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的奇葩說,把每一個觀眾的鼻頭都看紅了,大家擦著眼淚,看完整場辯論。那我為什么一定要寫這篇文章呢?因為雖然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辯論,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都有家。每個人都能在這期的辯題中,找到共鳴,找到自己的答案。
我的答案是:支持!
其實看完節目之后,我第一時間跟我老媽微信視頻,我就問她:假如有一天你想跟那些和你一起跳“水兵舞”的姐妹們去住養老院,那你希望我是支持你還是不支持呢?
老媽沒猶豫,說:“當然希望你支持。”
然后我又問她:“你覺得養老院這個詞,你會聽著不舒服嗎?你會覺得是被親情拋棄嗎?”,老媽依舊沒猶豫,說:“不會。”然后,在微信那頭她接著跟我說:“這個問題,前幾天我們跳舞的時候還討論了呢,都說現在你們這些孩子啊,在外地工作,那么累,我們也指望不上,而且就算住一起呢,確實生活習慣不一樣,你們看的東西我也看不懂了,總在一起住著也不舒服。還是我們這些一起跳舞的姐妹在一起更開心,有的聊嘛。”
沒錯,就是那句“有的聊嘛”,戳了我的心。其實,自從18歲上大學離開濰坊之后,我慢慢的就不再是濰坊人了。大學畢業之后來北京讀研,再畢業之后留在北京工作,漸漸地,我不太熟悉濰坊這個城市了,不知道新修了什么路,也不太了解父母在做什么,不知道他們都去哪個超市買東西,晚上都看什么電視劇。漸漸地,我發的朋友圈,父母也都看不懂了。記得有一次跟老媽微信語音,她說:“你現在寫東西我都看不太懂了,不過我還是跟別人夸你,說我們家王晨寫東西越來越不費事了。”
其實就像我們有自己的世界一樣,父母也有自己的世界。所以,對于住養老院這件事,我更傾向于看成:讓父母去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接下來,我簡單聊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1. 其實父母一點也不老
這場辯論,“老僵尸”馬薇薇的確是功力很深,煽情牌打得近乎完美,道理分析的無懈可擊。不過,在她說到,當你讓父母像雄鷹一樣去翱翔探索時,他們老了,他們飛不動了。所以,你怎么忍心讓他們離開家庭與親情的呵護,去住養老院呢?
講真,我真的不覺得,父母老了飛不動了。春節之前,我把老媽接到北京來住了兩三個月。平時老媽就是幫我做做飯,改善我不規律不營養的飲食,然后在我上班之后,就把北京能玩的景點都逛了個遍。看似挺充實,可她總在念叨自己學“水兵舞”的經歷,還特意跑到陶然亭公園去看那些水兵舞高手。而且,我發現,她還拿著我放在書架上的《黑道教父——杜月笙》這本書看得津津有味,甚至還看了《饑餓的盛世》,估計很多年輕人都沒看過這本書吧……而且,她還跟我一起看《奇葩大會》,和我一起討論這個人口才真好,那個人經歷真豐富。
我能感覺到,老媽好奇心和求知欲,一點也不比我差,甚至她對于跳舞這個興趣愛好的熱情,完全不比我追美劇的熱情低。她還學會了怎么用微信還信用卡,還跑去海南旅游,還說今年想去日本看一看。
當我們長大成人,獨立生活之后,父母其實也想換一換角色,過一過不承擔家庭角色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去體驗一下在自己年輕時沒來得及做的事情。說不定,有一天你發現,老爸和他的老伙伴們,竟然在養老院玩起了搖滾。那我們還有什么權利,把父母綁在身邊讓他們幫我們做飯帶孩子呢?
2. 無論是中國父母還是中國子女,都為了家庭的倫理道德,背負了太多太多
說起住養老院這個話題,好多人就像被點了穴一般跳起來說:那怎么行?你那叫不孝!那請問,你和父母住一起,容忍婆媳矛盾讓母親不開心,或者當啃老族、花光父母老本只為幫你買一套北京的房子,你就是孝順嗎?
我們太過重視家庭的倫理道德,甚至認為“家是一個可以不講道理的地方”。但是有一個問題還是需要掰扯一下的,那就是,“父母主動提出要和朋友一起住養老院”與“子女轟父母去住養老院”,是有根本區別的。前者是尊重父母的選擇權與自主權,你既然可以讓父母支持你留在北京不回老家,為什么你就不能支持父母選擇跟好朋友一起住養老院呢?
正如蔡康永最后總結中說到的,“老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你的父母、你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但是如果還要用“孝道”這個詞,來綁架別人自主選擇的權利,無疑是道德學究,面對這個思想不斷進步的社會,坐困愁城。
我們總是羨慕英美發達的經濟、先進的科技、完善的制度、文明的素質,可是任何先進文明成果,都是建立在先進思維認知基礎之上的。你羨慕科技發達的美國,可你為什么就是不能接受,像美國人一樣,建立個性獨立、自立自主的親子關系呢?美國的父母是極少幫孩子花錢買房的,美國的父母是極少幫子女看孩子的,你能做到嗎?我就曾經跟我父母說,我選擇來北京發展是我自己的決定,所以我不會花你們一分錢在這里買天價房,我什么時候賺到錢我就買,賺不到錢,說明我能力不夠,我就專注的是提升自己,起碼讓我這個人,能配得起10萬一平的房。
3. 你可以是個“寶寶”,但你不能成為“巨嬰”
沒錯,對于父母,每個人都有情感依賴,父母對我們也一樣。無論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都是有親情的。但是,我們既不能拿親情束縛自己,也不能拿親情綁架別人。我們可以在父母面前撒嬌,可是你不能在人格和心理上向父母撒嬌,因為那不叫可愛,那叫“沒長大”,那是你還是個“巨嬰”的表現。
作為“巨嬰”,害怕什么呢?害怕承擔責任。害怕如果父母住進養老院,會被別人指責“不孝”,自己擔不了別人的指責,承受不了這種心理壓力。說到底,這不是真的孝順父母,而是更愛惜自己。
4. 養老產業難做,但是,將會更加完善
這也是我十分想聊的一個話題。羅胖曾經在自己的節目里說過,有些投資機會,很明顯但就是投不了,比如養老產業,這是個很明顯的風口和機遇。現在中國有50%的家庭中,有空巢老人,這對于養老產業來說,是多么巨大的一個市場。可是投身其中的人,相比于O2O、共享經濟、互聯網金融等熱門領域而言,真的是鳳毛麟角。這是為什么?因為難,因為沒那么多錢,也沒那么多時間。
養老產業和其他產業最大的區別就是,這是一個重度依賴政策、依賴大規模資本、依賴社會認知的行業,不僅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更需要政策的支持,而且這個行業,投資回報周期相當長,甚至有十年二十年那么長,試問有多少資本能夠容忍一個項目十年八年沒有回報。
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養老院,要么環境優美設施高端,但是入住費用高得驚人;要么價格合理,可是設施簡陋環境一般。正如馬薇薇仔辯論中舉例,普通的3000-4000一個月,但是沒法住;好的4-10萬一個月,住不起。這就是現階段養老院的現狀,但是任何一個存在需求的行業,都會進化發展,真正好的資本,是傾向于在有回報的情況下為社會做貢獻的,正如喬布斯締造的蘋果是為了改變世界,未來養老產業也將改變社會,甚至改變中國的家庭結構以及人們的婚姻觀念、生活方式。而且,現在中央對于養老產業也是十分重視,實施“建設社區養老”的政策,未來讓養老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人性化。更何況有如此龐大而強烈的需求,這個產業怎么可能不發展呢?
所以,對于未來養老院的基礎設施,甚至是整個養老產業,我都持非常樂觀的態度。
5. 《百歲人生》:“多段式人生”將取代傳統“三段式人生”
講真,如果不是看了這期《奇葩說》,我真的沒有仔細考慮過老爸老媽將怎樣度過他們的老年生活。最近有一本書,《百歲人生》,我在寫微信和寫文章時,都提到過。這本書講了一個很顛覆的觀點,那就是,未來,我們活到100歲的概率將極大增加,傳統的“求學-工作-退休”的三段式人生將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段式人生,甚至我們在一生中還會經歷多段婚姻。
這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因為時間維度,當你的人生將被改寫時,你會作何應對呢?
我看過一種說法,00后的孩子,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對于互聯網科技,他們天然就適應;像我這樣的所謂“千禧一代”的80、90后,是互聯網時代的移民,這是我們在成長中,不斷習得的技能;而對于我們的父輩,也就是60后的一代,他們是互聯網時代的難民,他們是被迫在接受這種新事物。可以想像得到,他們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新生事物,是多么害怕,又多么好奇。
所以,我們還是不要去剝奪父母探索的欲望與權利,讓他們去探索、去體驗。而不是被我們想當然的覺得對他們是愛的方式所綁架,你以為父母就真的喜歡圍著菜市場和鍋臺轉嗎,真的喜歡圍著你咿呀學語鬧騰不停的小baby轉嗎?不見得吧!
所以,別再想當然地去“愛”父母了,讓父母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