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1:摘錄《遇見未知的自己》第26章?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轉念作業
「昨天我們談到逃避我們自己以及其它問題的策略,其實還有一種策略,叫做‥‥」老師在白板上寫下了「投射」兩個字。
「什么是投射呢?比方說,我從小就被教導我應該是一個聰明的人,我也自認為我很聰明,所以我壓抑、否認了自己不聰明的地方。于是,我看到不聰明的人的時候,他提醒了我內在不想面對的部分,所以我特別討厭不聰明的人,對他們沒有耐心。」
老師停下來,看看所有的學生,「同樣的,當你對某一類的人或是他們的行為,待別有意見、特別看不順眼的時候,就是一種自我的投射行為,也是一種逃避策略。」說著,老師把手比成一個手槍的姿勢,對著一個學生,然后說:「你看,當我手指著你批評的時候,有幾根手指對著我自己?」
很明顯的,一根手指對著對方,三根對著自己。然后老師說:「我的老師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老師這時轉過頭來,看著一直沒有發言的若菱,邀請她分享她的回家功課。
若菱有一點害羞地低頭看自己寫的東西,然后老老實實地念道:「誰讓你感到憤怒、挫折、迷惑,為什么?誰激怒了你?你不喜歡他們什么地方?」
若菱停頓了一下,更不好意思地小聲念道:「我對志明感到憤怒,因為他很自我中心,從來沒有真正的關心過我‥‥」
「志明很自我中心,從來沒有真正地關心過你?」老師重復若菱的話。
「嗯,是真的。他只管他自己的事,很少關懷我。」若菱回答。
「志明很自我中心,這是真的嗎?他每時每刻都是這樣的嗎?他的每個朋友,周圍的親人都覺得他是這個樣子嗎?」「他從來沒有真正地關心過妳,」「從來沒有,真正的,」老師加重語氣,「這是真的嗎?」
若菱說:「嗯,大部分的時間是真的。」
同學都笑了,若菱也忍不住笑了起來。老師又問:「當你有這樣想法的時候,你是怎么樣的人?」
「當你抱持這樣的想法--『志明很自我中心,從來沒有真正地關心過我』的時候,你看到他,或是想到他的時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覺?」
「嗯,不太舒服‥‥」若菱保守地描述。
「是喜悅和平還是緊張壓力?」老師追問。
「緊張壓力!」若菱不假思索地回道。
「好,你想想,今天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想法,在你的腦袋中,你看到志明,或是和他相處的時候,你會覺得怎么樣?」
「好多了,比較平靜。」若菱想象了一下,然后老實地回答。
「好,我現在請你把這個句子反轉過來,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志明不是自我中心,他不是從來沒有真正地關心過我。」若菱機械式地念出來。
「好,我現在請你閉上眼睛,在心里默念這句話,看看它的真實性和原來那句話比較起來如何?」
若菱閉上眼睛,照老師的話默念這個反轉了的句子,她覺得很滑稽,不過好像后來這一句的真實性真的并不亞于原來那句。
老師沒有乘勝追擊,只是繼續要求若菱:「把志明改成你,你改成若菱,把你寫的句子再念一遍。」
若菱照著念了:「若菱很自我中心,從來沒有真正地關心過志明!」
「這句話的真實性怎么樣?」
若菱閉目沉思,其實是在逃避困窘。她心里有點心虛,因為她知道她對志明的關心也是從她自己的觀點而發的,很可能志明對她也會有同樣的抱怨。
「這個回家功課真是個陷阱!」若菱覺得上鉤了,可是也不得不佩服它設計之巧妙!原來我們對別人的指控,真的是有三根指頭是對著自己的.
Step2:理解
我們對人的交流其實都是一種自己思想的轉念和投射,就像書中的例子:若菱說老公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那么實際情況是不是這的如此,或者說自己是不是有時候也是這種狀態呢?我們在給對方建議時,是站在他是我,我會怎么做;還是站在如果我是他,我會怎么做的立場呢。外邊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Step3:應用
我以前在生活中真的算的上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其實老公對我和我的爸媽都很好了,每年逢年過節或者過生日的時候總會給我們小小的驚喜,但我總是覺得他不夠關心我,不夠體諒我。看了這本書后,真的是像自己在照鏡子。反觀自己,從來沒有站在他的立場考慮問題,都只是按自己的意愿來做事,也沒有給他買過生日禮物,這點做的太不好了。以后遇到問題時,應該先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考慮事情,轉念想想他們的感受,希望自己能在改變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