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陷入一個怪圈。
剛進大學那一年,我一直覺得比自己大一屆的師兄師姐并不友好,或者是那個時候的自己不夠開朗聰明,或者是不夠漂亮招人喜歡,或者是沒什么出眾的才華給人留下好印象,我一向是個很愛跟人請教的人,但是僅僅止于小型場合,所以我都私下里跟他們短信留言,表達出我自己的迷茫,比如大學四年該如何安排,比如選修課該怎么挑,遇上出去采訪實習跟上課有沖突了怎么辦,但是他們從來不會給我答案,好一些的會給一些禮貌性的鼓勵,僅此而已。
于是那段時間我很受傷,一是覺得這個世界很不和善,周圍回饋給我的能量都是那么不好的,那個時候的我自己在心里暗暗發誓,等我自己上了高年級了,我一定會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告訴分享給小師弟小師妹,這樣可以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總之我就告訴自己,一定不要成為像我現在的高年級前輩那樣「冷漠」的人。
可是接下來的日子,我發現我錯了。
一是我開始意識到其實大學的時光里,低年級跟高年級除了課程上的差別以外,在思想進步跟價值觀方面是沒有多大差別的,也就是說,你不能因為別人比你高一個年級就覺得別人懂得的就比你多,很多時候他們自己的價值體系還沒形成,又怎么能夠教導你這樣一個跟他差不多的小妹妹呢?
二是高年級的同學并不見得就能比你多一兩年的提前成長,就會有很多可以分享的成果,比如有些人大學四年下來基本上感覺自己什么也沒有學到,而有些人從進入大學或者在大學以前就已經很有自己的規劃了,比如說我隔壁班上一個溫州的男孩,從小就受到父母經商意識的影響,當我們還在奔波于大學入學軍訓的時候,他就已經想辦法找學校外面的資源,跟別人學習金融炒股證券的實操知識,等我們大學畢業忙著找工作的時候他已經到上海的一家證券公司工作,然后全世界滿地出差了。
我用這個例子并不是表示說畢業后掙錢多就是一個混得好的標志,我想表達的就是,大學四年的時光里,很多時候是不能拿此時此刻你是低年級或者高年級去衡量的,而是應該拿一個人的格局跟視野來衡量的,這也是如今我想來最遺憾的事情。
我曾經請教過一個前輩,說大學里除了學業之外您最想給的建議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你要跳出同類人的格局去看,比如身邊很多人考研,你要想想這個事情對不對,比如很多人忙著做兼職打工,你要看看這件事有沒有意義,比如同樣是去圖書館看書,你挑的那一排書籍跟別人的會不會是太一樣了?
他還告訴我,大學跟以前的教學的區別就在于,你千萬不能同類于身邊人,因為一旦同類了,那你將來也會跟他們一樣走同樣的一條路,這條路不至于糟糕,而且有時候還不錯,但是這也就意味著這條路肯定不是最精彩的一條路,你要記著,合群很多時候是件危險的事情。
可惜聽到這個觀點的時候已經是我畢業整整三年了,我已經回不去了,但是也是因為我慢慢悟出了這一點以后,我開始知道怎么把以前錯過的東西運用在職場上。
我畢業進的第一家公司是個大集團,正規全面培訓到位,我也跟很多應屆畢業生一樣開始從最基礎的工作學起,但是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試用期還不到的時候,我就覺得這種狀態不對,這是因為除了人力資源部門的人每天給我們講解公司的相關事宜以外,剩下的就是你的帶你的那一個導師了,他是帶著工作任務教你基礎的流程知識的,可是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人在工作上跟我有過探討了。
于是我開始自己想辦法,公司中午提供午飯,一份盒飯的量很大,女生們一般都會兩個人拼餐,有一天一個老同事說跟自己拼餐的那個女孩調到北京去了,她落單了,于是我提出說要不我跟你一起吧。
于是每個中午我們就會固定的找吃飯的桌子,挑她喜歡吃的菜式,我偶爾會自己熬一個湯或者帶一份水果到公司,這個女同事是深圳本地人,于是跟她拼餐的這段時間里,她告訴我了關于租房關于周末去吃喝玩樂的一切我想要的信息,正當我每天郁悶著要剪出十幾集電視劇而頭疼的時候,她三五下很熟練的就幫我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量。
轉正的時候需要面試考核,每個部門會挑出一個老同事作為代表進行提問,有天中午吃飯的時候,這位老同事邊吃著邊問我,你明天想回答些什么呢?
我說什么意思?
她說明天我是你的主考官,你看看你想我問你什么問題呢?
我隨便說了幾個我自己很感興趣也很擅長的話題,然后回答說如果你明天集中在這些問題點上提問那就最好了。
第二天轉正面試,果然如我想象中的那些個問題,一切順順利利而過。
有了這第一次經驗后,我開始覺得這條思路是對的了,在接下來的工作里,我申請轉換部門,重新劃分我的工作職責,然后嘗試著自己負責每個月的電影電視劇包裝主題,這些都是我自己爭取來的,我當時心里的思路就是,既然沒有人告訴我可以這么做,那也就意味著這么做也不一定有錯,那我就試試好了,于是我發現這個邏輯讓我的工作狀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也是到現在,我開始慢慢悟出一點東西。
一是作為一個職場新人,既然什么都不懂那就意味著一切錯誤都是值得原諒的,當然前提是你不能犯一些很低級的錯誤,比如隨便把工作室的機器毀壞或者把文件庫的資料亂搞一通什么的;
二是我發現只要你愿意誠心提問,別人都是愿意幫助你的,但是因為我比較慢熱,沒有其他的職場新人那樣一進來就跟大家很熟絡,但是事實證明我最后請教到的老同事都是很好的人兒,所以以至于當我申請換部門的時候,工作方面需要跟原來部門的同事打交道,基本上別人需要發郵件詳細說明的事情,我打一個招呼也可以搞定了。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開始漸漸認識到一點,就是要在平淡的格局中打破常規做一點事情,這一點是我特別喜歡跟90后的孩子做同事的原因,要知道在我們這樣一個比較正規的公司里,很多制度流程都是很系統化的,于是我們每一批新員工進來的時候接受的都是中規中矩的企業文化。
但是90后的同事就不一樣了,他們更加大膽,更加有創意,也更加肆無忌憚一些,有時候我覺得這種肆無忌憚是很有用的,比如說公司的年會他們不想要很老土的酒會,于是要提出做綜藝節目那樣的廚藝跟才藝比拼。
還比如說每到公司需要加班或者節假日值班的時候,他們總是第一時間跳出來,讓人力資源公布加班調休或者付加班工資的公告,要知道這些所謂的規則我們這些老人是絕對不好意思提出來的,可是90后的小孩兒就做得出來,而且理直氣壯,這一刻我真心覺得,世界就應該是他們的,也是因為有了他們的推陳出新,我的狀態才能一直跟得上新鮮的節奏。
也是因為這樣,在我第二份工作的時候,我身邊都是90后的一群同事,跟他們在一起,我會吸收他們身上特立獨行的那部分優勢,同時也會保持我自身理性穩重把控全局的那部分優勢,這樣的結合程度也是最最適合我的。
也是因為這樣,當我后來需要招一個助理的時候,我給人力同事提出的需求,就是能夠跟我一樣神經兮兮逗比無節操,當然也能夠跟我一樣高端大氣上檔次,當然這只是一個好玩的形容說法,但是我需要的人兒的確是這樣的。
我用了快四年的時間,別人對我的認可就是,你是一個有意思的人,你是一個好玩的人。
要知道如果是當年剛入職場迷茫的我,肯定不知道未來的自己的職業狀態是什么樣的,我心里有過很多的掙扎,希望自己能夠像杜拉拉那樣高歌猛進,又希望像我的領導那樣做一個八面玲瓏的人,還希望能夠像銷售部門的老大那樣成為一個什么都懂一點,什么都能聊一些故事出來的全能型人物,可是我發現這些年下來,我根本不可能成為他們,因為成為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都是有風險的,而這種風險是我所不愿意接受的。
比如說杜拉拉陷入了職場戀情,我的領導太過于精明讓我覺得不夠真實,銷售部門的老大沒日沒夜都在研究客戶的各種喜好跟家長里短,這些種種我不打算加入其中,所以后來終歸又回到原來的那個狀態,我就是這樣接地氣的職業人,一個很不專業的職業人,因為這樣,我不能得到很多的人的喜歡,但是卻有少一部分關系很好的死黨同事。
最近我收到的留言跟私信越來越多了,太多太多的人問我這該怎么辦那該怎么辦,遇上這種很泛的提問,我是萬萬不敢回答的,因為我根本不知道提問的人過去有什么經歷,如今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狀態,我斷不敢輕易的就為別人建議,說你應該跟他分手,你應該馬上跳槽,你應該回擊你的那個可惡同事,你應該遠離那個不靠譜的朋友……這一切的一切,我都不敢說。
如今的我開始明白一件事情,就是很多前輩之所以不愿意解答你的問題,一是可能你的提問方式不對,他們不了解你真正的需求;二是可能你如今遇上過的問題他也曾經遇上過,但是如今他度過了那個階段之后又迎來了新一階段的問題,他的精力已經集中在他當前的問題上了,他當然也不愿意為你解答如今你的迷茫。
第三就是你要明白一點,不是所有比你年紀大的人就值得去請教的,有些人混職場可能很多年還是最初的那個狀態,而有些比你年輕的人也有很多優秀跟出彩的地方學習,遇上這種情況的時候只需要對那些一般的年長同事表示基本的尊重就可以了,剩下的精力記得全力集中能量在那些值得你向往的人身上,而這一點的判斷絕對是跟年齡沒有半點關系的。
這半年算是我成長跟進步很大的半年,我通過各種機緣遇上了很多大叔跟大姐,我發現我的價值觀一點點被顛覆了,當我剛剛接受一個前輩告訴我的觀點的時候,我又被另外一個前輩的觀點給征服了,于是原來的那一層觀點又被推翻了,這樣的事情經歷過好幾回。
一開始我很痛苦,我發現每個人告訴我的事情不一樣,我不知道該怎么辦,后來有天夜里我細細琢磨了一件事情,前輩跟前輩之間也是有差別的呀!段位不同經歷不同,格局自然也就不同,他們總是愿意跟我分享他們那個階段的感悟,而我作為一個接受者,我接受著各家的言論,看似是一件很亂的事情,其實這才是最好的狀態,因為我能從這些價值觀不同的論斷中找尋相同的地方。
比如說要早日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要早日找到自己喜歡跟擅長做的事情,要有勇氣去接受一件新鮮事情,比如加入創業型公司的期待跟風險就是同在的,還有就是要找到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連接點。
這個連接點不是你的一份工作,不是你的幾個朋友,這個連接點是你呈現給別人的個人品牌意識,比如說我們說PPT達人會想起你身邊的的誰,出去游玩的時候想起誰比較擅長推薦,需要寫一篇演講稿的時候可以找到某個人,還有主持一場宴會的時候第一時間跳出來的人選是誰……這些擅長某個領域的手藝人,就是他們自己個人標簽的一部分,好比說在我的幾個好友團里,但凡遇上迷茫之事需要有一個人站在高處處理一下格局的人兒的時候,這個人就會是我,我從來不會說一些無用的道理,我會說的就是我自己說服過我自己的字字句句,所以這些話他們都愛聽。
也就是說,當你擁有了這個手藝式的連接能力的時候,你這一輩子就不會擔心沒有飯吃,你就不會擔心自己活不下去,這個你擅長的手藝標簽,就是你存活于這個世上很重要的力量來源。
我的閨蜜L小姐特別會拍照,即使她沒有專業的設備但是手機出來的圖片也很有感覺,我跟她說有一天你開一個如何拍出大片即視感的分享課程,也一定會有很多人愿意參加的。
我的一個前同事是個喜歡唱歌跟寫歌的姑娘,每次她都開玩笑叮囑我們「你要對我好一點,說不定我哪一天會紅起來的哦!」然后我們一堆人就笑說「你先把自己養飽再說吧!」可是每次看她在朋友圈上傳她自創的歌曲,我都會認真的慢慢聽下來,也會覺得清新舒服,我覺得要是哪一天她成為了一個獨立唱作人,那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這個世界上因為總有不擅長某一方面的人,希望通過真實的身邊人的感染,來完善自己所期待的這一部分,更何況是在互聯網這個時代里,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要比十年前進步了無數倍,所以每一個人你自己所擅長的部分有一天也會放光的。
然而落地到現實里,有些人可能追尋一輩子也不知道自己擅長的手藝是什么,或者即使有些人即使很有才華但是自己終究沒發現,也沒有一個引路人,而有些幸運的人兒卻是很早就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這一部分少數人是我最最羨慕跟向往的,但是我從來不去強迫自己一定要在什么年紀也一定要像他們那樣發現自己的手藝,這件事情需要自己身的努力,更需要機遇。
這個世界里每個人都很忙,每個人都在全力以赴的活著,他們沒有義務解答你的迷茫與不懂,他們更沒有必要幫你規劃你的人生里的每一個決定該怎么做,不是因為他們無情,而是每個人在解決自己的人生問題上已經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如果哪一天你遇上一個愿意跟你分享半點過來經驗的人兒,那他一定是看到了你身上跟他相類似的部分,他愿意告訴你一些可以參考的答案,僅此而已。
如今我依然是個很迷茫各種問題糾結的人兒,我寧可每天思考多一點慢慢悟一些道理出來,這些道理有過來人的經驗,更多的是我自己揉碎了重建的價值觀,我不會跟別人抱怨我的迷茫,因為我發現那些跟我一樣迷茫的人兒已經在行動的路上了,我再不趕路,就趕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