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迎合這個事,我想它是無處不在的。時不時迎合自己,時時迎合他人。獨立有主見的人大多不喜歡迎合這個詞,聽起來有諂媚加奉承加很多小人之態的意味。迎合通常釋為逢迎猜測或揣度別人的心意以便順從投合。從字面看,我絕不認為這是貶義的。特別是前半句,這是人對心理的把控與運用,推度與思考,下半句即為目的,投合他人所好,滿足他人心意。這么想來,迎合是與人交往,受人喜歡的好手段。
說道這里,我想談談我曾經對迎合的態度。以前我聽到迎合,多半想到佞臣,想到趨炎附勢,想到拍馬屁之類的東西。我覺得這樣想沒什么錯,并且對狷介之士由衷感到敬服。后來我又有了太過以迎合為理由,卻并不如此的行為,暴露久了才有反省。我不常贊美他人,就連親近的人。因為在那時覺得,這是一種膚淺的迎合,所以我選擇靜默,同時也晾曬著他人的喜樂。高中時,我討厭一些模板式的作文,比如三段論,想著不要屈從逐波。結果寫了很多邏輯不通,文不對題的文字,還自以為是。如果像模板那樣寫,就是不自然就是刻意就是迎合應試的一切。所以我就這樣憤世,然后保守,停留。事實上,我寫的太隨性,隨便,遠不如從三段論的規范開始,只是總有骨子里的輕視讓我避開這或多或少限制。仔細想來什么是迎合,它反而成為我反叛自負的借口。我只是一個習慣徘徊在異于眾人和符合現實不同觀點的游離者。我對迎合實在是有太多絕對的思想。有趣的是,我只在這方面有特別的一邊倒傾向,反而在生活的大部分時候迎合著更多。我想這完全不是被現實磨平了棱角之類的感嘆,而是更多的不愿意靠自己的力量去嘗試,不愿意讓“特別”加在別人對于我的評論上。明明有趣的是,我們希望自己被形容“特別”,常常批判我的就是我。我們自然的想要好的特別,成功的特別,而不是另類和挫敗的特別。頗多的原因是我們不愿意坦誠下去,不愿意要求,不想告訴自己,是的我想要,我是這樣的努力。
記得,讀到《商論》的一篇文章,大概是這樣:對于文化產業迫切需要加強的政策思想,企業的開發項目將更快被獲批。這樣的軟實力政策吸引著富有文化元素的項目開發,那么企業迎合這樣的趨勢,將更加受到支持。“迎合”也可以解讀為符合外在的需求,以達到目的的行為或心理。我想我們需要迎合的絕非是自己的怯懦,而是自我敢于向外在發起挑戰和改變的心緒。正是我們太過在乎他人的看法了,有時自己都不會察覺它的影響力。想買一把傘,見到一種好看的亮黃色,但是想想,走在大街上容易受人注目,還是正常一些的色彩好了。這時我們為了自我構想的大眾評價,而自動迎合他人的看法,于是很難讓自己的喜好釋放。生活中的靈感思想是源于大膽,困厄于迎合世間,保守自我的狹隘中的。當然我們的迎合有必要在好的公共道德和規則運行上,而不是那些無形的人情逼壓,和自我難以妥協的糾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