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除了讀書,最重要就是朋友。朋友是一把測量學習進步效果的活標尺,每次見到朋友,他有新的變化,新的進步,對你的激勵也更真切。而如果身邊交流的都是沒有志向,沒有見識,沒有擔當的朋友,那就成了“為群小所圍”,讓你的格局越來越小。所以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不要和志向品性都比自己低的人混。
【啟問道通書
吳、曾兩生至,備道道通懇切為道之意,殊慰相念。若道通,真可謂篤信好學者矣。憂病中會不能與兩生細論,然兩生亦自有志向肯用功者,每見輒覺有進,在區區,誠不能無負于兩生之遠來,在兩生,則亦庶幾無負其遠來之意矣。臨別以此冊致道通意,請書數語。荒憒無可言者,輒以道通來書中所問數節,略于轉語奉酬,草草殊不詳細。兩生當亦自能口悉也。
來信云:“日用工夫只是立志,近來于先生誨言,時時體驗,愈益明白。然于朋友不能一時相離。若得朋友講習,則此志才精健闊大,才有生意。若三五日不得朋友相講,便覺微弱,遇事便會困,亦時會忘。乃今無朋友相講之日,還只靜坐,或看書,或游衍經行。凡寓目措身,悉取以培養此志,頗覺意思和適。然終不如朋友講聚,精神流動,生意更多也。離群索居之人,當更有何法以處之?”
此段足驗道通日用工夫所得。工夫大略亦只是如此用,只要無間斷,到得純熟后,意思又自不同矣。大抵吾人為學,緊要大頭腦,只是立志。所謂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嘗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自家痛癢,自家須會知得,自家須會搔摩得。既自知得痛癢,自家須不能不搔摩得。佛家謂之“方便法門”,須是自家調停斟酌,他人總難與力,亦更無別法可設也。】
道通,姓周,名沖,號靜庵,常州宜興人。曾從學于王陽明,后又從學湛若水,能合會王、湛兩家之學。
吳、曾兩位年輕人來訪,向我詳細說了你懇切求道的心意,讓我深感欣慰,也十分想念你!像你這樣的人,真可謂是篤信好學者也!我正在為家父守喪,心情抑郁,身體也不好,沒有能跟兩位年輕人細談。但是這兩位年輕人,真是有志向,肯用功,每次面談,都覺得他們又有長進。對于我來說,自然不能辜負兩位遠道而來的誠意;對于他們來說呢,當然也不能來而無獲。臨別之際,他們拿來這本冊子,以轉達對你的致意,讓我在上面寫幾句話。我此時腦中昏亂,也不知道說什么,就你之前來信中談到的幾個問題,略作解釋,匆匆奉答,極不詳盡,未及之處,他們兩位會向你親口轉達的。
你來信說:“先生平時教誨:‘學問用功,關鍵在立志。’近來對先生您這句話,時時體驗,越來越明白。但是,我卻不能一時一刻離開朋友。如果能和朋友一起講習,這志向愈加精神健壯,開闊大氣,生意盎然。如果三五日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切磋,就覺得這志向弱下去了,遇到事情就會困惑,有時甚至忘記了志向。如今沒有朋友講習的日子呢,我就靜坐,或看書,或到處走走,在舉目投足之間,都不忘記培養自己的心志,也覺得心態平和舒適,但是,始終不如朋友講聚,精神流動,來得更有生意。那離群索居之人,有什么方法可以保持志向呢?”
這一段,充分驗證了道通你平時用功的收獲。學習工夫大概就是這樣,只要你不間斷,到得純熟之后,體會自然又有不同。大抵我們的學問,最重要的就是立志。所謂困惑、忘記了之類毛病,根源還是在于志向不夠真切。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你看那好色之人,什么時候會因為沒人激勵就忘記了好色,沒精神頭好色了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只是他真真切切的好色而已。持志如心痛,自己的痛癢,總是自己才曉得。你困惑了,忘記了志向,總是有別的地方痛了、癢了,你自己痛了,癢了,自然自己要去撓癢按摩。佛家說“方便法門”,或許和朋友講習就是你的方便法門罷,這必須得自家調停斟酌,別人幫不上忙,也沒有別的方法可用。
道通的體會確實真切。學習,除了讀書,最重要就是朋友。讀書是和古人對話,交友是和活人對話,和古人對話,精神流動是單向的,古人的精神流向我。和朋友對話,精神流動是雙向的,當然更有生意。朋友是一把測量學習進步效果的活標尺,每次見到朋友,他有新的變化,新的進步,對你的激勵也更真切。而如果身邊交流的都是沒有志向,沒有見識的朋友,那就成了“為群小所圍”,讓你的格局越來越小。所以孔子也說:“無友不如己者。”不要和志向品德都比自己低的人混。
我的《傳習錄》學習參考書目:
《傳習錄 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撰著,謝廷杰輯刊,張靖杰譯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