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一起開店創業已經四月有余,因為我們:
對于餐飲行業的不了解;
對于山村小鎮人文環境的不了解;
對于山村失地農民目前的生存狀態的不了解;
對于原住村民和外來人口相處模式的不了解;
對于小鎮原有商業模式的不了解……
所以,這四個月來,我們的日子過得可真是五味俱陳、冗雜豐富,尤其是對于孩子來說,十五歲生日前后的這段日子,可謂是人生畫卷中的一段濃墨重彩了。
而我這個佛系的媽媽,當然,在大多數人眼里是很另類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媽媽,居然會把這些稱作是送給孩子的成人禮,是不是該自感汗顏?
因為是送給孩子的禮物,當然整個過程中,孩子是拿事的,我只是打下手幫幫忙。
在秦嶺山腳下的五臺古鎮上,我們租了一間十二平方的店面,沒在主要商業街道上,疫情稍有反復就會封了街口,店門口立時即可羅雀。
圖啥呢?一是租金便宜,即便銷量不好,維持費用壓力也小點;二是離村小學不算太遠,附近還有幾家早餐店可以借點光。
十二月初租了房子沒幾天,疫情就來了,餐飲行業全部關門,回家冬眠,等待通知。
折騰到過完年,二月下旬,總算是允許開業了,原計劃的經營品種已是過季了。
重新再去考察,小鎮上雖是各種吃食都有,但大多數味道都較差,而且各家為了降低成本,所用食材品質和數量都很有限,這可是讓我們娘倆偷著樂了一陣兒,對自己的小店充滿了信心。
精心選擇了幾樣孩子們喜歡的小吃,然后鄭重其事的確定了第一個主打產品“終南甑糕”。
我們經過幾多選擇、對比、試制,最后確定用現代化的電高壓鍋、傳統的食材配比和手法,制作出具有我們自家特色的甑糕。
產品出世,贈送街坊鄰居品嘗、低價足量促銷,贏得了一致好評。
高興了沒幾天,就開始犯愁了。
紅棗是最好的,皮薄肉厚,香甜可口,又手工一顆一顆去了核,食用體驗很美妙。蕓豆用有機的,紅潤粉糯,視覺口感都不錯,當然也是最貴的。糯米黏糯綿軟,拉起鏟子都需要費點臂力,看著就喜人,那糯糯的口感,再加上沁入米中的棗子的清甜,別提有多好吃了。
如果在市區,不是同樣品質,只需同樣數量的一盒,價錢就不低于十元。可是,我們在小鎮上只能賣到四元。還常常有村民要求:我吃不了那么多,就買兩塊錢的吧!錢是只給兩塊,飯盒不給裝到接近滿是會不高興的。
好在周末節假日時,會有一些旅游的人光顧一下,他們可是一邊開心地吃著,一邊囑咐再多打幾份,滿心歡喜地帶回去,直覺得在這小鎮上淘到了寶。
這樣算下來,“終南甑糕”的牌子是闖出去了,可是,利潤非常薄,流量又不大,養不住小店的房租水電吶。
孩子仔細研究了其它幾樣小吃,確定再增加手抓餅,于是以她為主來制作的手抓餅加入了我們的早餐供應。
孩子做的手抓餅深得學生們喜愛,每天早上都會有一陣子門口在排隊,看起來很是熱鬧。因為時間關系,那些學生們來的時間都很集中,來了又都很著急,等不得,怕遲到。
手抓餅可是生坯子現烙才好吃,每個人來都是現點現做,快要遲到的那個時間段,其實做不出幾份的,看著門口一堆人,大多都是等著拿餅,前后算起來賣不了多少。
孩子忙得手腳不停,一張餅子烙熟,刷上醬,卷上蛋餅和生菜,還有特殊要求的其它小料,再打包出去。我在旁邊跟孩子和家長溝通、收錢,再照顧買其它東西的客人。
那一陣子,可真是手忙腳亂,腰酸背痛,頭暈眼花。
忙完了,一算賬,除去食材費,包裝費,水電房租,盈余的部分僅夠我們娘倆吃喝,沒有工錢。
為了加快出餐速度,我們又研制了鄉村漢堡。這樣,早餐的銷量明顯提高了一些,收入相應也多了一點。持續了一個多月下來,看看手里還是沒有余錢,只是進貨的周轉金寬松了一些。
緊接著學校放假了,又逢少有的高溫天氣,出門的人很少。每天早餐來不了幾個人,然后一直到天黑前,幾乎羅雀的可能性都沒有。
小屋的頂被烈日直接烤著,再加上幾個熱鍋,實在是熱的呆不住人,屋外也是40度上下的高溫,讓人無處可逃。
況且,煎熬著也沒有生意。
沒辦法,果斷關門回家。
創業第一階段宣告結束。
孩子即刻去了夏令營,老師和同學們驚嘆:
她怎么干活那么麻利?
她做的飯真好吃啊!
她怎么總是那么從容淡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