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思維導圖
1.你有多久,沒有死磕過一個問題?
- 歸因是為了獲取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指導工作,改善處境,多維歸因,需要取得“本質性”和“可行性”的平衡。
- 不要輕易給自己一個答案
- 不要嘗試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答案
2.為什么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
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指為了提高績效而被刻意設計出來的練習,它要求一個人離開自己的熟練和舒適區域,不斷地依據方法去練習和提高。
如何做呢?
- 避免自動完成
學習的時候避免下意識地去進行,要刻意主動 - 離開舒適區
當我們在學習或作某件事時,感覺到一定程度的痛苦和坎坷,心理波動,這正是處于學習,知識能力在提升的狀態。 - 犧牲短期利益
比如在讀書的時候,只是想讀書,掃過這段文字,獲取一些基本的文字信息,只需要撇一眼的功夫,但如果你是想練習寫作,或者思考這段話背后的含義,或者知識聯想,你得停留在這段話一段時間,去進行思考,這樣就減慢了閱讀速度,所以得犧牲你閱讀書籍的時間成本,但是這段時間的思考確更是我們讀書的價值所在。 - 大量重新性訓練
- 持續獲得反饋
3.系統性困境:為什么你努力了很久,但是沒什么效果?
- 死結
引入外部力量
4.如何寫微信公眾號文章:文章流暢耐讀的奧秘
- 為讀者創造問題,讓他們產生對答案的渴望
- 找到違背直覺的部分
- 指出別人的錯誤
- 起點終點法--比如“喬布斯:從一個屌絲嬉皮士到蘋果CEO”這樣的開頭邏輯。
- 成功案例法--用一個成功案例來吸引讀者
- 順應讀者的疑問,為讀者解答疑惑,并引出新的疑惑
- 制造“啟發感”,用熟悉的事物來解釋
寫筆記和寫文章時兩回事,前者只需要抽象出觀點并簡單羅列,而后者需要恰當銜接觀點,并為各個觀點做出解釋或舉出例子。
5.你為什么發朋友圈:讓用戶瘋狂轉發的5大動機
想要讓用戶分享的信息本身,可以幫助用戶完成什么社交任務?
用戶可能會完成的社交任務有:
1,尋找談資——“看看有什么好聊的”
2,表達想法——“想要說服某人”或者“想要表達內心的某種想法”
3,幫助別人——互惠行為,為別人提供幫助
4,塑造形象——在別人面前塑造一致性的形象
5,社會比較——在隱形的競爭中勝利
所以信息能夠幫用戶完成上面的某些任務,他們就會分享你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就像社交中的“貨幣”一樣,能夠產生價值:
- 尋找談資——你的信息能給別人提供談資嗎?
- 表達想法——你的信息幫他們說出了內心想說的那句話了嗎?
- 幫助別人——你的信息能夠讓他們幫助自己的朋友嗎?
- 塑造形象——你的信息能否代表他們的形象?
- 社會比較——你的信息是否讓他們看起來更有地位?
6.如何讓你的表達邏輯清晰
- 引出疑問
- 不提供無關信息
- 結論先行
- 歸納分類
- 邏輯排列
7.如何搜集和整理信息
- 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看到知識后問自己:還有什么現象可以被這個知識解釋?還有呢?還有呢……
- 構思知識的多種用法——問自己:這個知識可以用于做哪些事?還有呢?還有呢……
- 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問自己:為什么會這樣?有什么理論或者知識可以解釋?有哪些相似的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