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課程我們對《五大關鍵數字力》做了拆解,學習如何通過五個角度、不同指標分析判斷一家公司的總體經營狀況。
本周我們將分別回顧三大報表并梳理對它們的一些理解誤區。
一、利潤表基本概念
首先,回顧一下三大報表,這個表格貫穿了我們整個課程,大家非常熟悉了吧:
它們的作用是:
今天首先回顧“利潤表”的一些關鍵知識點和對它的一些理解誤區。
從上面的圖中,我們看到,利潤表的觀念很簡單,就是讓我們知道一家公司在一段時間內是賺錢還是虧錢!它表示一段時間,如果是一個季度,就叫“季報”;相應的還有“中報”和“年報”。也是很多人最喜歡看的一張表,因為數據直接。
這當中,年報準備時間最充分,信息披露最詳細,可信度最高。半年報次之,至于季報,相對簡單,僅供投資者了解基本數據。
利潤表就像一個漏斗,也許一家公司進來的收入有1000萬之多,但最后剩下的利潤卻可能只有200萬。營業收入要減去各種成本、各種費用、各種稅之后,最后才能得到凈利潤。
二、利潤表的一些理解誤區
利潤表也叫“損益表”。市場喜歡看,容易產生誤區也容易造假,因此,我們要對利潤表的一些誤區有所了解。
1、利潤表是預估的概念。
利潤表告訴我們:公司在一段時間內是賺錢還是虧錢,它是預估的概念,因為凈利潤不等同于現金流。
大多數情況下為了做更多的生意,都會給客戶一定的付款條件,如2個月付款,3個月付款等等。
除了付款周期的因素外,還要考慮付款周期內一些引起收不到款的不確定性因素,比如質量問題,顧客會要求退貨;極端時,如果碰到下游公司倒閉,貨款可能就收不回來了。。。
因此,我們要記住:利潤表的利潤是按權責發生制計算的,不是按收付實現制計算,所以凈利潤不等于現金流。
2、營業收入高,不一定代表公司就好
營業收入高,可以反映一定市場占有量,但不一定它賺的錢就多,同時還要看成本及費用。
因為在財務世界中,絕對金額沒有太多的意義,充其量代表規模大小而已!
3、看利潤表,不能光看單一指標,要連續看5年的數據
財報是企業的體檢表,就像我們身體健康一樣,不太可能一下子由好轉不好,或者由不好轉好。拿“毛利率”指標來說,下面兩種情況都是在合理范圍內的:
(1)一家公司的毛利穩定下跌是合理的,因為毛利被市場與競爭壓縮,客戶會一直要求降價,毛利就會穩定下跌。
(2)如果5年內毛利穩步上升,一般表示公司持續在做產品的研發與升級,新產品會帶動新的市場。
但如果5年內,毛利率由原來的70%連續兩年降為20%,除了表示公司內部產品研發出了問題,或是重要團隊改變之外,還有一種原因是市場中出現了新的競爭者,改變了市場之前的游戲規則,例如出租車行業出現了滴滴。
4、關注行業對比
很多指標,不能單看公司單方面的變化,沒有比較,沒有傷害,只用對比,才有差距。作為投資者,我們需要關注整個行業甚至行業和行業之間的對比。
比如營業收入方面,不僅要看企業營業收入絕對值的增長,還要看增速是否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只有營業收入增長速度高于行業平均增長速度,才能證明企業的市場份額在擴大,它是行業中的強者。
5、確認凈利潤是否變成現金進入公司賬戶
因為利潤表是預估的概念,所以公司最后有沒有現金流入,要結合“現金流量表”一起看:
驗證凈利潤是否變成現金進入公司賬戶的方法是“獲利含金量”指標判斷,即:
獲利含金量 = 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 / 凈利潤 = OCF / NI >100%
如果不滿足,就代表有可能有意外狀況或不為人知的內情,值得深入驗證這家公司是否真如報道所說的那么賺錢!
6、利潤表上的營業外收入不靠譜
如果一家公司的利潤絕大部分是由營業外收入獲得,而不是靠它的主營業務,這樣的公司,他們的盈利能力一般是不可持續的。
因為有偶然因素造成,不能持續。
因此,“利潤表”不僅能告訴我們一家企業今年賺了多少錢,還能在區分可持續項目和不可持續項目的基礎上,推測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
三、關于閱讀“利潤表”幾點Tips總結
1、營業收入高,不一定就是最好!
2、光看營業收入絕對值沒有意義,要同行比較,調查數據背后的來源!
3、光看單一指標、單一報表沒有意義,要三張報表結合起來立體的看!
4、利潤表的關鍵是: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具備長期穩定的獲利能力!
MJ老師建議5年財報一起看,觀察公司長期的趨勢,判斷公司是否具有這種特性,從而發現問題與機會。
四、今日小結
五、參考文獻
[1]、《五大關鍵數字力》林明樟(MJ老師)著,商周出版社;
[2]、《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林明樟(MJ老師)著,廣東經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