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有這樣一首童謠:
晚霞中的紅蜻蜓,
你在哪里啊,童年時代遇到你啊。
那是哪一天?
在晚霞中的紅蜻蜓,停歇在那竹竿尖上,沐浴著紅光的紅蜻蜓,顏色最好看,全身幾乎為鮮紅色,腹部背面有一微細黑色線條,翅透明,基部有些許橙色。聽說現在還是分布廣泛,不屬于瀕危的昆蟲。
還有體型壯大的,濃綠色的大蜻蜓,這家伙夏天的時候常誤飛入室內,便象只無頭蒼蠅對著窗玻璃、墻猛撞,邊飛行時翅膀邊摩擦發出“嚓嚓”的響聲,很是嚇人。通常人們會讓它在室內停留了一下,便會引導它飛回藍天白云下。家里的老人們說,這是逝去親人的化身為蜻蜓,回來看望我們,是不可以傷害的。
那時,在夏天的公園里,有著明媚的陽光,有著田田葉子的池塘邊,便會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樣的詩情畫意。
在池塘的邊的枝頭或草尖上,常有因為不能折疊翅膀,四片透明的網狀翅膀只能平展著的大眼睛蜻蜓,停留在草尖上不動。
試著走近它,離它還有一段距離,手還沒伸出去,它就“噌”的一下飛走了。真的沒有辜負一雙大眼。
昆蟲的眼睛,一般說來都是近視眼,可是,蜻蜓的眼睛,卻是遠近都能看。凡是能飛、能動的小昆蟲,不管它是什么形狀,只要在蜻蜓的視野范圍以內,都可以被它捉到吃掉。
要想捉到它可真不容易,可汪曾祺說它們到了黃昏后便會視力不濟,當它們棲息不動,從后面輕輕伸手,一捏就能捏住。
可是那個時候的白天,也曾捉到過許多蜻蜓。大多體形很小,姿態優美、顏色鮮艷,且翅膀顏色也多變,顏值比大蜻蜓高得多。它們停留的時候,斜將翅膀合起來直立于背上。用手輕輕一捏翅膀,手到擒來。當時以為是小蜻蜓年少不更事,對人沒有警惕性。后來才發現自己把同屬蜻蜓目的豆娘當成了蜻蜓。
有時,還可以在塘邊看見蜻蜓來來回回,在水面飛行,把尾部伸進水中,進行“蜻蜓點水”的產卵活動。
有時,蜻蜓飛著飛著,又定住身體然后突然回轉,有時又直入云霄,有時還能后退飛行呢。聽說,體長不到5厘米的小蜻蜓,它的飛行速度,可以和世界女子百米短跑冠軍的速度相比美。當它追逐、捕捉小飛蟲的時候,飛翔速度還要快得多。蜻蜓飛得很快,有些飛行時速可達100公里。
若是下雨之前,它們就會成群結隊的在頭上盤旋,好像一架架小直升飛機,上上下下的移動,看到這樣的情景,就知道雨很快就會來臨了。
可是,在城市里隨著環境改變,這樣的童年回憶連同紅蜻蜓、綠蜻蜓一起,卻現在都已不多見了。
汪曾褀寫過好幾種昆蟲:蟈蟈、蟬、蜻蜓、刀螂等。書中說:
或問:“你寫這些昆蟲什么意思?”
答曰:“我只是希望現在的孩子也能玩玩這些昆蟲,對自然發生興趣?,F在的孩子大都只在電子玩具包圍中長,未必是好事。”
我細看了一下汪先生寫作的時間,該文載于一九八七年的《北京文學》,八十年代的孩子大約還是會認得這些昆蟲的,而現在的孩子生存在電子化程度更高的社會,加上環境的變化,大約往后對昆蟲的認識也許只剩蚊子和蟑螂了。
無戒365極限挑戰日更營第3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