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之內讀了兩遍易中天先生的《中國智慧》,明晰的解讀,直白的語言還有不時的幽默詼諧,讓我想起了初中上課偷偷看《品三國》、《漢代風云人物》的那些日子。忘了什么時候,他很少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了,直到幾年前,一部中華史橫空出世,那個百家講壇三尺地,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易中天又回來了。
知道《中國智慧》這本書是因為易中天的一場講座——禪宗的境界,他在臺上如同開壇傳法一般講述佛教傳入中國、演變成禪宗的歷程和思想境界,讓一直醉心于傳統文化的我不禁心馳神往,這場講座即使本書的一部分。讀《中國智慧》我的心跟著他的講述穿越幾千年,走過諸子百家、走過魏晉風骨、尋覓著根植于中華大地上的思想之光。
中華文明從伏羲創八卦,文王演周易而開千古之濫觴,說易經為文化的昆侖山正是恰如其分。而諸子百家以及后世所謂“國學”就像長江黃河,滋潤每一個炎黃子孫心中的文化土壤,那是我們的文化之根,是我們的思想之源。
書中,易先生從周易講起,儒、道、兵、釋依次展開,幾千年文化瑰寶于一卷呈現,讓人目不暇接,有時字面上的語言引發的哲學思考與現實碰撞令我感到頭疼。但就像魔怔了似的,又堅持讀下去,也許是因為思想的光芒,智慧的力量。兩遍過后,似乎明白了什么,又無法一語言明;似乎沒記住什么,又感到茅塞頓開。
一直以來,我們行君子事,讀圣賢書,追求的無非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道”字。它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也是“道可道,非常道”;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也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用變化的眼光看世界是易經的道,用仁義的德行待他人是孔孟的道;用辯證的思維想問題是老子的道,用淡然的內心求明澈是釋家的道。道是古往今來都在追求的最合適的行為規范,是真理也是一種境界,然而,在今天,道,離我們遠嗎?
這個問題恐怕要畫個問號了。我們所處的時代飛速發展,各種現象是非紛紜,不斷地挑戰著我們原來的認知和底線,從人們心中和現實表現來看,道,已經失傳很久了。
患者刺死醫生,學生殺害老師,幼兒園虐待兒童,老人訛詐行人,凡此種種讓我不禁想到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瓦釜雷鳴”。如果說這些僅僅是個別的道德缺失,那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形式主義、歪風邪氣可真要算作是“失道”的表現了。
在這個時代的大潮中,我們每天因工作而忙碌,為生活而奔波,望著詩和遠方彷徨,又因不愿同流合污而掙扎,何曾有時間想過“道”這種印象里只有遙遠的圣人才會去想的東西呢?讀罷此書,你就會明白,道不遠人,只是我們的內心漸行漸遠了。
道不遠人,合乎“道”的行為其實可以很簡單: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出門前告訴去向,到家后打個照面,這就合乎道;以德報德,以直報怨,這也合乎道;對困難和麻煩不逃避不退縮,對自己的理想堅持到底永不放棄,這都是“道”啊!你看,道這的不遠,只是,我們還沒完全做到而已。因此,道應該成為我們一輩子堅定的信念與追求。
不可否認,“失道”的現象沒有得到徹底糾正,有的還得到了縱容,“無道”的人沒有得到懲罰,有的甚至還在大行其道。但,這本書讓我堅信一個永恒的真理——人間正道是滄桑,這本書讓我知道道不遠人只在心。
最后,把讀書后自己寫的一首歪詩送給大家:
儒墨釋道兵易法,百家般若爍古今
千載圣賢何處覓,道不遠人只在心
亦狂亦俠
2017年12月13日凌晨于哈爾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