷史的滄桑,沉定下來靜靜傾聽“牛腸”的柔聲。或許在拐角處不起眼兒的作坊里就可以品嘗到正宗的宏村小吃,入夜后窄窄的小巷點亮滿筒的紅燈籠更是一番虛迷的鏡像。
村邊的一顆紅楊樹扎苒虬勁,高十九米冠蓋颯颯,是宏村的風水樹,樹齡五百多年,也是牛形村的“牛角”。村中百姓辦喜事,新娘的花轎繞樹一周才能出村,蘊意百年和好洪福齊天。
風水先生數百年前就規劃了“牛形”宏村。風水通道。老子的《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樹是牛角,山是牛頭,村是牛身,橋是牛腿,月塘是牛肚,水渠是牛腸,南湖是牛胃。形似神似暫且放在一邊,但是,宏村人敬畏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融匯自然,把天地人和的絕美畫卷已然勾勒在天地間。
?小村邊緣,黛瓦白墻清清湖水,石板小徑幽幽走向,油菜花黃絳絳柳絲,一片世外桃源景象。入目皆是景,僻靜尋靈感,寫生的學生們安靜地坐在馬扎上各自描繪著不同的畫面。
宏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之一;是中國最美五大水鄉之一;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是國家級5A景區。
宏村美在自然,自然就是歸真,歸真令人想往,想往刻意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