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湖州紫筍來”的清明茶宴下,《春鶯囀》的琴音婉轉悠揚,“女子玲瓏云髻生花樣,飄飖風袖薔薇香?!彼奈磺逖判沱惖呐淌种闽探疸y器緩緩出場,一位身著青衣纁裳,頭戴進賢冠的茶博士隨后而來……
腦海里構造了一副唐時期絕世的宮廷茶宴,春鶯婉轉,風雅之至。這種風雅,把飲茶的物質享受與飲茶活動中的文藝藝術享受緊密結合在了一起,使飲茶成為具有廣泛觀賞美,富含文化藝術氣息的飲茶活動。大唐文化的昌盛,也使茶從自然領域上升到文化領域,由藥用上升到精神。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懷》“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敝刑岬搅思宀?,與南北朝時期飲茶的不同就是由湯活改為了煎茶,調味料由蔥姜改變為少許鹽花。這就是唐文化時期的煎茶,此時,影響茶湯品質的各方面因素進一步深化與細化,并開始研究水質,沸水程度以及不同產地茶碗對茶湯的影響等。
根據茶圣陸羽的《茶經》所記載,唐時期的茶上升到了文化和精神領域,人們藝術的復原了“清平茶茶藝”,“文士茶茶藝”,“法門禪茶茶藝”。
“清平茶茶藝”也是宮廷茶藝,是一種場面比較浩大奢華,反映宮廷貴族生活的茶藝。其中包括:備器,鑒賞茶餅,鑒賞茶器,炙茶,碾茶,篩茶,候湯,投鹽,舀湯,置茶兌湯,分茶,敬茶,聞茶,觀色,品茶,謝茶等十六道工序。
“文士茶藝”,是指在長安薈萃的大唐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們辦茶會,寫茶詩,品茶論道,以茶會友,受邀參加茶會的文士用彈琴,吹笛,舞劍烘托茶會氣氛和答謝主人。其中包括:備器,凈手,焚香,禮拜,賞茶,鑒茶,鑒水,烹茶,聞茶,觀色,謝茶等十道工序。
“法門禪茶”,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大唐宮廷茶具證明了唐代佛門禪茶已經非常興旺,法門禪茶是佛教中的一種茶道,是禪師茶藝,佛門品茗的高雅藝術。其中包括:禮佛,凈手,焚香,備器,放鹽,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聞茶,吃茶,謝茶等十三道工序。
唐代的茶,不僅僅只講究茶藝之美,更上升到了精神領域的茶道。此時,唐代茶道出現了三大代表茶類型。分別是:修行類茶道,風雅類茶道,茶藝類茶道。
修行類茶道以詩僧皎然,盧仝為代表,他們通過飲茶得道,而這個道可能是陶潛隱居修行的最終目的。或如僧侶苦心修行,破除紅塵煩惱,參禪修行的道,或如趙州和尚偈語“吃茶去”的道。修行類茶道注意飲茶環境清幽,講究獨自品茗,益神思得茶之神韻,以飲茶作為益思,參禪,修行的途徑。
風雅類茶道以入世的王公貴族常伯雄,李季卿為代表。把飲茶的物質享受與文藝藝術享受相結合,使飲茶活動成為具有廣泛觀賞美,富含文化藝術氣息的飲茶活動,風雅類茶道注重飲茶的物質享受。
茶藝類茶道以陸羽為代表,探究一切影響茶湯品質的因素,使茶湯品質發揮到極致,以此來體現人文精神。茶藝類茶道以茶藝映照人文素養,體現人對世界至理玄妙的理解與洞察保護能力。
縱觀大唐時期的茶文化,體現的也是當時的文明程度,文化發展程度。喝茶,其實很簡單:拿起,放下。只是,在拿起與放下間,我們能品味到什么:是歷史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還是心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