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在福建,閩圖(福建省圖書館)大講堂上,聽到演講者講到"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講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想到彼時夫子之境遇與堅持,幾乎落淚。
亦始終清楚記得,我第一次參加燕京讀書會的場景:
靜坐之后,在滿滿學生黨面前,某幾只僅有的社會人士,大家一起誦讀"學而第一",
我的電紙書翻頁跟不上大家的速度,遂合上,憑記憶背誦,倒也勉強跟得上。
整個上午,我們逐字逐句,只討論了"學而第一"的"學而時習之"一則,聽吳老師啟發而領悟"不亦悅乎"與"不亦樂乎"之別,討論時間也超出原計劃一小時有余,
可我依然覺得很有收獲,至此之后,除非有他事,基本都會參加,至今六十八期,我猜我至少參加了五十期。
第一期之后半年,因主持人琛琪同學即將畢業,離開珠海而無法主持,又適逢暑假,便商定由我暫代主持,等假期結束再由暨大的婉婷同學接任。在主持/組織過程中,得以實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考慮小伙伴兒們的感受,亦對夫子所提倡的"恕"而有了更深體會。
說說這兩年來參加讀書會重讀《論語》的收獲吧!
- 受吳老師、陳達隆老師啟發,逐漸體會到了《論語》中各章節的"一以貫之",甚至延伸到了《孟子》、《大學》,乃至對《道德經》、《莊子》中的道家思想也有了新的認識。對儒、道兩家乃至百家,甚至古今中外,都愈來愈覺得相通多過相異,整個世界都仿佛"一以貫之"了起來。
- 重新理解"文質彬彬",漸漸理解儒家的情理融合, 漸漸理解合于情亦合于理的中道,漸漸理解仁智勇三者皆不可失:"仁者愛人"、"仁者必有勇",而又一定是與"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智者共事。
- 重新理解"仁":盡己之謂忠,盡己所能敬人敬事,而又不失自己原則與堅持,不斷反省而使自己達到"誠";推己之謂恕,因為自己有自己的原則、堅持、愿望,推己及人而對他人有更多理解與包容。所以有仁心。儒家由此而修身,又由修己以安人而有對天下的理想,所以有仁政。
- 重新理解孔子所處的境遇:商朝王室之后,流亡沒落貴族,年幼喪父,少年喪母,至老年而白發人送黑發人,喪愛子、喪愛徒,一生顛沛流離而不得重用,天下莫能容卻不愿獨善其身而隱,眼睜睜看著他所想恢復的和平/秩序的最后希望喪失,于種種苦痛遭遇中仍有"學而時習之"之悅、"樂亦在其中矣"之樂、"樂以忘憂"之樂。
太史公于《史記—孔子世家》中評曰:"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清濁雖不敏,請事斯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