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三? 老街探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 ? 王永兵
? ? ? ? 運漕老街長且岔道多,如果沒有熟人領著很容易迷路。振華邊走邊介紹說,資料上所記載的許多建筑物,像鎮西街和上大街的孝子坊、翰林坊、貞烈坊、貞節坊等牌坊早已被拆毀,現在保存比較完好的有10來家宗祠和一些兩層磚木結構、瓦頂的明清徽派民居。有人問,我們去哪里?振華說,西大街,那邊古建筑特別多,而且也是運漕中學的南門,金橋兄將在那里和我們匯合。“過街木樓石板路,青磚小瓦馬頭墻。”這兩句詩寫出了運漕老街的特色。一行人順著下大街向北經土地巷往西大街方向進發,大家邊走邊看,土地巷悠長寧靜,走在清幽光滑的石板上,一股歷史的滄桑感油然而生,偶爾有人騎著電瓶車或三輪車從身邊走過,也是悄無聲息,生怕驚動四周街坊。然而無論是土地巷還是西大街,除了偶然可以看到剛剛翻修的古式新房子,大部分是一些較為破舊等待修整的房屋,沿街店鋪的門大都關閉,整條街道仿佛睡著了一般,走在這樣的大街上你都不敢高聲說話,否則就與四周的景象不協調。默默地在走在如此寂靜的青石板路上,心里不覺得產生這樣的疑問,曾經熱鬧非凡、擠破大街的人流哪些去了呢,還有那曲折起伏、鄉音十足的叫賣聲又哪里去了?是否沿著這青石路不斷地一直走下去,就能追到那曾經熙熙攘攘的人群,匯入到歷史的喧鬧和繁華中?
從地圖上看,土地巷是連接東西大街的重要通道,得名原因不詳,或許過去這里有過土地廟。順著土地巷往西經過一條貫穿南北的街道,沿著這條街往北可通小北門,向南可達小碼頭,兩個小字和東邊的那條主街上、下大街相區別,這樣的命名既對稱又主次分明,再次彰顯了運漕人的智慧和精干。此外,小碼頭也是為了與下大街的大碼頭相對應,同時大小碼的交錯也暗示當年運漕水上交通的發達。其實運漕的小碼頭很多,過了十字路口,沿著西大街走,會不斷碰到通往南邊裕溪河的小巷:灣巷、銅仁巷、徐嚴巷、姚家巷、當鋪巷……幾乎每一個街巷的南端都有一個小碼頭,大大小小的街巷所連接的大大小小的碼頭,似乎在不斷地向游人敘說著運漕曾經擁有的繁華和富足。過了銅仁巷的丁字路口,我們來到了美人靠民居。美人靠屬于典型的徽派建筑,徽派民居多為四合院,大戶人家往往在二樓天井四周設置靠椅,作為日常的憩息和活動的場所,古代女子輕易不見生人,她們一般只能待在閣樓上,寂寞時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遙望外面的世界,或者窺探樓下的動靜,這樣的建筑雅稱“美人靠”。美人靠真正的含義卻是美人拷,是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不自由的一種象征。但開放通脫的運漕人對女子的管束并不那么嚴厲,這里的美人靠是面向街道向外敞開的,據說美人靠上的女子如果性格開朗、膽子足夠大還可以和樓下或街道上熟識的男子說話。
? ? ? ? (老街深處走來的現代女孩,須放大才見)
? ? ? ? ? 過了姚家巷丁字路口便到了老街著名的景點李鴻章當鋪,不巧的是我們去看的那一天正好是休息日,大門緊鎖,振華便打電話尋找掌管鑰匙的人,這時金橋兄也在含山縣城趕過來,他以前在運漕中學工作過,有一些熟人,于是幫著一起打電話聯系,但最終還是沒有聯系到工作人員,好在金橋兄對運漕老街的掌故十分了解,親自做起了導游,這樣就彌補了我們沒能進去觀看的遺憾。據金橋兄介紹,李鴻章在鎮壓剿滅太平軍和捻軍上功勞極大,受到清廷的賞識,后來辦洋務建水師,位極人臣聲震天下,他的家業由此也越來越大,李鴻章當鋪屬于其家族產業的一部分,由于李鴻章本人的地位和影響,李鴻章當鋪遍布安徽省各地,尤其是在安慶、蕪湖為最,開設在運漕的李鴻章當鋪,其經營者是李鴻章的四弟李蘊章,當鋪的官稱,是“元和質”典當鋪和“道隆”錢莊,為五進四開歇山式懸山頂磚木結構平房,有四進五間,建筑面積516平方米,為當時運漕鎮規模最大、最有影響的商號。
其實李鴻章與運漕的關系不僅僅限于當鋪,他和運漕有著特殊的關系,這里曾是他成功避難的地方。咸豐年間,李鴻章率肥東團練在運漕、東關、巢湖一帶與太平軍激戰。有一次在東關被太平軍打敗,狼狽不堪的李鴻章逃到運漕袁百順家躲藏起來,太平軍隨后追到袁家搜捕,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沒搜到他,逃過大難的李鴻章特別感激袁家和運漕。若干年后李鴻章身為清政府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開始以實際行動回報袁家和運漕鎮,他在這里先后購得良田10萬畝,并開設江北第一倉李萬興、李巨興倉,同時委派大兒子李經方在運漕大舉開發房地產,以至于“一個運漕街,半個含山縣”都屬于李氏家族。李氏家族在運漕購買的田地延及相鄰的無為,相傳李鴻章后來還將無為的地產作為女兒李菊耦的陪嫁。說也奇怪,“敏而能詩”年方二十的李菊藕偏偏看上年過四十已經三婚的父親幕僚張佩綸,更奇怪的是李鴻章不但不反對這門親事,反而贈送田產并親筆書“蘭駢館”三字橫額懸掛在女兒女婿的房中。張佩綸非等閑之輩,他曾官至船政大臣,卻因為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與法國軍隊海戰兵敗閩江,被清廷遣送到邊地戴罪立功,期滿后做了李鴻章的幕僚,不想被
? ? ? ? 二小姐看上,做了李鴻章的乘龍快婿。但張佩綸并沒有因此而高興,他投靠李鴻章本來是指望李日后能推薦自己東山再起,但做了李的女婿之后,李會因為避親不予舉薦,這樣反而斷送了自己的前途。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張佩綸所料,李鴻章再也沒有推薦他做官,不得已張只好捐錢買官,結果被慈禧太后知道,慈禧對打敗仗的張佩綸十分反感,買官之路又被堵上。張的后半生因為仕途阻塞比較失意,但在婚姻上卻十分成功,老夫少妻感情融洽,經常在一起作詩吟賦、探究歷史、臧否人物,好不逍遙。1902年張佩綸病逝留下一雙兒女,兒子叫張志沂,女孩叫張茂淵,他們分別是現代著名作家張愛玲的父親和姑姑。正是因為無為這份家業,張愛玲小時候常常來無為小住片刻,她日后的作品中留下不少關于無為的記憶。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和李鴻章的孫子李國杰是同時代人,有著相同的愛好,命運也大致相同,兩個人都是公子王孫,嬌生慣養,好逸惡勞,掙錢的本領沒有,花錢的本事特大,李家在運漕的家業幾乎被李國杰變賣一空,現在的運漕鎮除了李氏當鋪再也看不到其他痕跡,張家更是如此。富不過三代,這就是中國人總結出來的歷史規律。而我們從李鴻章對待袁家與運漕以及女兒婚事上,可以看出他的知恩圖報與惜才寬容、公私分明。真實生活中的李鴻章和我們從歷史書上看到的李鴻章并不是一副面孔!/p>
? ? ? ? ? ? ? ? ? (向氏老宅后進門樓上的磚雕)?
? ? ? ? 在李鴻章當鋪的斜對面還有一處著名古建筑叫向氏民居,這里以磚雕而聞名,門樓上的“霞蒸百福”四個字歷經百年依然清晰生動,再上面的雕花也完好無損,充分證明的古代民間建筑藝術尤其是磚瓦燒制技術的高超。向氏民居有好幾進,走到最里面,遇到現在的房主人,便上前打聽,房主人說自己是后來才搬來的,原主人是誰他也不知道,但他告訴我們,原主人姓氏可以從門樓上的雕刻中看出來,我們抬頭看了看門樓果然看到動物形狀的雕像。據有關資料介紹向氏民居現在的主人叫尹維仙,實際上尹維先并不真正住在老宅子里,他住的屋子只是與向氏老宅相通而已,因為年久失修,老宅其實并不能住人。尹的文化水平看來不高,他自己并不知道住的地方叫什么,他指我們看門樓上的雕刻說,你們看那看起來是不是像一個魚頭,說明原來的房主人姓余(魚),我們當時也沒看資料,于是紛紛點頭說是,其實那是象鼻形狀的雕刻,暗示房主人姓向(象)。一群讀書人被一個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糊弄,盡管不是出于故意的,也頗具諷刺意味,這背后其實反映了整個知識界乃至整個社會對于歷史的輕視以及對古建筑、古民居等民間文化藝術瑰寶的冷漠。現如今,通過查閱資料終于弄清的它叫向氏民居,早在2010年就被含山縣政府確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7年過后,我們甚至沒找到一塊標注名稱的指示牌。難道一定要等它完全倒閉毀壞后才修建嗎,那修建如新的建筑還叫古代民居和文物嗎?即使是查閱資料,也僅僅知道它叫向氏民居,至于向氏民居的前因后果一概不載,問現在的尹姓主人,他也不知道,反正是人去樓空,無法查找。想想也是,這樣的大戶人家,在動蕩不安的中國社會中,很難善始善終,他能躲得過太平軍,不一定躲得過革命軍,躲得過革命軍,躲不過新中國對地主、富農階級的鎮壓。當革命不是為了建立一個完整的國家制度,不是為了保護人的生命權和財產權,不是為了讓國家強大起來、讓整個民族富裕起來,這樣的革命便失去原初的意義,它不但不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力量,反而是阻礙歷史進步的絆腳索。所謂富不過三代,表面上看充滿辯證性,而實際上是中國人長期總結出來的社會規律,社會動蕩不定,今天的財富可能成為明天你死亡的理由,與此這樣等著被人打家劫舍均貧富,還不如將祖先的財富揮霍掉,所謂的浪蕩子在中國總是層出不窮,那是有一定的社會根源。沒有明確的國家概念,沒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千百年來中國的歷史就在一治一亂中循環往復徘徊不前。富不過三代,背后暗藏著的是歷史循環論的心理陰影。其實,何止向氏老宅,運漕鎮上所有的老宅不都是難逃這樣人去樓空的命運?我們曾經有一段時間對革命的理解是否太過于偏執和狹隘?中國的歷史真應該值得好好反思!
? ? ? ? ? ? ? ? ? ? ? ? ? ? ? 2017年7月29日邢修海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