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2017-12-14?中國石油大學報?中國石油大學報
先生走好:愿天堂再無鄉愁
懷念余光中來自中國石油大學報00:0000:29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
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從前,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
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
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
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
余光中先生 ?1966年作于美國
我們都會永遠記得你
余光中
??﹃
鄉
愁
﹄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一首《鄉愁》,傳誦至今。每每我們提及余光中,首先想到的就是《鄉愁》,這首詩貫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可是今后我們再也聽不到余光中老先生讀《鄉愁》了……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于2017年12月14日在高雄醫院逝世,享年90歲。原本以為只是天色轉變,氣溫偏低,所以余老到醫院檢查后決定住院休養一段時間,卻沒想到余光中先生又疑似有小中風、肺部感染,被轉進了加護病房,余老的女兒們得知消息后都紛紛趕回來。但是不幸的是只有一天之隔,這位我們從小學著他的作品長大的、文壇的“璀璨五彩筆”就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這位在梁實秋眼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的才子,一生漂泊奔波。生在南京,卻在年少時,為避戰火,跟著母親輾轉各地生存。二十一二歲時,隨父母遷居臺灣。之后幾十年里,大陸與半島一海遙隔著,遂鄉愁慢慢融進血液,長成了一枚枚詩蝶,不時蛹化而出。
? 先生曾把自己的生命劃分為三個時期:舊大陸、新大陸和一個島嶼,舊大陸是祖國,新大陸是異國,島嶼則是臺灣。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詩人的寂寞,文人的孤獨,余先生一人占盡。他孤獨著自己的孤獨,貫穿時空,延展開來,卻在當代無處落腳。
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小小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他日思夜念的故鄉,曾是夢里回不去的故土,一生漂泊,從江南到四川,從大陸到臺灣,求學于美國,任教于香港,最終落腳于臺灣高雄的西子灣畔,從此“再不說鄉愁”。
《鄉愁》手稿 ?余光中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盡管余光中先生肉體已經逝世,但他的愛國精神和文化基因不會消失,我們會永遠的緬懷著余光中先生。
山長水闊 總會相逢
致人生路上獨自遠行的你
愿你一路平安,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
編輯/董亞文
主編/許晨杰
音頻/李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