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一起重溫《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七個習慣這本書是非常經典的書,也是對我影響深遠的一本書。這本書從最開始的聽過分享,到聽過完整的課程,18年陸武老師通過三個月時間給我們細細解讀這門課程,到自己去踐行這七個習慣,最后給其他人去講這七個習慣,這應該會是伴隨我一生的經典之作。
樊登老師說:“有限的生命,如何裝下諸多豐盛的理想?”
從為自己的每一個選擇負責開始,這本書將循序漸進地教會我們掌握自己的人生。
人生成長的三個階段,依賴期 — 獨立期 — 互賴期
依賴期: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你得為我的得失負責;
獨立期:以“我”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負責;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權選擇;
互賴期:以“我們”為核心,我們可以合作,我們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實現雙贏;
人生的成熟模式:
一、從依賴期到獨立期:是從0到1的過程
當我們開始學習“七個習慣”的時候,就代表我們要從依賴期轉向獨立期。走向獨立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開始主動負責。
從依賴(0)到獨立(1)要養成的習慣:
習慣1 積極主動:成為自己的人生導演
1、什么是積極,什么是主動?在刺激和回應之間有一個空間,我們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我們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2、對于關注圈和影響圈,其實在影響圈范圍內還有一個控制圈。對于積極主動的人,首先做好自己控制圈的事情,長此以往,他們的影響圈會逐步擴大,關注圈會逐步縮小;
習慣2 以終為始:為自己編寫人生劇本
任何事物都需要經過兩次創造,一次在頭腦里,一次在實際行動中。
設計師在畫一棟建筑的時候,他的大腦里已經有一幅圖畫了,這是他的第一次創造。
人生也是一樣,每個人由于出身的環境和背景不一樣,原生環境構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創造,可能會不盡如人意,但今后漫長的一生,是隨波逐流還是奮勇爭先,取決于我們的第二次創造。
習慣3 要事第一: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對于時間管理的四象限:緊急且重要,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且不緊急,你會怎樣選擇呢?道理我們都懂,可是我們是按這個去踐行的嗎?有按規劃的去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嗎?
大石頭的視頻,還記得嗎?
二、從獨立期到互賴期:是從1到N的過程
一個人可以走很開,一群人可以走更遠。
沒有優秀的個人只有優秀的團隊。
從1到N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從獨立走向互賴。
從獨立(1)到互賴(N)要養成的習慣:
習慣4 雙贏思維:持久有效的合作基礎是“你贏我也贏”
雙贏是最好的結果,前提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近半天的團隊游戲中,海峰老師很好的示范了什么是雙贏思維,如果不能雙贏能否做到好聚好散?
主動釋放善意
和善而堅定
以原則為中心
習慣5 知彼解己:“先理解、后表達”的高效能溝通方式
作為DISC忠實的踐行者,我深刻的意識到每個人的性格特質是不一樣的,以他人喜歡的方式來溝通確實不容易;工作中提升對不同特質人的人際敏感度,面對D、I、S、C四種性格特質,我們始終堅信“凡事必有四種解決方案”;
作為一名賦能教練,站在教練的維度,好的聆聽是溝通的開始。所謂3F傾聽,有事實、感受和意圖,聆聽他們的對話要注意哪些是講事實的部分,對方的感受如何,他有什么樣的需求?學會了聆聽才能讓對方感受到“你懂我”,所謂知彼解己,溝通一定是從聆聽開始的。
習慣6 統合綜效:善用差異,實現1+1>2的創造性合作
溝通的三個階段:互相提防——互相尊重——統合綜效。
與人合作,各有差異,君子和而不同,在團隊中要重視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從個人眼中看到不同的世界。在遇到分歧的時候,不要先急于妥協或者對抗,要有信心能找出雙方都滿意的第三選擇,要尊重差異、調動創意,用開放、包容的眼光重新審視問題,化阻力為動力。
最后一個習慣是貫穿始終的習慣,也是最重要的習慣:不斷更新
在終身學習的時代,養成不斷學習,持續踐行,從身體、智力、精神、社會四個層面持續更新。
課程最后的一個視頻讓我印象深刻,視頻中的一段話是:人生是一場長遠的競賽,有些選擇可以讓成就更偉大,競爭與合作,就是競合,把對手變成隊友就是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