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看過這本《與青春期和解》,是為了即將進入青春期的豆姐提前做一些功課,當時很快的讀完了,并沒有太深刻的理解。直到今年豆姐逐漸開始顯現一些青春期的表現,當入情入境后再讀這本書,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也讓我更明晰了養育的方法。
這本書的整體架構非常清晰,作者勞倫斯·斯坦伯格在《與青春期和解》一書中,把青春期分為三個階段:前青春期和青春期早期(10-13歲)、青春期中期(14-18歲)、青春期后期及成年過渡期(19-25歲),在每個階段都會詳細介紹不同階段的青少年的發展特點,以及在這個階段,父母如何正確解讀孩子的行為,如何識別不良行為的級別以及如何應對。
日常大家一談青春期就色變,覺得這個階段很難熬,一定會狀況頻發。如果再遇上更年期和青春期的對峙,怕是家里要常常處于戰斗狀態。勞倫斯·斯坦伯格說,我們的固有認知和道聽途說讓我們夸大了對青春期的恐懼感。心態上處于恐懼狀態,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下意識的也會選擇對抗的模式。首要解決的,是要正確認識青春期是什么?孩子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青少年容易出現什么樣的問題?當我們逐一了解,把問題歸類之后,就更容易找到解決方案。
現如今,隨著孩子們發育變早,就業變晚的原因,讓青春期的時期變長了,情況也變得更復雜。以前可能只需要熬幾年就過去了,而如今會發現這是一個長達十年的馬拉松。面對這樣周期長、情況復雜的情形會讓我們倍感壓力。我們需要抉擇如何度過這段期間,我想沒人會想著熬過十年,誰不想輕松愉快的在一起生活呢?作為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作為家庭環境主導地位的父母,我們理應承擔其引導和改善的職責。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在這三個階段,孩子們會發生哪些變化,他們想要獲得什么,可能會出現哪類問題。
前青春期和青春期早期(10-13歲):
1. 他們的思維處于“現在已經明白,但仍然不夠醒悟”的階段。時而聰慧、精明,時而遲鈍幼稚。他們對道德準則的要求會出現浮動,前一分鐘闡述某個崇高的原則,可能下一秒就反其道而行之。然而,他們根本上想要成為好人,也希望別人把他們看作是好人。
2. 他們往往會認為自己是注意力的焦點,這種感覺會讓他們有一些夸大的自我存在感。他們想要并需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自己做決定,自己選擇朋友,自己安排活動,堅持自己的想法,追求自己的夢想。他們想要區分自己與父母的關系,更容易以質疑的態度來看待與父母的溝通及要求。
3. 小升初的復雜變化,會讓他們成績略有下降,對學校的集體活動缺乏興趣,略顯孤獨。他們的自信心往往會暫時減弱,容易對自己的外表感到不滿、懷疑自己的能力,或者對自己的受歡迎程度感到憂愁。
青春期中期(14-18歲):
1. 他們一方面需要感到獨特和特殊,一方面又需要歸屬感,適應周圍的環境。他們會突然改變興趣、計劃和交友原則,他們沉迷于外在表現,或許會墜入愛河,或許會追逐理想,也可能什么都不做。他們不同的狀態都是想從更多元的角度確認“我是誰”——“我要成為誰”。
2. 他們不再追求抱團和從眾,而是想要表達自己的與眾不同和獨一無二,他們不斷想要證明自己以成年,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有些孩子會把同伴和父母視為敵對力量,要么遵從同伴要么遵從父母。他們關注規則和道德,對自己要求更高。對異性的興趣逐步發展,喜歡參加有異性的集體活動。
青春期后期及成年過渡期(19-25歲):
1. 孩子已經成人,他們有獨立的思想和生活,父母們會略顯孤單。很有趣的是,在孩子獨立開展新生活時,父親的失落感大于母親,而母親卻是有種重獲自由的感覺,哈哈。看來地球人的養育問題都是有共性的,母親參與的多,父親容易有缺位的情況。
2. 在這個階段,父母要著重管好自己,不過多的插手孩子的生活,他們完全有能力自己應對生活的復雜性,我們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只需要在孩子提出請求時,我們給予幫助即可。
3. 孩子從空間的獨立、生活的獨立、金錢的獨立逐步獲得成熟。這個階段是兩個獨立家庭的相處,像朋友一樣相處,也更需要尊重。慎重處理孩子的交友與擇偶,尊重對方的選擇,婉轉表達自己的觀點。
作者在書中針對不同階段青少年出現的問題都給出了引導方法,只是由于國情差異、社會環境差異、生活差異等原因,這些方法并不能直接拿來就用,我們需要掌握處理原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衍生出適合我們使用的具體方案。這里的重點就是我們要學會分區孩子的行為等級,根據不同等級的情況選擇恰當的方法。
如果是正常的不當行為,比如他們偶爾拖拉作業、成績有些浮動、交友受挫等問題,那我們則不必擔憂,他們需要成長的空間來找到問題的答案,要相信他們自己能處理好。如果他們主動求助,那一定給予支援和關愛。
而如果是不良行為,比如抽煙、酗酒、沒有朋友、長期不愿意參加學校活動等問題,則說明青少年有問題或者可能遇到了麻煩,我們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主動參與進來,不要過度反應,冷靜處理。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做好陪伴和關愛。
而如果是問題行為,比如偷盜、厭學、逃學等問題,家長就須立即采取措施,尋求專業干預。有些人覺得看心理醫生內心有很強的負面評價,認為自己養孩子很失敗,非常有挫敗感。事實上,我們換個角度來想,孩子小時候感冒發燒,我們帶孩子去醫院看醫生,我們并不會有這樣的負罪感和挫敗感,因為并不是我們導致孩子生病的。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復雜過程,信息來源多,影響因素多,當心理出現疾病,我們也同樣應該理性對待,陪伴孩子尋找找專業人士干預和救治。
作者勞倫斯·斯坦伯格寫的這本《與青春期和解》相當于青春期的養育指南,在這個漫長的時期,讓它陪著我們,給我們支持與力量,讓我們為孩子們提供恰當的、有原則的愛,幫助孩子們順利度過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