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劇《都挺好》又引起一大波熱議風潮,很多人都在問《都挺好》真的都挺好嗎?看了這部劇,阿煜很深的感悟便是:原生態家庭的重要性 。

無法選擇的原生家庭
這個世界上,雖然很多東西我們都無法選擇,但如果你問我什么是決定一個人未來的重要因素,我的回答是:原生家庭。
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家庭的氛圍、父母的行為方式、家庭的規矩等等,對我們的信念、價值觀、行為模式都產生了長期、深遠的影響。
像《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在原生家庭的深淵中掙扎,讓樊勝美變得虛榮和現實,一心想要嫁個有錢人,只有錢才能給她安全感。劇中她說的一句話讓她姐印象深刻:“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而《都挺好》中,蘇家三個孩子:老大蘇明哲愛面子、自私,總以身為長子自居,卻一件事都沒辦好過;老二蘇明成典型媽寶男,被蘇母慣到大三十幾歲還沒斷奶一直向家里要錢;老三蘇明玉是家里最不受重視的女娃,但卻是最有出息的一個,事業有成,財務自由。

劇中蘇明玉已經十多年沒和家里有聯系,因為蘇母的突然離世,蘇家才算又重新聚在一起,但從蘇母的去世到父親的贍養以及兩位哥哥的工作問題全都突顯出蘇明玉在這個家庭的重要角色。

三個子女,卻過著截然不同的人生
三個子女因為父母從小的對待和教育方式的不同,過著三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每次蘇家有難,卻都是明玉出手相救。按照傳統觀念,本科讀清華,出國讀斯坦福的老大蘇明哲,應該是3個子女中社會地位最高的,最有出息的。但是,每次幫助家庭渡過危機的卻是小女兒明玉。
為什么從小到大一直被不公對待的孩子,反而對家庭貢獻最大?是什么塑造了現在的蘇明玉?為什么在同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性格卻極為不同?

在明玉的成長中,最不得不提的就是二哥蘇明成,雖然母親非常不喜歡明玉,卻非常疼愛這個嘴甜的二兒子,對明成的要求有求必應,兩個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明成和明玉從小矛盾不斷,兩人言語稍有不和,二哥就對妹妹拳腳相向,明玉經常被二哥打傷,極度缺乏安全感,而母親卻當沒看見一樣,從來不管不問,父親更是有事就躲得遠遠的。

因為她是女孩,所以從小就不受重視。吃的飯比兩個哥哥要差,連她唯一的夢想——上清華,母親也不愿意花錢資助她,卻為了哥哥出國留學賣掉了蘇明玉的房間。

無論她多么優秀,在她母親那里都是無用功,只因為那就老話:女兒終究不是家里人。
投資自己,改變命運
在家里受到不公平待遇后,明玉做的一件事就是投資自己。從18歲開始,十年沒再回過家。不再向家里要一分錢,勤工儉學,身兼數職,她在超市打工,在圖書館上班,參加學校的英語創業項目,做英語講師,去街上發傳單,推銷課程。

很幸運,她的堅持和努力沒有白費,很快遇到人生的貴人:蒙總。明玉在大學期間,就跟著蒙總做銷售。后來蒙總自己開公司創業,明玉成了蒙總最得力的干將,成為公司最年輕的高管。
所有的經歷,把明玉塑造成一個人格獨立的女性。曾經那個備受欺壓的女孩已然成為命運的強者。

放下過去,和自己和解
作為一個社會人,無法選擇來時的路,也無法擺脫原生家庭,既然如此,那就學著去改變,和自己和解。母親的重男輕女,大哥的不聞不問,二哥的欺壓威脅,父親的膽小自私,都沒有讓明玉被仇恨裹挾,面對過往種種,她選擇放下。每一次蘇家遇到危機,明玉都出手相救,母親去世后,為母親的葬禮出了全部費用,大哥在美國失業,她利用自己的人脈,幫大哥找到了世界頂級公司的工作,而且為了維護大哥的面子,讓朋友隱瞞她幫大哥找工作的事實。

二哥被主管陷害失業,行業內沒有一家公司愿意聘用他,走投無路只能去開網約車,明玉幫助二哥找到一份薪資更高的主管工作。大哥給父親買房錢不夠,明玉拿出20萬。對于她在意的人,她不竭余力,拼命維護。

擺脫陰影,追逐幸福
蘇明玉為自己建立了正確的人生觀,金錢觀。她獨立、講原則、重情義,她獲得很真實。她身上有人性的灰度,可她內心又是豐富的,炙熱的。

若你也有同樣的原生家庭,那從現在開始擺脫這個陰影,去追逐自己的幸福。原生家庭陪伴我們20多年,而我們要做的,是通過后天幾十年的努力,漸漸抹去或者釋懷原生家庭給我們造成的負面傷害,重生一次。
無論你生活在怎樣的原生家庭中,獲得了收益還是負債,都不要氣餒和絕望。原生家庭只是原生家庭,你要做的是重新建立一個屬于你自己的小家庭。
你要清楚未來的你想要過怎樣的生活,想找一個怎樣的人共度一生。想盡辦法改變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傷害,突破自己去創造只屬于你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