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通在來信中談到,他在學習時有學友在一塊互相探討,那心中的志向就非常開闊宏大,才思亦且靈動;如果有三五天不和學友探討,便會覺得志向微弱,遇到事情就會產生困惑,有時還會忘掉志向。現今在沒有學友討論的時候,要么就是靜坐、要么就是看書,或者是瀏覽一下經傳之類的,舉手投足間都不忘存養這個心志,深刻感覺到心情平和舒適。然而終究不如和朋友一起講習時那樣思維開動,更有生機。
陽明先生認為,立志的功夫大概就是這樣,只要每天都堅持,從不間斷,等到功夫純正熟練后自然會感覺不同。大抵我們這些人做學問,最關鍵的立足點就是立志。之所以會有困惑、遺忘的毛病,也只是志向欠缺,還不真實確切。就像好色的人,從來也不會美人當前感覺困惑與忘記,這就是因為好色已深入他的骨髓。自己哪里痛哪里癢自己必須知道,自己應會搔癢按摩,既然自己知道痛癢,自己當然就不能不揉撓了。佛家把這叫“方便法門”。必須是自己調整琢磨,別人很難幫上忙,也更沒有別的什么方法可一借鑒。
本文開篇交代了《答周道通書》的背景,隨后,陽明先生直截了當地指出,做學問時疲勞、遺忘的缺點,關鍵在于不真切,并強調做學問的核心處就是立志。他說的志,就是心意之所向,就是要人們擇善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