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
作者
王凱
摘要
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華裔文學正經歷著新的變化。隨著9·11事件的發生,文化和族裔的問題日益突顯,反對多元文化的新保守主義也出現了重新抬頭的趨勢。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語境下,美國華裔作家開始以他們的文學作品體現多元文化主義的特征。多元文化主義產生于20世紀50、60年代的民權運動以后,興起、發展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移民國家,真正得到廣泛的關注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然而,在學術界,人們歷來對多元文化主義持有不同的看法。其反對者指責多元文化主義突顯膚色和種族的做法是不利于社會團結的,他們擔心過多的強調差異會導致社會的分化和矛盾。然而,多元文化主義的支持者卻不這么認為。對他們而言,多元文化主義有利于擺脫文化間的不平等,承認不同文化具有相同的價值,有利于保護少數族群和少數族裔的文化和應有的權利。爭議固然存在,但雙方還是存在著共識之處:即多元文化主義所提倡的是文化的平等和包容。故此,本文將選取學術界的這一共識,以多元文化主義為研究視角考察美國華裔文學在21世紀的新趨向。哈金(Ha Jin,1956-)、譚恩美(Amy Tan,1952-)和任璧蓮(Gish Jen,1955-)既是美國華裔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又是極具代表性的作家。縱觀他們以前的作品,這三位作家可謂是各具特色。在對文化的觀察上,哈金是以中國移民的視角觀察中國,譚恩美是以中美文化差異的視角觀察中國和美國,而任璧蓮則是以多元文化的視角觀察中國和美國。進入21世紀以來,這三位作家都出版了個人的新作,其中,既包括虛構類作品,又包括非虛構類作品。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虛構類作品都表現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點,體現出了以文化平等和包容為核心的多元文化主義思想。而非虛構類作品不僅表現出了他們在體裁上的突破,還道出了他們的創作思想。故而,本論文分別選取每位作家的一部虛構類作品和一部非虛構類作品為研究對象,在文本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他們在小說創作上的新特點,而對非虛構類作品的研究則旨在闡釋他們在創作上發生變化的原因。論文研究內容分為緒論、正文和結語三部分,正文部分共三個章節。緒論部分主要簡述了多元文化主義、本論文研究的國內外現狀、意義和目的。第一章以哈金的《自由生活》和《移民作家》為研究對象,著重指出了哈金處于兩種語言、兩種文化和兩個世界之間的邊緣位置。重要的是,這種邊緣的位置不僅賦予了他獨特的觀察和再現視角,更賦予了他公共知識分子的身份,使他成為了一名與權勢對立、與文化霸權對立的作家。故此,在他的第一部美國小說《自由生活》中,哈金將視角轉向了美國,著重關照了美國夢、美國的社會問題等重要議題。《移民作家》是哈金的第一部非虛構類作品,這在哈金整個的創作中,也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這部散文集和《自由生活》以不同的體裁闡述了哈金關心的身份、語言以及家鄉的問題。對移民作家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這些問題的關注體現了哈金對多元文化的思考。第二章以譚恩美的小說《拯救溺水之魚》和散文集《命運的反面》為研究內容,主要分析了母親的病故、個人的患病以及震驚世界的9·11事件對譚恩美創作上的影響。和譚恩美以前的作品相比,《拯救溺水之魚》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突破。一方面,這篇小說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族裔背景和性取向,體現了多族裔和多元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該小說在主題上探討了政治與媒體的共謀關系,鮮明地體現了凱爾納(Douglas Kellner,1943-)論述的媒體奇觀理論。而從《命運的反面》中可以看出,疾病和死亡使譚恩美對生命和苦難有了新的認識。同時,9·11事件這場巨大的災難則開始讓她思考苦難背后所隱藏的文化因素。第三章主要以任璧蓮的《世界與小鎮》和《虎書:藝術、文化和互存的自我》為論述對象。《世界與小鎮》是美國華裔文學中的第一部反映9·11事件的長篇小說。在這部小說中,任璧蓮透過對柏拉圖哲學思想以及對莎士比亞戲劇《李爾王》的挪用,一方面揭示了文化霸權和文化漠視的原因,突出了其主張多元文化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拉近了她的作品與文學經典的距離,突出了這部小說的普世性主題。而《虎書:藝術、文化和互存的自我》則是任璧蓮的首部文化評論集。在這部作品中,她通過對比研究的方式,分別從文學、藝術以及科學的角度比較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異同,并借此闡明了文化共存的立場。論文通過研究得出結論,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在9·11事件的影響下,文學界對多元文化主義有了更多的關注。其中,美國華裔文學也漸漸體現出了這一新的特點,正越來越明顯地在文化的意義上扮演著抵抗話語的角色。它所挑戰的是漠視他者文化的文化霸權,而它所宣揚的則是一種以文化平等、文化包容為核心的多元文化主義價值觀。在后9·11時代的今天,面對新保守主義對多元文化的巨大挑戰以及對族裔問題的負面影響,這種抵抗的話語愈加顯得舉足輕重。
收起
出版源
《中央民族大學》, 2015
掙脫族裔枷鎖 展現多元文化
來自知網
作者
李嫣然
摘要
譚恩美(Amy Tan,1952-),是當今美國文壇備受關注的華裔女作家之一。她的處女作《喜福會》使她一舉成名,曾占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長達九個月,并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等多項大獎。而后出版的《灶神之妻》、《百種神秘感覺》和《接骨師之女》也都延續了《喜福會》的成功。這四部作品都以講故事的方式將母親與女兒,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刻畫地惟妙惟肖。與這些作品不同的是,譚恩美在2005年出版的作品《拯救溺水魚》,并沒有沿用其前四部小說中尋求華裔身份的母題,而是選擇了以緬甸古國為背景,描繪了一個美國旅行團在東方世界所遭遇的種種文化沖突。《拯救溺水魚》徹底地打破了族裔的界限,大膽地挑戰了全新的題材,與前四部小說形成了巨大的差別。在主題上,這部作品淡化了以往尋求華裔身份的母題,而把兩性主題、苦難主題、生態保護等主題納入談論范圍。從小說體現出來的文化元素看,前四部作品中大量植入的中國文化元素被多元文化元素所取代。因此,這部作品解構了前四部作品中的族裔性而具有多元文化主義的特點。 本論文將以《拯救溺水魚》為研究對象,采用多元文化主義作為理論基礎,結合文本細讀的方法,在與其前四部作品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重點研究這部新作是如何解構族裔性的,探尋其多元文化共存現象以及多元文化主義對整個華裔美國文學的深遠影響。 全文共分為五個部分。引言主要介紹華裔美國文學的發展、譚恩美的生平及其作品,以及文獻綜述和論文的提綱。第一章首先介紹了族裔性的概念,然后分別從族裔身份的建構和族裔符號的植入兩個方面論述了族裔性在譚恩美前四部小說中的表現。第二章先是對多元文化主義的產生和具體內容作一個簡單的介紹,緊接著從小說的兩性主題、苦難主題以及和諧主題這三個重要的主題入手,重點論述《拯救溺水魚》對族裔性的解構。第三章著重探討《拯救溺水魚》這部小說中多元文化共存的問題。對多元文化共存的探尋主要從不同宗教信仰共存、不同風俗習慣共存和不同文化身份共存這三個方面展開。最后,結語部分指出譚恩美的《拯救溺水魚》試圖掙脫族裔的枷鎖,展現多元文化,這是譚恩美對其寫作風格和創作模式的一次突破,同時也是對華裔美國文學的一次深刻地思考。華裔美國文學自產生以來,就在雙重中心主義的夾擊下艱難地生存。進入全球化時代之后,美國的華裔作家們也都紛紛把目光投向族裔之外,開始更多地關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他們的作品中也越來越多地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走向真正的多元文化主義,才能使作品更具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