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氧氣是個地鐵(大夢)
這是一部堪比藝術的大作,歷史上首次出現以油畫為描述語言的電影,素材還來自偉大的畫家梵高筆下,接近兩千幅畫作。這毫無疑問是一項大工程,而且為了講究藝術美感和致敬的誠意,最大程度地進行手工打造——來自15個國家的125位畫家,還要接受為期3周的專業訓練,以梵高博物館里的真跡為參考。歷時四年,終于誕生出這么一部每秒就有12幅油畫,全集共超過65000幅油畫(當然不全是梵高原作)的宏大巨篇。導演可是個梵高粉絲,他們理解這位畫壇巨匠的生平和心思,特別對那句“只有畫畫才能表達我心中之所念”深以為然,因此才能夠把這樣一部從表現技巧上匪夷所思的電影真的打造出來。
《Loving Vincent》不是普通的電影,雖然也在商業規劃中,但藝術成分不可忽略。故事本身并不是那種好萊塢劇本,從視覺和思維上都沒有直接的轟動效果,盡管寫的人物是傳奇梵高,但電影主要選取他自殺以后的片段,這種探索之旅更多的是別人的生活,和大畫家的生平還是有點距離。所以,如果單純想看故事的話,這部電影恐怕會讓你失望。
超越劇情的電影,有專屬的深度。用梵高的手段講述梵高,這很有趣,并且貼切。而且梵高做的是繪畫,將印象派名著搬上大銀幕,很具挑戰。只是一旦成功,效果將是歷史級別的。因此,即便你此前并不在意梵高君,但當電影開始鋪墊浩瀚的油畫世界時,精神會為之一振,罕見的藝術細菌也會陡然活躍。所幸我也是梵高的粉絲,當時在臺灣帶回來的唯一一本書恰好就是余光中譯的《梵高傳》,對于那些眩暈感十足的星空和向日葵有著發自基因的向往。如果你和我一樣,你就會感覺,梵高從未以這種方式接近過自己的繪畫認知。這是《Loving Vincent》存在的意義,他講述的梵高,雖然從開始就死去,但卻始終活著,不僅是在眾角色的記憶里,對于觀影人士來說,尤其出現在每一幀畫面中。
梵高就是上帝,無處不在。
不過,有人并不買賬。如果看影評,底下有許多不屑,或說油畫電影沒什么好吹的,或說梵高的故事選得太離奇,或說形式大于內容。國外也有嚴厲的批判聲音,大吼“這是一劑流行文化的毒藥”,“對梵高的極大不尊重”,“這種做法可能很會討人歡心,但它很蠢”。如果你不急于否認,會發現,這些負面評價也有一定的道理。但被震撼心靈有錯嗎?不可能?!禠oving Vincent》釋放的能量是毋庸置疑的積極,從中獲得的無論靈感還是舒適,都非常直接地映射到普通人的藝術神經中,借梵高先生喚醒那雙該有的能夠認知生活美感的眼睛。
英國批評大師喬納森·瓊斯就是反對的代表,他的批判有著科學體系,充滿依據,并且極具威脅。“《Loving Vincent》是用六萬多個畫面對梵高的一次侮辱”。我認為,這是一種繪畫鑒賞上的“處女情結”,將梵高推到神圣不可侵犯的境界。但即便將梵高植入流行文化中,導演未必不能真誠,至少《Loving Vincent》是可以從表面看出來的精致。沒有理由,梵高就不能世俗一回。
所以,致敬需要講究形式嗎?包含真誠的情感只能跟隨偉大巨匠們的時代載體,不允許半點改革嗎?梵高未必欣賞《Loving Vincent》,但《Loving Vincent》同樣是梵高。當偉大巨匠成為一個文化符號,便自動被賦予價值,并且超越本人流傳于世界歷史中。梵高太偉大,偉大到“梵高”不僅僅只是梵高。以梵高代表的所有巨匠都已經被抽象化,是傳統也是時尚,是歷史更是生活,真實地影響著每個希望被接觸的靈魂。
《Loving Vincent》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