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和,(筆名:曉陽)號暢春齋主,當代著名書法家、畫家、書畫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文化學者、攝影師。著名書法家、書法教育家楊秀和老師1955年出生于中國北京,中國國藝人民書畫院院士、中國書畫院院士、北京市楹聯學會書畫院理事、中國民俗攝影家協會會員。
著名書法家、當代書畫家、書法教育家暢春齋主楊秀和老師曾在《中華志愿者》、《采風中國》、《河北當代書畫》、《中國周刊》、《聚焦當代藝術》等雜志發表作品,2021年著名書法家、當代書畫家、書法教育家楊秀和老師被錄入《中國名人辭典》。
2011年著名書法家、暢春齋主楊秀和老師編寫《海淀詩詞》一部。2013暢春齋主楊秀和編寫《曉陽書畫》一部。同年,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作品中國郵政《美麗中國》,《傳遞正能量,更筑中國夢》,《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中集郵》三部。2014年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作品在瀚海當代拍賣會一副價格以13000元成交,2015年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作品瀚海當代拍賣一副價格以23000元成交。
2015年3月15日,在珠海市參與義賣,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作品三尺大公雞價格4000元,四尺對開四字吉祥語價格10000元。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作品繼承傳統文化精髓,深受國內外專家、學者、企業家喜愛,上百幅作品在瀚海0起價拍賣中,進入全國20各省市愛好者收藏家收藏。一部分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作品,被日本、德國、波蘭、意大利等國際友人和老舍茶館及企業家所收藏。
著名書法家、畫家、書法教育家暢春齋主楊秀和先生自幼喜愛書畫,堅持50年臨池不綴。習遍二王、柳、顏、歐、趙諸家精品,研究歷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長,自幼風格,楷、行、隸、篆、草五體皆能,以隸書見長,國畫以書入畫,也有較高水平,功底比較深厚,屬傳統功力型書畫家。
著名書法家、畫家、書法教育家暢春齋主楊秀和教授自幼喜愛書畫,堅持50年臨池不綴。習遍二王、柳、顏、歐、趙諸家精品,研究歷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長,自幼風格,楷、行、隸、篆、草五體皆能,以隸書見長,國畫以書入畫,也有較高水平,功底比較深厚,屬傳統功力型書畫家。
著名書法家、畫家、書法教育家暢春齋主楊秀和教授作品汲取二王筆意,顏柳風骨,又有歐體俊秀和趙體靈動之氣,楷書疏朗爽健,行書收放有度,隸書古樸大方,小篆俊秀有力,草書妍美多姿,先后在宜昌、武漢、上海、北京、廣州、深圳、西安、煙臺、香港、澳門、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地展出。
著名書法家、畫家、書法教育家暢春齋主楊秀和教授在國內外獲得金銀銅獎30多次,并傳播到日本、美國、加拿大和東南亞地區,被國內外收藏家收藏。
著名書法家、畫家、書法教育家暢春齋主楊秀和教授出版有《暢春齋主楊秀和先生毛筆書法集》。毛筆和國畫作品集正在籌印之中。
儒家是漢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后較有影響的學派,為歷代儒客尊崇。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和墨家并稱顯學。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在漢武帝后興起。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復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會。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后王”(《荀子·王制》)。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伯夷、叔齊:合稱夷齊,他們都是商朝的諸侯國孤竹國(大概在今天的唐山一帶)國君的兒子,高潔之士,大賢。
孤竹國國君復姓“墨胎”,名叫墨胎初。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墨胎允,字公信,謚號“夷”,三兒子墨胎智,謚號“齊”。
所以后世稱大兒子墨胎允為“伯夷”、三兒子墨胎智為“叔齊”。
孤竹國國君死了,伯夷本該繼位,但是他不想當。逃走了,叔齊是原來國君最喜歡的兒子,他也不想被立為君主,也就跟著逃走了。
伯夷叔齊就逃到了周地,西伯侯(后來的周文王)管轄的地方。文王當時很得人心,百姓多有歸順。兩個人想在這里養老終生的。
文王死后,到了武王的時候,去討伐無道的紂王。這個時候伯夷叔齊站出來了,認為這是以臣弒君,以下犯上,即使是有道伐無道,也違背大義的,攔在馬前不讓去。
但,夷齊沒能成功攔住武王,武王還是把商朝滅了。夷齊兄弟倆非常氣憤,認為再吃周朝的飯,就是恥辱了。所以倆人逃到首陽山上,靠采薇填飽肚子,最后餓死在首陽山。
后人對兄弟倆是多有贊頌贊美之辭。不爭皇位,不食周粟,高風亮節,《論語》中有多次提到夷齊。孔子說夷齊為“古之賢人也”、“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逸民”、“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孟子評價夷齊為“圣之清者”。管子曰:“故伯夷叔齊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備矣。”韓非子曰:“圣人德若堯舜,行若伯夷。”
《史記》列傳,也專門為他們立傳,而且在人物列傳之首。可見司馬遷對他們也是極為推崇的。
歷代用詩詞的形式謳歌伯夷叔齊的也不計其數。
念:常思也,從心今聲。最早見于甲骨文,本義為思念、想念。《六書精蘊》曰:“人當念所當念者,故從今。”
《夏書·大禹謨》曰:“帝念哉!念茲在茲,釋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念念不忘于某一事情。
由思念、想念引申為考慮、思考,又引申為愛憐、哀憐、憐憫等義。如《小爾雅》:“無念,念也。”《詩·大雅》:“無念爾祖。”
念又用作名詞,指念頭、想法。又指讀、誦讀,如“念書”、“念經”。此義或加“口”旁成為“念”,為“念”的異體寫法。
人之常情,凡心里念著,口中就會不斷嘮叨,所謂“念叨”。
念又作姓,淵源單一,源于羌族,出自漢朝末期鮮卑族拓跋部念氏部族,屬于以部族稱謂為氏。念氏部族后被吐谷渾統治,西魏有太守念賢。
不念舊惡意為:不記過去的仇恨。如西晉·陳壽《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
希:即稀,稀少的意思。怨是用希,意為:對別人很少有怨恨。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過去的仇恨,因此,他們對別人的怨恨也就很少了。”
夷齊不念跟誰的舊惡?很多人認為是他們兄弟之間的舊惡,這是錯誤的,夷齊之間有恩怨嗎?他們兄弟情深,從來沒有資料顯示他們之間有怨恨。
這個舊惡其實就是指商紂王之惡。當時商紂王殘暴無道,這兄弟倆不想做在他的統治下的國君和臣民,所以才逃到文王這里養老的。
但當武王要討伐商紂王時,他們又攔住了武王,“叩馬而諫”,這就是伯夷叔齊不念舊惡的真正涵義。
他們不愿做國君是高義,攔住武王伐紂是維護道義。夷齊不當無道之臣,不做無道之君,不食無道之粟。王位可以舍棄,生命可以舍棄,但道義絕不可丟!是舍生取義的典范,是真君子,是真賢人。
孔子認為君子要“以義為質”、“義之以比”,夷齊兄弟是真正的踐行者,所以孔子對他高度贊揚。相反,孔子對以怨報怨的姜子牙從沒提起過。
因甲魚喪命的鄭靈公。
鄭文公有三位夫人,其中一位是南燕國之女,姞姓,故稱燕姞。公元前649年,燕姞夢見天神給她一支蘭草,并對她說:“我是伯鯈(tiáo,南燕國始祖),我是你的祖先,把蘭草作為你的兒子,蘭草是國中最香的草。”
燕姞把夢講給鄭文公聽,鄭文公便與她同房,又給她一支蘭草作為憑證,于是生下兒子,取名為蘭,即公子蘭。
鄭文公寵妾很多,庶子成群。后來,鄭文公的嫡夫人陳媯去世,陳媯所生之子太子華失去了鄭文公的寵愛和支持,恐怕失去太子之位,便產生了奪取君位的思想。
鄭文公得知太子華欲奪君位的陰謀,便殺了太子華和太子華同母弟公子藏;又怕眾多的兒子生亂奪權,便又殺了幾個兒子,剩下的兒子都趕出鄭國,其中公子蘭逃亡到晉國。
公子蘭亡長大后成為晉國大夫。他聰明有才,對晉文公非常尊敬,細心謹慎地侍服晉文公,很得晉文公的喜歡。晉文公希望公子蘭能夠回鄭國為君,使晉、鄭兩國成為友好,使鄭國永遠附屬晉國。
公元前630年(鄭文公三十九年),晉文公起兵討伐鄭國,欲用大夫公子蘭為先導。公子蘭恭恭敬敬地回答晉文公,說:“臣聞君子雖在他鄉,不可忘記父母之國。今日主公伐鄭,臣不敢同往。”
晉文公聽了公子蘭的話,不但不怪罪他,反而夸其不念舊惡,不忘宗國,心中更喜歡他。
當晉秦聯軍進入鄭國境內,圍困鄭國城池,大有消滅鄭國之勢時,鄭文公害怕,只得派使臣去晉營求和。
晉文公提出,要治其逃亡時,路過鄭國,鄭國不禮之罪,并要迎公子蘭回鄭國為太子,方可準鄭國講和。
鄭文公答應了,后來,晉、鄭和好,鄭國迎回公子蘭,立為鄭國太子,也就是后來的鄭穆公。
鄭穆公在位時期,先后與楚國、晉國結盟,使得免遭亡國之險。鄭國商人弦高退秦的故事就發生在鄭穆公時期。
鄭穆公去世后,公子姬夷繼位,即鄭靈公。
公元前605年夏天,楚國人獻給鄭靈公一只大甲魚。這一天,鄭國執政公子歸生和上卿公子宋前去覲見鄭靈公。
半路上,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動了起來。按照現在醫學來講,這屬于神經震顫,不是心臟有問題,就是頸椎有問題。
可是,這位公子宋有自己的看法,他和歸生說:“往常我遇到這種情況,肯定就能嘗到特殊的美味,估計今天也錯不了。”這就是成語“食指大動”的來歷。
兩人進了宮,果然瞧見御廚正準備切那只楚國進獻的大甲魚,公子宋的說法果然就要應驗了,他不由沖著歸生得意地大笑,說:“我說的果然沒錯吧!”歸生也笑著點頭。
鄭靈公問怎么回事,兩人就把剛才的事講了。這位國君剛即位不到一年,年紀也比較小,不夠穩重,聽了這事覺得好笑,就想捉弄公子宋一回。
于是,等到甲魚肉烹制好了,請各位大夫享用時,人人有份,就是沒分一份給公子宋。
沒想到,公子宋一見甲魚肉沒他的份兒,火了,起身來到盛甲魚肉的鼎旁邊,把他那根亂動的手指頭伸進鼎里面蘸了蘸,放到嘴里吮了吮,以示他那根手指頭就是好使,還真吃到了王八肉,而后揚長而去。
鄭靈公見公子宋膽敢擅自“染指于鼎”,也勃然大怒,自然也要威風一回,便放話說要殺了公子宋。
這話傳到了公子宋耳朵里,他想,既然你不仁,那就別怪我不義,準備先下手為強,干掉鄭靈公。為了保險起見,他找在宋國執政20余年,德高望重的歸生合伙。
歸生覺得沒必要為了這點小事而大動干戈,就反對說:“就算牲口衰老了,要殺掉它都不好下手,何況對國君呢?”
公子宋這人比較陰險,他倒打一耙,放風說歸生要謀反。歸生這時面臨一個二難選擇,要么除掉兄弟公子宋,消除威脅,要么跟公子宋一伙干掉侄子鄭靈公,也能消除威脅。
對付公子宋,歸生沒有必勝的把握,此人在宋國高層經營多年,和諸侯霸主晉國的高層也有往來,勢力相當大,要不然,他也沒有膽量和鄭靈公耍橫對著干。
歸生思來想去,選擇了和公子宋一伙,最后殺了鄭靈公,可憐的鄭靈公繼位不到一年。
《左傳·宣公四年》和《史記·鄭世家》等史書記載,鄭靈公元年(前605年),楚人向鄭靈公進獻了一只黿(淡水鱉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這天,鄭國大夫公子宋和子家正一道去朝見鄭靈公。
路上,公子宋的食指抖動了起來,他便讓子家看自己抖動的食指邊說,我的食指一旦動起來,定能嘗到新奇的美味!進得宮來,還真看見有宰夫正在宰殺黿,公子宋得意地說了聲“果然”,與子家相視而笑。
鄭靈公見狀,問他們因何故而笑。子家就把路上公子宋手指抖動,以及預言能吃到美味之事,一一告訴了鄭靈公。鄭靈公聞言,并沒有說什么。及至黿羹熬好,鄭靈公召集公卿大夫,將黿羹分賜給各位品嘗。
公子宋也在被召集的公卿大夫之列,但鄭靈公唯獨沒有將黿羹賜給他。顯然,鄭靈公是在存心戲弄一下這位喜歡賣弄、“未卜先知”的公子哥,以嘲笑公子宋食指抖動的占卜之術。
看著大家津津有味地吃著黿羹,公子宋窘迫不堪,怒不可遏。他走到熬黿羹的鼎前,伸手用手指蘸著黿羹,放在嘴中吸吮著,拂袖而去。眼見公子宋如此不知趣,對自己蔑視無禮,鄭靈公暗下決心,非殺掉公子宋不可。
誰知公子宋卻搶先找到子家,密謀殺死鄭靈公。子家不答應,說,就是牲畜老了,也不能輕易殺掉,何況國君呢。于是,公子宋反過來誣陷子家,“子家懼而從之”。這年夏天,鄭靈公被殺,公子宋以此報了未賜黿羹之仇。
鄭靈公因食黿羹的小事與大夫公子宋斗氣,最后被殺身亡。子家不能及時制止公子宋的弒君之舉,“仁而不武”,背上弒君惡名。后來,此事被濃縮為成語“染指于鼎”,告誡后人不可隨意沾取非分利益。雖舌尖之欲,放縱它,也會釀就殺身之禍!