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從網上看到了一雙美鞋,jc,這鞋型也太好看了吧,怎么辦?買還是不買?糾結了一天。
第二天,刷著手機又看到了這雙鞋,怎么辦?實在是太好看了呀。要不放到購物車里?好吧。或許618當天還能打個折。
618前夕,看著購物車里的好物,要不要付款捏?要對自己好點,買了它。滿心歡喜地付款,滿腦子里都是鞋子上腳的畫面。
在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叫“凡勃倫效應”。這種效應簡單點來說,就是你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而這種效應,經常被用在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上。
過了幾天,快遞到了。當我收到鞋打開的一瞬間,美膩死了,仙女風,優雅風,全來了。內外全羊皮,舒服,也不沉,走了兩步軟軟的,腳丫子好美。
又走了幾步,開始掉跟。這個跟鞋子沒啥關系。有可能是我自己的腳有問題,也有可能是腳瘦拍大了。瞬間覺得心情有點不美麗了。
為了穿雙美鞋真的是不容易呀,于是開始找各種后跟帖,各種前掌墊,每貼一塊就試一下看看掉不掉跟,來回反復折騰了10多次。然后,最終確定可以了。
周末,我穿上了美鞋,走在街上。走了300米,沒掉,心里竊喜。走到500米時,前掌墊開始向后滑。又走了100米,wd,里面粘的各種按摩小墊子全部開始錯位,我按耐不住了,三下五除二把鞋子脫掉,光腳走回家。這一路上,就在想,為什么穿在我腳上就是不合適呢?不好的情緒涌上心頭。真想把鞋子扔了。
回到家后,我仔細回想自己買鞋的過程。我總結了幾個點:
鞋頭的形狀不一樣,尺碼選擇會不一樣。比如尖頭鞋,如果你的腳比較瘦,腳后跟那塊的骨頭比較明顯,如果按照平時的正碼拍,會比較合適。如果你的腳比較瘦,腳后跟那塊的骨頭不明顯,那應該建議拍小一碼。
最好去實體店購買。實體店可以試穿,這樣的話就可以避免碼數沒拍對的問題。如果網店購買,來回郵寄和時間的成本也會比較高。
選鞋子,如果經濟條件還可以,最好選擇真皮大底的鞋子,輕且跟腳比較服帖。你會感覺包容性特別好。我這雙鞋子就是真皮底。每個人的腳都是一大一小,像我這種比較特殊的腳,又瘦腳面又略微高一點還沒腳后跟的人來說,如果可以選擇手工定制的話,是不會出現掉跟的。我之前定制了一雙高跟鞋,就沒掉過。
我為什么沒換鞋,是因為我擔心換回來的鞋子鞋頭處會勒,還是不好穿。
映射出的人生道理: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情感,兩個人在一起,人合不合適,自己的心知道。只有自己親自嘗試過,才能真的體會。外面看上去的美好,不見得就是真的美好。最好的不見得是最合適的,當我們見到那個最帥的、最迷人的男人時,雖然心花怒放,雖然會不能自拔,但要稍微理性一些,要考慮是不是真的和自己合拍。
每個人都有評判事物的標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穿搭風格,別人說好,不一定對你也會好。比如我的鞋子,評論里曬了各種美圖,各種好評,但是在我試過后可能它不適合我。好與不好跟自己的身材、性格、發型、膚色有太大關系。
看待事物的兩面性。通過鞋子讓我想到了,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嘗試過才有體會。如果不嘗試,可能永遠都會渴望擁有,永遠都會羨慕。在嘗試過后,我覺得雖然不合腳,但是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讓它變得合腳,比如從后跟處加根美麗的帶子,說不定又會是一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