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天
時間太瘦,指縫太寬。轉身回眸間,離開你已近三十年,回顧那三十年來的點點滴滴,總會讓人心生歡喜,倍感暖意,細數一起走過的光陰,還有經年里留下的那些不可磨滅的印記。也總會有涓涓細流撫過心間,涌入心田。看到今日的你,為自己曾能與你同窗共讀而倍感自豪,為你今天所取得的成績歡呼!為你今天所做出的感人事跡驕傲!
------題記
飯后,抬起雙腿,把自已慷懶的身軀舒適地安放在松軟的沙發里,隨手拿起當天的報紙,毫無目的的瀏覽著。
“有一個學生,我都會教下去”——小學教師李忠群扎根偏僻鄉村27年。
一條醒目的信息,一個熟悉的面孔躍入眼里。立即,坐直了身子,扶正了報紙,認真讀完了那條新聞報道中的消息。
幾排簡單的房子,35個學生,6個班級,6個老師——這就是長豐縣杜集鄉大李小學的現狀。大李小學距離杜集鄉政府駐地12公里,南與肥東毗鄰,東與定遠交界。就是在這樣一所偏僻的鄉村小學里,李忠群已經度過了整整27載。
報道詳盡地介紹了李忠群作為一名高中生,從畢業開始就來到了那個偏僻的小鄉村,每個月拿著40元微薄的工資, 一直到11年后,她參加了全縣縣聘教師考試,才成為一名縣聘教師,后于2008年被提升大李小學校長至今。
當記者問及她為什么這么多年一直留在那里,有沒有想過要離開的念頭時,她平靜地說:“現在的農村小學生少,但教師更少,尤其是這種偏遠的農村,更是沒有老師愿意來。”她還說:“我一周要帶25節課,每天晚上批改作業到10點多鐘,學生雖然少,但課程一樣也不能少。”看到這里,腦海中又浮現出前年夏天回去時見到的高中同學李,沒有什么太大變化的面孔上明顯地多了幾條歲月留下的印記,膚色比起我們略顯黝黑,當時曾想過,在學校當校長,風不吹日不曬的,怎么會?看完報道,我明白了,原來,她的黑,不是沒來由的。原來,她竟是那樣一位不怕吃苦,處處為她人著想的人。
讀書時的她是那樣的默默無聞,總是一個人靜靜地坐課桌前安靜地看著自己的書本,那時的她是那么不起眼,單純的學生年代只知道學習,從沒有想過日后的她會做出這般感人之舉。曾經,看過不少感動人心的故事,但那些都是遙遠的,和自己仿佛沒有什么關系,如今,這樣的事例就在身邊,而且事跡的主人是那樣的熟悉,如此的感動竟如一股暖流緩緩地流淌在身體里。
每年暑假,學生開學的前幾天,她會帶著學校僅有的幾名老師提前返校,她會親自帶領大家清除校園里的雜草,整理一個暑假沒有用過已經爬滿灰塵的教室,不單只是她,和她一起工作的老師皮膚都曬得黝黑。她告訴記者:“學校里面的活都是老師自己干,在農村當老師就是這樣,不能怕吃苦怕受累,門窗上的油漆掉了要自己刷,課桌椅壞了要自己修,總之,凡是自己能做事的,基本上都是自力更生。”
在她篇幅不多的日記里,我看到的多數都是記錄她和她的學校的。
2014年5月19日,她在日記中這么寫道:“‘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長大后成為普通人的居多。因此,老師不必刻意追求使學生怎么發展而必須遵循人才的成長規律-----是小草就要他裝飾大地,是參天大樹就讓他長成橫梁。’這段話說得太好了,如果不以分數來排名,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以生為本。”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看到別人的優秀案例,她會拿來教給自己的學生,看到其他學校好的成果,她會借鑒并與自己老師分享。
9月26日,她的日記里記載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晚上,一個才剛轉走沒多久的學生,硬是讓爺爺騎車帶他來看我。看到我時,學生的第一句話便是‘老師,我好想你,我都來四次了,今天總算看到你了。’通常我都是周五下午回市區,而他又只能在周五下午放學才能來學校,因此,我們便這么一次次地錯過。一個8歲都不到的孩子,只是一心想要來看看老師,卻沒想到來之前事先給老師打個電話,問問老師在不在家,也好讓我在家等他。他來的時候,給我帶了一包花生,一箱牛奶,聽他爺爺說,他還要爺爺帶點錢給老師。看到孩子,讓人心疼不已。一個學生,喜歡老師,他會把他認為最好的都給老師。他告訴我,他在新學校,各門功課都拿了第一,為的是不給老師丟臉。聽完孩子的話,我十分感動。情不自禁地伸手把孩子攬進了懷里。聽他爺爺說,他出生4個月時父母就外出打工了,一年才回來一次。因為我知道,爺爺奶奶對孩子再疼再愛,也比不了父母在身邊陪伴的愛,所以,對于像他這樣的留守兒童,我平時就會多給他們一些關愛,因此,他們對我便也格外的親。下午,和我呆在一起很久很久他都不愿意跟爺爺回家,直到我告訴他后天我會去他們學校送報表,然后再去看他時,他才依依不舍地放開了我的手。其實,秋季開學他提出要轉走時我也非常得不舍得,但畢竟他轉去的中心小學,那兒的各方面條件都會比我們學校好很多,為了他的前程,我還是忍痛讓他轉走了。”
說真的,或許是我太感性,又或許是我太矯情,那天看到這篇日記時,淚水不止一次奪眶而出。可以相像,一個幾個月大就離開父母的孩子 ,爺爺奶奶平時能給他們或許只有吃喝,很多東西是他們給不了的,比如學習,比如教育,比如與父母的那種交流,可老師卻不同,他們猶如孩子的父母,他們會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他們會教會孩子將來走入社會所需要掌握的知識,朝夕相處,孩子與他們的感情會勝過不在身邊的父母。
10月15日,她寫道:“離長豐縣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認定還剩下10天時間,這10天我要全力以赴,盡職盡責,不能成為長豐的罪人。當所有事情都撲面而來時,你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勇敢面對,不逃避,不退縮,不灰心。”三個加油的手勢緊隨其后,手勢的背后我看到的是她柔弱的身軀,堅定的表情,即便頂著各種壓力,但她一直在為自己加油。從她的日記里,我感受到了她從不言棄的執著精神。
10月23日,她寫道:“清理校園環境,真是累死了,現在是渾身酸痛。”然后是痛哭流淚的表情。此時,我深深地理解了她的不容易。因為,女人永遠是女人,再堅強的她們也會有脆弱的時候,我想,此時的她一定是太累太累,否則她不會有這種無助的傾訴。看著她那流淚的表情,我的心一陣陣地揪痛,真想走上前去抱一抱她,給她些溫暖,讓她疲憊的身可以好好歇息。如果不是遠離家鄉千里,或許我會走去幫一幫她,不要太多,哪怕只是幫她鏟一鏟土,掃一掃地。
不了解她的人或許會以為她的家境很貧寒,或許以為她要靠這份工作養家,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其實,她有著殷實的家底。九十年代初她先生就已經在市區有了自己的實業。小姑子也曾多次勸她回市里,幫忙照應家族生意。但她卻說,在那里做了那么多年,實在是放不下,尤其是看到那幫孩子祈盼的眼神。孩子讀初中時也被爸爸接到了市里,但她一個人卻繼續堅持留在學校,一邊堅守自己的夢想,一邊照顧著年邁的婆婆。和她聊天時知道一些她家里的情況,知道她不光是工作的累,還有照顧婆婆的艱辛,那天,和她聊完后,感覺中,心中那個她一下子便高大了許多,真不敢相信,一個女人竟能背負那么多。或許,孝,這個中華美德,一直就扎根住在她的心里。
2015年3月2日,這應該是春節后開學沒多久的時間。那天,她在日記中寫道:“下午利用放學時間帶幾位老師去家訪,去了7家,只有一名學生在家學習,有兩名學生家長在打麻將。我們到了家里時,那兩位家長竟連麻將桌都舍不得離開,只是叫他們家孩子給我們倒了點水。這7名學生沒有一名有自己獨立的房間,沒有固定的學習場所,而且打麻將的那兩家,大人打麻將時孩子就在旁邊觀看,在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氛圍下,孩子的學習成績又怎么才能提高呢?雖然開家長會時我們都已苦口婆心地把這些道理說給了家長聽,但又有幾位學生的家長能聽進學校的意見呢?家校配合共同提高學生成績,任重道遠啊!!!”重重的幾個感嘆后,我看到了她的擔憂,為了孩子,作為老師的她操碎了心,可是作為家長,又有誰知道他們背后的付出呢。
去年曾有一篇《我只是一名老師》的文章,紅遍網絡。文章中:“我只是一名老師,我要休息,我有自己的家庭,我有自己的孩子,我有自己的愛好,我希望能夠心安理得地,像別的行業的人一樣享受自己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勞動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我同樣希望自己付出的勞動能得到應該有的回報。”字字情句句真,確實,老師也是人,他們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愛好自己的生活,什么時候這個社會讓他們變成了保姆變成了警察,變成了法官,變成了醫生,他們既要當演員又要當作家。本末倒置的社會,學生的學習變成了老師的責任。文章喊出了多少老師的心聲,其實,說到底,老師他們也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凡人。
3月11日,她在日記中透露:“晚飯后沿著公路散步順道去了兩個學生家家訪,其中一個學生家我已連續去了三趟,第一次去,他正在家看電視,昨天去他仍然在家看電視,因為他不知道我要去,今天他大概知道我還會去,所以他把桌子搬到外面,書放到桌子上,嘴里邊吃零食,眼睛邊瞟著路上我來的方向。遠遠地,我就看到他放在桌子上的書本,以為他在認真寫作業,正想著等會到了時,要當著他媽媽的面表揚他幾句,可讓我吃驚的是,到了他家門口,卻從他媽媽嘴里聽到了令我哭笑不得的事實。他媽媽說:‘他不知道你今天還會不會來,所以把桌子搬到外面看著了。’說真的,有這樣的家長,讓我震驚也令我無語。這個學生是我們班的學困生,家庭作業從來不做,因為爸爸長期在外打工,媽媽說的話他根本聽不進去,加上他媽媽又不識字,所以他的學習一直是讓我放心不下的事。因此,只要去散步,我都會經過他家,順道看看他,幫他輔導下功課。”
“另一名學生是我們學校的家庭最貧困的學生,上次家訪時,看到他學習的地方光線嚴重不足且家里電線也已損壞,晚上根本就無法看書,于是,學校便買了一盞臺燈送給他,并把他家電線重新拉好,換了燈管和開關,還買了些學習用品一并給他送了過去。今天晚上再去時,學校的家訪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好評,聽到他們的贊嘆,我感到很欣慰,這說明我們的工作已經在改善,也取得了初步的成績,得到大家的認可,才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肯定。我知道,以前的家訪,個別老師會留在學生家里吃飯,令到家長很反感,現在的家訪才是真正的對學生關心,不吃學生家一頓飯,至多喝一杯開水,以后這種家訪我會繼續下去,只有家校共同努力,才能把教育辦好,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成績也才能提高老師的整體素質。”下班后的我們不是走進健身房里,就是陪伴在家人的身邊享受著工作一天后一家人團聚的的快樂時光,而她卻連休息時間心都系著學生,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她放棄與家人的團聚,放棄個人的業余時間,一心只為著能把學校辦好把學生教好。
6月25日,看到自己種的百合花開放甚好,她便又感慨道:“這株百合,是我前年冬天栽的,去年春天就開花了,花開完我又連根部給它剪掉,讓它重新發芽,沒想到去年寒假時,它的長勢更加茂盛,因為怕它被凍死,我便把它搬到家里。開學后,等我過完年從家里回來時,它已經干枯得快要死了,當時覺得扔了蠻可惜的,于是,出于不忍,我沒有把它丟棄,只是把它搬到了院子的一個角落里,讓它自生自滅。那天,因為買了海棠回來,沒有花盆移栽,我便想到了被我遺棄在角落里的那株百合,想著這么久了,或許它已經完全腐爛,那個盆倒是可以拿來栽下這棵海棠,等我走近,著實地吃了一驚,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不理不睬它這么長時間,它竟然悄悄地發了芽,驚喜之余,不禁感嘆著它竟有著這般頑強的生命力,連忙給它施了肥又淋了水。今早起床,走進院中,一陣淡淡的花香撲鼻而來,轉頭一看,院落一角的它默默地開起了淡粉色的花。雖然比去年的花期整整遲了一個月,但它仍然開得很鮮艷,由此我想到我們班里有兩個學生,都四年級了,仍然不能自覺學習,老是讓老師操心,他們是不是也和這百合一樣,還沒到花期呢?因為我相信,是花總會開放的。”瞧瞧,她的生活里,事情無論大小,她總能把它和她的學生聯系在一起,吃飯,或許她會想到,她學校的那個貧困生這餐在家吃的是什么呢?假期出去旅游也許她又會想,這個暑假那些留守兒童的爸爸媽媽會不會回來看看他們的孩子呢。
快放假了,她要想著這個假期怎么安排那些孩子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怎么減少孩子們近兩個月時間的假期不會有任何安全隱患存在。快開學了,她又要想著要提前回學校為孩子們準備好一切。8月31日那天,她又在日記里念叨:“雖說8月25號就到校準備了開學前的工作,但是還是有很多事沒做好,學校暑期進行了維修,所有的東西要整理,校園內的雜草要清理,衛生要打掃,窗戶鋼筋要加固,網線被維修時弄斷了,要重新布置網線,班班通有的壞了也要維修,這些都要我去做或找人來做,學生家長來學校要接待,頭來始疼了起,心想,真的要有分身術就好了,我要把自己分成幾個我,同時做著幾件事。唉,明天開學了,但愿一切都能步入正軌。”看到這些,無能為力的我只能在她的日記下面回復一句:“辛苦了,老同學!”給個擁抱,給個寬慰。她回復我:“沒辦法,在鄉村小學什么都要自己做,上課跟其他老師一樣一節不少,一周25節課,堂堂要上,我們6個班只有6個老師。”
“權當是鍛煉身體吧,多運動運動對身體有好處。”我回復,其實,我知道,她一定是很累很辛苦,但是,什么也幫不了的我,只能這么調侃著給她鼓舞。
“只能這樣想,說真的,我不怕上課,我是怕學校的事情多耽誤了孩子們的課。”
“實在不行就找其他老師幫幫吧,相信大家都會很樂意的。”
“其他老師都是一人一個班,他們也是很忙的,根本沒有空堂的。”
……
一來一往的回復只能到我這里結束,我不知道要怎樣才能讓她不再那么勞累,可是,聳聳肩膀,我只能回了個無奈又驚恐的表情。
聽她說,她們學校每年新學期開學時,教師學生都會有變動,教師有退休的、有調出的;學生有轉走的,或去外地沒回來的。因為農村小學條件差,好的生源留不住,好的老師自然也就更留不住,每到開學季她都十分頭疼。
“我出生在這里,這里也是我的母校,我對這里有著深厚的感情。我熱愛我的家鄉,我選擇留在家鄉,把家鄉的教育辦得更好,讓這里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有記者采訪她時,她平淡得好像在說著別人的事情。
她說,她們學校里的35個孩子基本上都是留守兒童。二年級學生吳昊,母親因難產去世,父親常年在外打工,他跟80多歲的奶奶一起生活。那天去吳昊家家訪時發現他家里電線拉得很亂,燈雖然亮著,但光線很相當暗。回校后第二天,她便帶著學校保安和兩位老師去幫他們家將電線重新整理了一遍,并換上了節能燈泡,還給吳昊的書桌上裝上了臺燈,家里一下子便明亮了起來。那天,吳昊的奶奶非常感激,老人家從家里拎出一籃雞蛋送給她,她接過裝雞蛋的籃子,不僅沒有收下雞蛋,還把身上帶的不多錢全部放進了雞蛋籃里。
“現在孩子越來越少,雖然有些失落,但卻又感到很欣慰的,因為這也是我所期望的。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父母的陪伴才是最完整也是最幸福的。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夠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我們的學校能辦下來一天,我就會堅守一天,只要有一個孩子,我們都會認真教下去。”
其實,還有很多小事,她沒有說出來,但從她的語氣中,我感覺到了她堅定的信心與絕不輕言放棄的信念。
同學群里,看到她的事跡,有同學評論:“這是執著的力量,堅守的光芒。”
有同學說:“這份難以想象的堅守之毅,沒有淡泊寧靜之功,根本難以堅持。”
還有同學說:“隱藏在鄉村里,最偉大的堅守者,向您致敬!”“人就是要有信仰,真誠和簡單。”“了不起!”“值得敬佩!”……一時間,同學群里,個個向她豎起了大拇指。還有同學向她提出捐出家里孩子曾經用過的輔導資料以及課外書。而她,對同學們的評價,只是微微一笑,并輕描淡寫地說了句:“其實,我真的沒有想那么多,我只是覺得這里是我的家鄉,我留下來是應該的,別人來這里是支持家鄉教育,而我理所當然的必須要堅守這塊陣地。讓我離開,我直的會舍不得這幫孩子。”平凡的語言中沒有半點虛情假意,但就是這份平凡,成就了她光芒的人生。
感謝緣分讓我在最美的時光里,遇見了你,我親愛的同學。在青春的路上,我們一起揮灑過汗水,我們激情飛揚,我們充滿斗志,我們有過崇高理想,曾經我們一起站在離自己夢想最近的地方,沒有絲毫猶豫與彷徨地張開了希望的臂膀,勇敢地朝著心中的那個方向飛翔。回首那些年,再看今天,我們的理想雖說沒有全部實現,但人生的路上,我們也算是兌現了諾言,我們沒有成為最成功的人,但我們為著各自的理想一直在打拼,我們在奮斗,我們在努力!我們成為了對社會有用的人。
------后記
201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